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 做打动人心的产品

2015-02-27陈楠枰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5年5期
关键词:制造业

文 / 本刊记者 陈楠枰

中国制造2025 做打动人心的产品

文 / 本刊记者 陈楠枰

虽然中国仍将是一个制造业大都会和重要市场,但“中国制造”标签无处不在的日子已成过去。我们能庆幸的是:尽管中国出口产品传统优势有所弱化,尚仍具备综合竞争优势,比如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完善,以及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培育成功。以高铁为代表的高端产品亦正在扭转“中国制造”廉价与“大而不强”的印象。

某知名网络媒体评论员撰文称,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

“需求要素再不改变,中国制造过不了几年将会消失。”这听起来不太像危言耸听。从国人疯狂抢购日本马桶盖和电饭煲的事件中,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未来的中国制造,其内涵应更多体现品牌和创新。

为实现“中国制造”的“脱胎换骨”,李克强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浅显一些理解,可以联想到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波所说,“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

“新常态”倒逼制造业升级

北京时间2014年12月1日晚20时,随着尼日利亚交通部长为最后一节轨排拧紧螺栓,中国铁建承建的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第一标段——首都阿布贾至卡杜纳铁路宣告全线铺通。非洲首条按照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修建的现代化铁路通车在即。

浅显一些理解,可以联想到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波所说,“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

中国铁建中非建设副董事长曹保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阿卡项目在成功输出中国铁路技术标准的同时,还拉动了3亿多美元的中国铁路建筑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和中国机车的出口。

而就在3个月前,埃塞俄比亚首都斯亚贝巴,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承建的轻轨信号系统项目全面启动系统安装和调试工作,这是非洲公共交通行业首次采用中国国产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由卡斯柯为其提供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号系统解决方案。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会制造工具使人类的能力无限延伸。《大国重器》的纪录片台本这样写道:“250万年的制造历史,无论哪个时期、种族甚至国家,谁拥有强大的装备制造,谁就能引领世界。”

旧金山海湾大桥曾是与自由女神像比肩的地标性建筑,1989年的大地震使其东段损毁严重。2006年,在与国际制造强企的竞标中,中国企业最终拿下大桥重建的钢结构制造工程,并于2013年9月建成新东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塔悬索钢结构桥梁。

绵延3.5公里的海岸线上,在全球港机设备市场已有七成以上占有率的上海振华重工所制造的港机整装待发,工程师张向华负责调试已经组装完工的岸桥,作为港口集装箱的起重机,岸桥的控制系统在80米高的顶端。庞大的机身能够穿过水上运输途中的各种桥梁,得益于振华拥有着一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岸桥升降技术。

由上海振华自主建造的4000吨浮吊船把上百吨重的岸桥装运到船上。据统计,每隔四天,就会有造好的港口机械装船出海,振华拥有着自己独立的运输船队。

装备制造设计正是目前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全新领域。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看来,“中国制造”要更多的提升软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支撑产品不断技术升级,并将更重要的精力放到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上。

实际上,近十年来中国装备制造的赶超使得全球竞争格局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苹果公司的迅速崛起极富代表性地印证着:“谁能制造出新的需求,谁就将创造未来。”

曾几何时,大量的劳动力、低廉的价格也曾经是中国的一大优势,借此优势中国一度吸引不少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人口红利亦曾一度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然而,风云变幻,“中国制造”正迎来空前危机。

如果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将难以为继。“新常态”倒逼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我们需要“将产品做到极致”。

科技创新决定国家前途命运。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焦点是科学技术,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中国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科技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

强调“中国制造”,意味着不能用完完全全的“拿来主义”对待工业4.0,将外国的具体做法原封不动地复制在中国制造业上。

囫囵吞枣,只会落得“消化不良”。

“单纯依靠引进仅能见效一时,长期靠重复引进是不行的。”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党委书记翟立新认为,简单的模仿和山寨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制造2025”遇上“互联网+”

新发布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针对产业发展提出新概念: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

《广州日报》评论员张涨期待着“中国制造2025”是一部“接地气”的规划,制造业的提升不会是一个短期工程,将年限定在了十年之后的2025年,提醒地方政府和企业家要对制造业转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思想准备。“要实现这一罕见的‘十年计划’,打一场‘持久战’不可避免。”而另一方面,强调“中国制造”,意味着不能用完完全全的“拿来主义”对待工业4.0,将外国的具体做法原封不动地复制在中国制造业上。囫囵吞枣,只会落得“消化不良”。

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4.0概念引领了全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有人分析,从中国自身来看,随着劳动力价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那种低质低价的“中国制造”形态必须要向中高端转型。

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此前表示,中国制造业一度出现“脱实向虚”的危险倾向,存在资本游离、人才流失、要素转移、效益低下等问题;而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链重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还面临欧美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

据悉,这纸将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路线图”作用的规划,强调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这一切无疑是给中国制造业和中国经济规划出了明确的发展路径。

那么,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今年向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马化腾解释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简言之,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虽然实际的效果绝不是简单的相加。

中国港湾承建的苏丹港17-18号泊位

“互联网+”概念,在两会期间和“中国制造2025”同时提出,意味着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将在中国制造业升级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还需要加快以宽带、无线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阿里研究院报告显示,以公路、铁路为代表的物流网络、传统金融机构、能源设施和零售网络,是传统工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而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宽带、云计算中心、互联网金融机构等软硬件设施,将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基础设施”,未来应给予发展支持,进而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提供支撑。

向社会全面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

在中国南方航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彭建武看来,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从企业自身而言,必须持之以恒、“零存整取”地增加研发投入、加大自主壮心能力,让研发和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石。

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意见》指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各类设施与仪器、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制度、标准和机制更加健全,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问题基本解决,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充分释放服务潜能,为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服务,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

李克强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创新效率重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要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方式,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同时,政府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向社会全面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迎来万众创新的浪潮。”

“万众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理解,总的思路是靠创新驱动,改革科技体制,提高科技资源的效率,统筹规划提高效率,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大作用。

据了解,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是用于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的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和部分国有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大型科学设施中心等研究试验基地。

诚然,除了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外,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更为重要。作为“中国制造”的推手,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造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广泛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翟立新表示。

猜你喜欢

制造业
浅谈汽车制造业与航空制造业的异同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中国模具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