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电影《模仿游戏》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2015-03-01史鸿雁

电影评介 2015年22期
关键词:克里斯托弗图灵天才

史鸿雁

解读电影《模仿游戏》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史鸿雁

电影《模仿游戏》海报

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影片提名的《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艾伦·图灵传》,电影围绕英国伟大的数学家和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在二战期间为盟军破解德军密码系统Enigma的故事展开,同时也穿插进图灵的童年和战争结束后的生活片段,描绘艾伦·图灵传奇而悲剧的一生,影片在多伦多电影节和伦敦电影节展映后都受到很好的评价。影片的男主人公图灵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他也由此成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热门人选。事实上,这不是本尼第一次饰演天才,霍金、梵高、可汗、阿桑奇,算上最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作品《神探夏洛克》中的“现代版福尔摩斯”,本尼似乎将天才演得得心应手。而本尼饰演的数学天才艾伦·图灵是天生有着高冷气质的怪咖,对机器有近乎痴迷的执着,不善于人际交往,并且有着在那个时代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同性恋身份。这样的一个天才人物,身上有着科学与人性的激烈对撞,有着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交锋,他对于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于他的压迫被本尼作出了极好的诠释。而对于图灵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塑造,除了本尼的专业演绎之外,影片中也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下面将探究影片中对图灵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三条线索交叉叙事

影片运用了多线剪辑的交叉叙事法,主线是图灵与他的团队破解密码的过程,副线是图灵的儿时生活以及战后生活的片段。三条线索互为补充,互相依托,共同完成了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影片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图灵进入指挥官丹尼斯顿的办公室开始面试时,他与众不同的性格便展露在公众眼前,丹尼斯顿认为图灵不会说德语,便不能胜任破译德军密码的工作,图灵自信的表示解密工作并不需要说德语,而从图灵来到布菜奇利庄园(二战期间的密码破译中心)报到后,他便开始了破译德军引以为傲的Enigma的工作。在这一阶段中,图灵周围的人物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智者,一是愚者。图灵的未婚妻琼拥有很高的情商,团队中的休尽管在与图灵初相识时对他心存芥蒂,但也能在图灵需要

他的时刻仗义执言,在影片中没有露面的丘吉尔对图灵的支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军情六处处长与图灵的对话也是两个同样智慧的灵魂为了挽救生命、停止战争所进行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图灵经历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惺惺相惜的友情,智者们在向着同一个方向奋斗,为了正义,为了和平。“解密”的过程本身扣人心弦也使得主题略显沉重,当“克里斯托弗”成功算出Enigma时,观众与影片中的人物共同经历了一次狂欢。而愚者是阻碍与迫害图灵的人们,也是挪威导演莫腾·泰杜姆拍摄这部传记性影片的主题之一——表现一位对世界和平作出杰出贡献的天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庸才对天才的逼迫与戕害。1951年的英国还未同性恋合法化,这位挽救了数万人生命的年轻科学家因为性取向被警方以“严重猥亵罪”指控,并被强行进行化学阉割。尽管图灵完成了“无人所念之人,方能成无人敢想之事”、给出了“机器会思考吗”的答案,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却依然无法过自己想要的人生。图灵的晚年极其凄惨,因为药物作用糟糕的身体状况,社会上的舆论对他造成的精神压力都让他深受困扰,战争似乎结束了,而图灵与社会的战争还在继续。儿时因天资卓越、与众不同遭受的排挤到晚年依然存在,天才拯救社会,愚者迫害天才,这似乎是《模仿游戏》更深刻的主题与内涵。“时至今日,人们对二战的反思,早已不单停留在控诉、抒情层面,毕竟有理性思考的人都明白,审判是为了伸张正义,而不是为了别的,不是为了复仇或展示自己的耻辱。”[1]而人们对图灵的怀念,也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让一个时代淹没了天才。

