APP下载

课例研修:让教师成为集体备课的“自由人”

2015-03-01王德明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自由人备课组教研

王德明

(苏州市第三中学,江苏苏州215001)

校本教研

课例研修:让教师成为集体备课的“自由人”

王德明

(苏州市第三中学,江苏苏州215001)

新课程下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备课组活动中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发挥“集团效应”优势,教师应当成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中的“自由人”。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可以自由表达意见,自主选择成果,自行打造风格。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

政治教师;群体专业发展;自由人;自由表达;自主选择;自行打造

集体备课就是让每个参与者获得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使得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备课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组织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过程,当前备课组集体备课成为教师教科研发展的重头戏。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智慧。新课程下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备课组活动中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发挥“集团效应”优势,汇聚集体智慧,化解教学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状,开拓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节时高效,减负增效”的目标。备课组是同年级组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微型教科研共同体,是年级组形势下教研组化整为零促进教师教科研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当今形势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相对于政治教研组来讲,一个年级政治备课组教师不多,三至五人不等,时间地点选择上灵活机动,形式上也可以是正式记录在案的集体备课,也可以是闲暇时间就某个教学问题进行随机探讨。备课内容可以是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素材、备学生等,不一而同。正式备课组活动通常明确备课主题,明确备课记录人,发掘在集体备课思想碰撞的闪光点和偶有所得的精彩瞬间。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政治组省级重点课题《课例研修:政治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研修中促进了备课组建设和备课组成员的专业发展,其中特色之一就是让教师成为集体备课的“自由人”。

一、过程自由表达

集体备课过程中经常出现某位或者某几位特殊人物掌控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进程和方向。如备课组中有校长、主任等行政官员,或者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专业人士,这些人物的“权”与“威”导致他们的思想观点均不可小觑,可能对普通成员而言留下的只是唯唯诺诺服从的份。组内人微言轻的教师们即使有“一孔之间”,也不敢贻笑大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唯这些特殊人物官帽之“马首是瞻”,根本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集体备课成为特殊人物们发表思想的平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些特殊人物成为备课组思想统一的一面旗帜,成为备课组乃至教研组的灵魂,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导致教研活动中主要人物不仅在教研活动中垄断话语权,成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风向标,而且有一种“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现象。教研活动中发不出不同的声音,听不进不同的意见,教研活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跟着“官帽”走,言必称“某某校长说的”现象并不少见。没有争论、反对、争吵的备课活动,根本上就无法产生思想的碰撞,也就不会带来备课组的发展和个人的专业进步。因此,备课组活动中必须打破学术垄断,成员平等地畅所欲言,自由表达支持或者反对的意见。为了迎接无锡一中政治教研组到我校参观考察,我校决定委派娄正宝老师为这次活动开设课题为《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开课,在集体备课中就是否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渗透于课堂教学,在讨论中备课组成员均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教师认为教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都没有发生改变,贸然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渗透于课堂教学,可能会导致无依无据,无法自圆其说。也有教师认为我们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改造”,即依据时代精神和党、政府路线方针政策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紧紧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理愈辩愈明,在开放式争论中“修订”派终于占了上风,由于高考考试说明对党和政府新提法的渗透有要求,有的教师甚至预言今年秋季《经济生活》新教材肯定会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更改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娄老师在对兄弟学校开课中就贯彻了备课组激烈争吵的成果,这一亮点赢得了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教研组织从机构划分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共同体和工作室。在共同体的“字典”里,没有“犯上”或者“不尊”的说法,所有成员都摒弃所有的世俗关系,如原来固有的师生关系、后来拜师形成的师徒关系以及组织上的上下级关系,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工作室模式的教研组织中,其成员之间地位是有差异的,其中包含着组织者与成员的区别、师傅与徒弟的区别、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这些区别成为工作室教研活动中过不去的一道坎。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总有一些身份特殊人物掌控着话语权,而大多数人的身份仅限于聆听者。由于备课组长往往是有着辉煌教育教学成果的资深者,是本学科教师中的教学“元老”,在教师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和地位,有许多“经验之谈”。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某些特殊人物一个人说了算,备课组集体备课成了特殊人物唱“独角戏”的过程。有些教师也默认了这种教研模式,在他们看来,集体备课应该是老教师的“权威”活动,他们资格老、经验丰、水平高,说出的话往往带有权威性,我们抱着“学习”态度是天经地义的。在特殊人物强势下,备课组的其他教师也乐得偷懒,“出工不出力”,即使有好的想法也因惧怕贻笑大方而不敢提出,只能三缄其口。工作室模式下集体备课由组长或者身份特殊的组内校领导一人把持和“垄断”,这些人“包办代替”了其他成员的思想,即使他们有不合时宜的观点,组内其他成员也只能“不敢言也不敢怒”,可能背后会嘀咕几句,发发牢骚。这时“特殊教师”的个人教案就成为集体备课的成果,成为集体顶礼膜拜的“圣经”,个人的教学理念代替了集体智慧,必然抹杀了其他教师的首创精神,集体备课名存实亡。在备课组集体备课中,政治教师群体专业发展要求我们倡导共同体模式,反对工作室模式。因为工作室的一些世俗关系限制了教师的教研空间,限制了教研中争吵的激烈程度,可能导致大部分教师盲目顺从,无法激发集体的智慧。

