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的文献综述

2015-02-27曹晓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

曹晓飞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000)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的文献综述

曹晓飞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000)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正确审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的。人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发展也有着规律性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阐述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做学生的工作,通过调动和发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学生自身和学校的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认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人类争取解放和发展的历史。在未来社会,个人既能按社会要求获得与他人一样的共性发展,又能获得充分体现自己特长、发挥自己的潜能、符合自己心愿的发展。

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在未来社会里,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不仅表现为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可变动性,而且表现在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改造社会的活动、改造人自身的活动全面生成,同时人们可以不再受分工、职业、性别、出身等条件的限制,每个人按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自由地选择活动领域,不仅从事体力劳动,而且从事脑力劳动;不仅参加物质生产劳动,而且参加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管理活动,进行科学艺术的创造活动。

2.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说,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也就是说,人对外部世界的需要,体现着人的内在本性,是活动的动力和目的。因此,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都是违背人性的,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人的能力是实现需要的手段,是建立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是人表现和确证自己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恩格斯也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才能”,“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随着人们的需要无止境地向更高层次发展,社会必然会持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职业领域和新的劳动需求,它们必然促使人的能力向着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国内对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的概括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的哲学,他的直接对象是现实中的人。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培植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平等相待,而不是将学生视为客体、手段和工具;要切实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大学生关注的各种问题,了解学生思想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围绕实际工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围绕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有效性等。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高扬人的主体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高扬人的主体性”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大误区就是将受教育者当作单纯的受教育的对象,当作纯粹的教育客体,“我说你听”、“我教你学”,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意志、有着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人的存在,因此出现了注重知识体系的灌输,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导致一些大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知与行的背离”。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教师作为主体改造学生这一客体的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活动。

在高校中,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自主研究提供一定的环境与条件,进行启发、引导、激励等,要做到这一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发动者、实施者,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具体表现为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应付学生突发事件;必须正确运用灌输,既传授德育知识,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启发、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潜心钻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努力提升自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思考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者主体性的强弱,决定着其作用发挥的程度,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和效率。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不仅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人得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而且在于它十分强调实践特色,强调用实践的办法解决现存的问题,而离开了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特定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便没有了得以确立的根基,离开了特定的价值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同样无从谈起。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人类实践特色十分鲜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应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过程的有效性和要素的有效性三个方面,以实践活动结果能否有效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为驱动,同时也以提高实践活动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的需要为目的开展实践,不断探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