二、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影响

影片的主角毫无疑问是图灵,而影片中次要人物的安排也对艾伦的人生经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儿时、青年与晚年三个阶段为代表,影片中分别安排了各阶段中的重要人物。在儿时生活中,图灵因为性格的孤僻与软弱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克里斯托弗·马尔孔是唯一关心图灵的人,也是他唯一的朋友。克里斯托弗喜欢密码游戏,并且送给了图灵一本有关于密码破译的书,这对图灵对于密码破译的兴趣与天赋的挖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图灵与克里斯托弗经常互相交换“加密”了的纸条,用只有他们双方懂得的破解规则来交流。对于内向敏感的图灵来说,克里斯托弗已经不仅仅是他的一个玩伴,而是他灵魂的伴侣。而图灵对克里斯托弗的依赖愈深,克里斯托弗的离世对图灵的打击便愈大。当图灵鼓起勇气决定告白时,却得到克里斯托弗因为肺炎离世的消息。孤僻的图灵内心中压抑的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与疏导,这对于他今后爱情观、甚至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克里斯托弗这一人物就像是图灵爱情与爱好的启蒙者,也为图灵今后的人生道路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在青年阶段,即破译德军密码系统Enigma的过程中,图灵遇到了最“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一起破译密码的团队。图灵曾直白坦言自己不需要团队,喜欢一个人工作,被军方拒绝后,图灵不得不与队友们共处,并在相处过程中呈现出人际交往的障碍。他听不懂同事“我们要去吃饭了”中“你要一起去吗”的隐藏含义,他不会揣摩别人内心的想法,只能理解直观表面的信息,甚至不留情面地开除他认为能力欠缺的队友。对此,图灵曾遭受到团队的集体抵制,而无法获得高效的工作环境。这里有两个人物值得一提。一是图灵唯一的一个求婚对象——琼·克拉克女士,琼在密码破译中展示出了很高的天赋而成为了图灵团队中唯一的女性。琼也承担了图灵的“社会导师”的角色,帮助他处理糟糕的人际关系并试图让图灵理解一些人情世故,这对于图灵今后与团队关系的缓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琼爱着图灵,图灵也爱着琼,但这两种爱是不同的。当图灵坦诚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时,琼表明自己愿意继续这段婚姻,彼此关爱,相互支撑,而图灵由于深知这两种爱的不对等性而选择了拒绝。失去了琼的指引,图灵的人生似乎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二是图灵团队中最得力的队友——马修·古迪饰演的休·亚历山大,休在初与图灵共事的阶段很不喜欢这位性格高傲的天才,并曾经与图灵爆发出激烈的冲突。而由于琼的到来、图灵性格的变化与图灵对制造机器的肯定与执迷,休逐渐理解了图灵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一起完成了破译Enigma的伟大任务。休这个人物形象的设定更多地体现出了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天才与天才之间从互不理解到惺惺相惜的过程。在影片的最后,图灵、休与其他队友一起将文件扔进胜利的焰火中,图灵在一个团队中的成长更加令人动容。

在晚年阶段,图灵失去了琼、休等队友的陪伴,但他不是孤身一人。“克里斯托弗”陪伴着它。图灵

将破译Enigma的机器,即计算机的雏形起名为克里斯托弗,为了与它在一起,图灵甚至接受了“化学阉割”的方案。图灵认为自己并不孤单,儿时的初恋克里斯托弗对于图灵的影响再一次显示出来。这时的“克里斯托弗”作为一个次要“人物”,表现出图灵深情、执念的一面,他隐藏内心压抑多年的感情,透过“克里斯托弗”从镜头中传递向观众,成为他最后的精神依赖。

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多面性

作为一部基调略显严肃和沉重的传记性影片,人们很容易被宏大的历史事件吸引而忽视主人公人物性格的转变与多面。《模仿游戏》运用了丰富的细节刻画,从人物的语言设置、到神态、动作、着装等细节安排,无不体现出影片对于从细微之处入手塑造人物形象的写实风格。影片很重视情节的上下关联,图灵曾提醒搜索房屋的警察小心氰化钾,而战争结束后图灵被判罪并接受化学阉割后一年自杀,床边有半个吃剩的苹果,在上面检测出了氰化钾,不被世俗接受的图灵选择了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令人唏嘘。

图灵聪慧、内向、自负又自卑、执着、孤僻,这些矛盾复杂的性格从儿时起便初现端倪。当图灵被同学用钉子钉在地板下不能脱身时,他非常的无助与恐惧,被克里斯托弗救起时险些面临崩溃的边缘,然而他没有选择报复,他发现了人们喜欢暴力是因为暴力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强大,却也会在暴力之后陷入巨大的空虚。所以他没有选择以暴制暴,甚至没有向老师求助,转而在数学方面寻找精神的慰藉。克里斯托弗告诉他,“他们打你,不是因为你比他们聪明,而是因为你跟他们不一样”,以及“无人所念之人,方能成就无人敢想之事”。这些看似随意的话语实际上对图灵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克里斯托弗”终于进行出第一次成功的运算后,图灵说出了这句鼓舞他的话,证实了儿时生活以及克里斯托弗对他的影响,使影片在情节上更加完整。

历史学家估计,图灵机的发明创造使二战结束至少提前了两年,拯救了1400万个生命。而在另一方面,他的科学思想以及他的生活方式却不被社会所理解,有形和无形的暴力贯穿了图灵短暂却辉煌的一生。直到2013年,在英国司法部长的提议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才给予图灵“皇家赦免”,可本无罪可来,又有何罪可赦?《模仿游戏》在今天警醒着人们,不要用平庸堵截天才,时代应给予天才发挥的空间,而不是掩去他的光芒。

电影《模仿游戏》剧照

参考文献:

[1]张晓东.《模仿游戏》:平庸之恶从未离人们远去[N].文艺报,2015-02-09(008).

【作者简介】史鸿雁,女,山西省忻州市人,桂林旅游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克里斯托弗图灵天才
海洋探索改变了人类历史,而这一切始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之前的数世纪 精读
天才or怪咖
新英镑
人工智能简史
语言与图灵测试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学习不是填充碎片化知识
天才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