高手在民间。在共同体模式下,所有教师都是备课的主角,都是“男一号”或者“女一号”,都是备课过程中耀眼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是有备而来,发言踊跃,都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抱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可以通过和风细雨式的述说,也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激烈的争吵中集思广益,才有可能激发教师们教科研的积极性,使集体备课不再是少数几个人的“私事”,才不会出现同一备课组中某些成员长期被边缘化和学生化出现。“我是过来学习的”这种甘愿当小学生的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学而无果、才美不外现就会严重制约这些个人素质的充分展现与提高,就会导致这些教师成长周期被人为地延长了。苏州三中政治备课组活动采取了一种高度自由的做法,即在备课组活动中没有轮流坐庄的“主备人”,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主持人,也没有集体备课中发言顺序和备课纪律的“清规戒律”,除了保留一名记录人外,怎么出成果怎么来,这对本校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极大促进作用。如本备课组曾拥有五名成员,从行政上看包括主持工作校长、主持教科室主任,从专业水平上看有两位市学科带头人。但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备课组成员均有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大家都从学术的角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没有“专业人士”垄断思想,独霸话语权,也没有普通成员盲目顺从,即使产生了因意见相左而争吵,也不会影响组内的和谐、团结与合作,更没有被赠送“小鞋子”的风险。这就不断促进了备课组不断走上成熟,激发了备课组成员的积极性。仅去年,我校政治教研组11位成员共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15篇,在苏州地区引起极大的轰动,实现了小学科、大教研的跨越式发展。

二、成果自主选择

在某些地区或者学校对集体备课做了跟踪管理和严密监测,以使集体备课的成果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学习力,以期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在某些头头脑脑们看来,为集体备课预留时间和地点,制定计划与监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集体备课的成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岂不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因此,教师们对集体备课的成果没有选择权,更不能说“不”,有些学校领导采取“推门听课”的方式督促教师严格执行集体备课成果。可能集体备课的成果非常完美,但可能某位教师或者某个班级对某个部分“水土不服”,如果我们一定强迫骆驼去唱苍鹰的歌,那么学生将会听到骆驼唱出多么难听的“歌曲”,教学设计再完美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赋予教师对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以自由选择权,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取舍,有所增减,从而打造不一样精彩的课堂。我校沙黎老师代表江苏在重庆展示课堂教学,其授课的课题是《文化创新》,这个课题本来在集体备课中的情境设置使用了苏州园林、刺绣以及核雕等传统文化素材。这些在苏州本地耳熟能详的材料让学生们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意思都要表达,在师生互动和探究中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以及坚持正确方向演绎得相当深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沙老师去重庆之前,备课组成员就面对重庆学生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包括市学科带头人在内的大多数教师坚持采用原来集体备课的成果,即向重庆学生宣传苏州传统文化;几位青年教师坚持对原来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二次备课”,即更换情境材料,借助重庆特色的火锅文化阐释文化创新。由于双方都不愿意妥协,最后采取说课的方式一决胜负。先是苏州素材教师采取苏州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角度切入教学。由于面对重庆学生,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篇幅介绍苏州园林、刺绣和核雕,这就大量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最后用于文化创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蜻蜓点水、草草收兵,这就导致了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学生对苏州传统文化似懂非懂,对教材文化创新似知非知。关键在于重庆学生由于对苏州特有的传统文化隔阂,影响到学生课堂互动和探究的参与。相反,那几位青年教师利用重庆火锅对集体备课成果进行了改造,在说课中捧出了热气腾腾的文化火锅,这就节省了大量的说明解释时间,对文化创新进行了充分教学。尤其是备课中谈到苏州人的饮食特点,为了满足苏州人舌尖上美味的需要,对重庆火锅进行苏州本地化改造,对文化创新的阐释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没有对权威的迷信,也没有投票表决,沙老师“火锅”情境的《文化创新》教学在重庆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向西部地区展现了“长三角”先进的文化理念,给听课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分享集体备课成果不等于原封不动地照抄,不要将集体备课成果看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更不要将其变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此,教师组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对待集体备课的成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二次备课”甚至“多次备课”、“课后备课”是我校秉承的教学理念,因而成为我校教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实行分层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上适应班级全体成员学习的需要,从而改变了“吃不饱”和“吃不消”的两极不合理现象。这表明我们不可能生搬硬套集体备课的成果,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集体备课的成果有所取舍,有所保留,有所选择,多次备课成为苏州市第三中学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使我们的备课富有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从而促进了苏州三中师生的“双赢”。多年来,苏州三中以中考低分录进、高考高分输出成为本地区令人称赞的优良学校。我们不要将集体备课的成果等同于合同,签订了合同就具有法律效力,就必须严格遵守。可能在集体备课中某个想法是我提出来的,这个想法也被本课组在集体备课中作为有价值的成果采纳了。但这个成果并不适合我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或者不适合自己班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我就可以对自己提出的教学建议进行保留。总之,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削足适履,被集体备课成果捆住手脚,我们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坚持“因材施教”和“统分结合”的原则,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借鉴而不是照搬集体备课的优秀成果,并结合自己的“独具匠心”,采用最适合、最有效的教学艺术施教,创造性地去设计、去发挥、去拓展、去创造,而不能让集体备课“一包到底”,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出现“千人一面”的模式和格局。教师在对待集体备课成果时,可以对其中虽然精彩但不适合自己教学风格、不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特点的成果有所保留,可以“忍痛割爱”,同时增添充满个性化的内容,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扬长避短,打造高效课堂。可见,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中,固然离不开每位教师发挥备课的主人翁精神,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为打造精彩课堂献计献策。同时集体备课也离不开每位教师的个性化归纳、提升和再创造,使借鉴集体备课成果、兼容自己个性差异的教案更好地展现教学个性,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在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得益彰中,实现互惠互赢,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就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三、风格自行打造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可以崇拜名师,也可以学习名师,可以成为名师的粉丝,唯独不能“复制”名师。名师总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总是有自己的风格和成就。有可能某种风格造就了某位名师,但这种风格可能毁掉某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真实性毋庸置疑。我们可以活学活用某些名师的思想,结合自己的实际,使自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取得超越“师者”的成就。但某些专业人士在深入课堂检查时,总是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为参照指出被听课教师的不足,致使普通教师不得不放弃自己固有的风格,使整个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是统一风格的“团体操”表演。

