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诵读本土化策略研究

2015-02-28卢凯,景志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庐山本土化李白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重点课题“经典诵读本土化策略研究以中小学李白诗歌诵读教学为例”(项目编号:LB1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5)01-0136-03

作者简介:卢凯(1971- ),女,云南永善人,西昌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宣传、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4-12-11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我们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使教育普及,还要加强实践,以“知行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当地文化,热爱家乡,热爱中国经典文化,传承并弘扬爱国精神,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将经典诵读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们更深刻的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因此,经典诵读本土化研究成为了我们要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一、本土化的涵义

关于本土化这一概念,广泛应用在不同的行业跟领域,是现代营销观念的一种反应,它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以消费者为核心,而不是以商家的喜好、习惯为准绳,企业规范必须随地区性变化引起的顾客变化而改变。通俗的来讲,就是入乡随俗,本土化策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一个事物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这就是本土化。而本土化策略这一概念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经营活动方面了,现在,在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本土化策略的这一个概念,也就是将教育事业跟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思想相结合,更好的优化“知行结合”的教育策略。经典诵读的本土化策略因此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重视,如何将中国的经典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土化有着它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们更加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还能使学生们更热爱自己的家乡,这也是一种加强实践的方式,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经典诵读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不断学习中国的经典文化。

二、经典诵读本土化的意义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积淀,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特有的东西,可能已经是积累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化,这种丰厚的文化资源很多还没被开发出来,利用经典诗词的诵读教学与本土的文化相结合,是教育不断进步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要求,这可以体现很多核心价值观,比如热爱家乡,思念故土,是乡土教育的开发跟利用,也是可以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因此经典诵读本土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经典诵读本土化可以激发学生们对诵读经典的热情。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历史与社会的产物,丰富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因此保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词和著作。而对于现在,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传承,在很好的传承之后,才能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于经典都是这么的热爱,因为传统的书本式的教育,使他们对于经典丧失了兴趣,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无法提高学生们对经典的兴趣,这就很难更好的去传承,去发展。经典诵读的本土化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展开经典诵读的活动,这样跟身边的环境息息相关,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更好的传承经典。

其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经典的诗词中,有很多都是表达作者的思念家乡的情感的,也有很多所描写的景色是跟当地的风景相关的,在诗人的眼中,所看见的一切都是跟他当时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思念家乡的时候看见什么都是伤心和思念,所见的景色都是“枯藤老树昏鸦”,感受到的都是“断肠人在天涯”的寂寞与思念;心境开阔的时候,看见都是美好与豁达,哪怕在秋天都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豁达。对于学生们,更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家乡的美好,热爱家乡,因为那是一个生养他们的地方,在现实中,可能有很多学生因为没有离开过家乡,觉得外面更好,时间久了也看不见家乡的美好,这就要通过经典诵读的本土化,让学生们看见诗人眼中他们家乡的美丽,让他们从中间体会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句子,这是小学生课本里很经典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学生们通过诵读,去体会这种思念,感受家乡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是寄托,也是港湾。

最后,可以完善“知行结合”的教育策略。我们的教育在不断改革跟发展,“知行结合”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放弃掉旧有的“填鸭式教学”,走进生活中,不断的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点。诵读经典的本土化,可以作为优化“知行结合”教育策略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实践教育。例如,可以去一去经典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的地方,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写的泰山的雄伟,那么学生们可以去泰山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或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也可以去感受庐山瀑布的雄壮;还可以去看看名人的旧居,感受当时他们的生活环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情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气;还可以走他们曾经走过的路,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绝对是让学生们更好的感受经典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使学生们对经典更有兴趣的途径。

三、经典诵读本土化的策略

经典诵读本土化对于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教育创新的一种延伸,也是实现“知行结合”教育策略的一种优化,那么,如何落实经典诵读本土化策略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下面就是我对这一策略的探究:

(一)了解经典诵读本土化的价值

对于很多地方的老师,他们依旧没有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依旧是在课堂上,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学生们因此逐渐丧失自学能力,也不能充分的跟老师交流,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很多老师不懂对于经典诵读本土化的价值,认为没必要,但是他们却忽略了经典诵读带给学生们的意义。经典诵读本土化可以提高学生们对经典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对关注国学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启蒙,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们的地理知识,因为很多诗词中都会描写很多的景物,景色,风土人情,这些知识对学生们都是一种积累。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重阳节写的,从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学生们就可以知道,我国的重阳节是在阴历九月九日,而茱萸就是重阳节人们都会插在家里的一种植物,这是一种习俗,重阳节的时候学生们可以一起去插茱萸,这不仅积累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实践的能力。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经典诵读是“知行结合”教育策略的一种延续跟发展,是跟教育另一种形式的结合,多实践,多积累,更有助于学生们对于本土文化以及经典文化的喜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们就会主动的去学习了。

(二)深层挖掘本土化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个地区都蕴藏着自己独特的自然风光,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每个地区的人文也不一样,因此在资源开发上我们要结合本土的特点,树立本土的自信,这些本土的资源就可以节约成本,还能保持自己当地的风格,对于学生们来说,本土的东西很贴近生活,他们会觉得更亲切,更容易接受,本土文化对他们来说更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古诗词中,有不少写了自然风光,人文风光的诗句,这些都可以跟本土相结合,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让学生们更了解自己的家乡,让其他地方人更向往自己的家乡。我们可以以李白的《秋浦歌》为例: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指的是个地区,在今天安徽池州市贵池区西南,唐朝时是著名产铜、银的地方。因此对于徽池州市贵池区西南地区的学生们,这首诗就可以很好的跟本土相结合。这首李白的诗,是在安徽写的,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学生们可以用心感受李白当时的心情,体会头发愁白了三千丈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以建立资料角,让学生们自己查资料,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料内容都展示出来,那么就可以在资料角里进行展示,让同学们的成果可以跟大家分享,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加强他们的记忆,现在多媒体发展的很快,我们还可以在电脑里建立这样资料文件夹,资料共享,让学生们充分的了解李白,了解这首诗,了解李白当时的心情。

再例如李白的另一首经典的诗《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题目看,可以知道李白所描写的是庐山的瀑布,如果作为当地的学生,就更能体会庐山瀑布的景色,瀑布的那种壮阔,那种伟岸,就像银河从天上流下来,这样的情自然景色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最好的礼物。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于隐居的李白都可以如此的热爱这片土地,而当地的学生们,又怎们能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呢?这首诗结合本土去诵读,可以使学生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这也是经典诵读本土化的其中一个意义,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且还能很好的学习这首诗,就是经典诵读本土化的目的。老师甚至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庐山的瀑布看看,带学生们走一走当时李白所走过的地方,感受一下自然风光,感受历史的厚重,更深刻的感受这首诗的意境。

四、小结

综上所述,诵读经典本土化策略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经典诵读本土化策略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认知经典,了解经典,还能让学生们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文化,与经典相结合。诵读经典本土化是优化“知行结合”教育策略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是培养学生们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们对经典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兴趣的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庐山本土化李白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做一次庐山客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