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咏物诗教学策略探微

2015-02-28江苏启东市海复小学226200黄丽丽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3期
关键词:咏物诗于谦品性

江苏启东市海复小学(226200) 黄丽丽

咏物诗教学策略探微

江苏启东市海复小学(226200) 黄丽丽

咏物诗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呈现诗人自我的品性,或赞颂某一类人群的高贵品质。教学咏物诗的最高境界在于言意齐飞,物情一色。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诵读产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通过联想还原诗歌的意境,并在角色置换中体验诗人的内在情愫,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

咏物诗 教学 策略

咏物诗是浩瀚的诗词王国中瑰丽的奇葩。它借助平常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其特质与人的个性高度契合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手法呈现诗人自我的品性,或赞颂某一类人群的高贵品质。在诗歌教学中,不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咏物诗创作的这一规律,无视其内在的本质,采用传统常规的教学策略,学生难以真正走进咏物诗的内核,其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那怎样开展咏物诗的教学呢?

一、探寻咏物诗中的自然物象,引发“诗发感动”

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率先提出了“诗发感动”的概念,即阅读主体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诗歌的语言进入诗歌的意境,并随之触动阅读主体的内在意识,从而在比照、反观的思维过程中形成自我感动。根据阅读主体对诗歌的物象感知,按照顺序的不同可以分为由物及心、由心及物和物即是心三种维度。

因此,在咏物诗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要引导学生依托诗歌语言,整合提炼出诗歌所蕴藏的“物象”,这是揭秘诗歌内在密码,探寻诗歌整体意境的基础保障。如,教学于谦的《石灰吟》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悟诗人是如何进行物象提取的——快速浏览古诗,你从诗歌中看到了哪种物体?在阅读过程中,你觉得物体与读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属于哪种层次?通过自主阅读与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不难发现这首诗的语言都汇聚在“石灰”这一事物的描绘上,“石灰”自然也就成为这首咏物诗唯一的物象。虽然石灰自身并无情感元素和生命意识,但在于谦的笔下,我们分明从石灰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毫无畏惧的精神、奋发抵抗的力量,一种清白做人的情怀,形成了“石灰即人,人即石灰”的境界。这便是叶嘉莹先生所说的“诗发感动”。于谦白描石灰其实就是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遭遇与心境,属于“物即是心”的感发层面。

二、紧扣咏物诗中的社会事象,体悟“诗发感动”

咏物诗表面以自然界的事物为描摹对象,而字字指向社会生活中的生命个体或者某一群体的生命质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诗人生平资料的介入,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物与社会之人的内在关联,找准“物”向“人”突围的思维切入口,为学生体味生命的感动提供高速通道。

仍旧以《石灰吟》的教学为例。在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准确定位自然物象之后,教师随机补充诗人于谦的生平资料。学生通过对资料的解读,提取出于谦几处重要生平,其实与石灰形象相似:于谦少年时代“挑灯夜读”对应石灰的“千锤万击”,“惨遭陷害”对应“烈火焚烧”,“慷慨就义”对应“粉骨碎身”,“精神长存”对应“要留清白”。于谦的一生与石灰如此契合,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诗人的精心构思,体现了咏物诗借物喻人的创作理念。

三、揭秘咏物诗中的类比喻象,升华“诗发感动”

咏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具有鲜明的暗喻色彩,这也正是咏物诗创作的重要规律。正是这种暗喻作用为学生借助事物走向人物搭建了有效的认知渠道,为学生对作者生命意识的体悟创设了平台。学生在这种生命感动中,通过对描绘对象的深入感知,强化了对认知体验的再度升华。

如,王冕的《咏梅》一诗,就是借助梅花的圣洁美好,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清新典雅的品性。很显然,诗中的梅花不仅仅是物象,更是诗人高贵品性的喻体代表。为了更好地解读喻体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多首描写梅花的古诗,如王安石的《梅花》、卢梅坡的《雪梅》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掌握了解梅花的品性。正是通过多首诗歌进行解读体验,学生对王冕笔下《咏梅》中的梅花的解读就呈现出立体多元化来。暗喻作用的充分激活,学生对其所暗指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个阶段是在对物象体悟、事象感悟的基础上的生命感发的再度提升,是咏物诗教学的高潮之处。

如果说文本的创作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构的过程。打个比方,文本作者是“组装工”,而教师就是“拆装工”。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的教学应该遵循文本创作的自然规律,这样才能真正顺应作者的思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核之中。而咏物诗创作的基本规律在于借物喻人。因此,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这一创作的特质,引导学生在物体与人物内在联系中,引发学生的生命的体验,这样才契合咏物诗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责编 韦 雄)

G623.2

A

1007-9068(2015)13-035

猜你喜欢

咏物诗于谦品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成鹰之路
果子单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于谦小酒馆》 “相声皇后”为美食捧哏
品性证据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原则探究
体物尽其妙,品之有寄托——杜甫咏物诗《房兵曹胡马》赏析
关于监狱学的学术品性
咏物诗的一种写法
“不同地域学生融和品性培育”研究领域现状和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