集体备课产生的成果不是备课组活动的终极目标,这些研究仅仅是教师在组织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供参考选择的素材。备课组的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们在集体备课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中不断成长,逐步形成自己的特有教学风格,成为教育教学艺术中一道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教学风格的百花园中,经过教师们的个性化演绎,在不同的课堂都可以观赏到不一样的风景。教无定法而有法,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如果一味将学习借鉴等同于模仿,必然就会在邯郸学步中迷失自我。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对集体备课的研究成果拥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诠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各唱各的调的勇气演绎真实属于自己的课堂。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一样的课堂都可以助我们获得成功。我们不需要循规蹈矩,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均应该自由打造。我们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充分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让教学因教师的自由想象和大胆创新而精彩,那种一味把教师禁锢于某种固有模式的做法,只能造成教师整日碌碌无为,无法摆脱庸俗的教书匠的境地。

最近比较流行的课堂展示模式是同课异构,就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授课环境条件等差异所导致的课堂演绎存在区别的课堂模式。“同课异构”强调在教学设计上坚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同课异构”向听课教师提供的是自助餐,开放的是自选商品的超市,各有所需,各有所获。而不是让几种风格各异的课堂在一起“PK”,一定要分出一个高低上下,一定要将某种模式树立为经典,让某种教学风格实现“大一统”。在我校“同课异构”中我们既可以惊诧于多媒体“闪亮”登场的豪华阵容,也可以细细品味老教师传统课堂上进行原汁原味的演绎。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课堂,也有不一样的精彩。“同课异构”的真正效果应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由于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从而产生了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产生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促使听课教师打开了教学思路,进入一片前所未有的崭新天地,产生耳目一新的良好效果。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同课异构”这个平台中,我们可以就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处理的艺术展开热烈的讨论、交流彼此千差万别的教学经验,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课异构”中,听课教师在个性差异的课堂中因某个教学环节得到启发,豁然开朗,为困扰自己多年问题的解决打开一扇门。教师在每节课上都有新的体验,都有新的惊喜,都有新的收获。当然,就像红地毯上走秀的明星,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素材的选用上也可能会出现“撞衫”的现象,也有可能激起自己的共鸣,产生英雄所见略同的感受。这时,不仅这个“雷同”和“巧合”更值得我们重视,而且我们更要注意细节处理上的差异。

当然,我们也需要警惕集体备课带来的副作用。如我们不能将集体备课异变为教师减负,将备课任务批发给备课组成员,整个备课笔记是教师集体创作,但就具体教学设计而言缺乏集体智慧。再如,我们不能将集体备课异化为教师藏私。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基于在教学评价上的功利,因惧怕在未来的教学绩效考核竞争中对手超越自己,不肯全抛一片心,不愿意将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巧妙的教学构思拿出来与其他教师共享,情愿充当“听客”和“看客”,以空话套话搪塞备课活动。这样的集体备课只能导致画地为牢、一孔之见、井底之蛙,不利于教师的长远发展。

[责任编辑:江桂珍]

G451.2

A

1002-1477(2015)03-0107-04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3.026

2014-07-07

王德明(1966-),男,中学高级教师,吴中区学科带头人,吴中区首批骨干教师,吴中区优秀班主任,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自由人备课组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排球比赛中“自由人”的作用
备课组长的定位
延安市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与提升实践研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排球比赛中合理使用双自由人战术分析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浅谈排球比赛中“自由人”的作用①
自由人联合体的当代意蕴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