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运用

2015-02-27刘馨蓓

关键词:译者译文受众

刘馨蓓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大连116622)

论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运用

刘馨蓓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大连116622)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不仅让国民经济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也推动了外宣翻译事业的大力发展,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科技信息时代,外宣翻译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很多外宣材料已经遍布各个行业领域,科学准确的翻译把控显得非常关键,译者主体性便是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作用,而体现出的带有主观创造性的翻译理念,有助于国家对外宣传与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通过对译者主体性内涵的诠释,分析了我国外宣翻译的发展状况,指出外宣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缺失的原因,结合《2014年政府报告》外宣翻译文本实例,找出外宣翻译中的缺失,进而提出相应的翻译理念和策略,以便在中国外宣翻译中利用科学有效的思维和手段,发挥出译者主体性的真正作用,用以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利益,促使我国外宣翻译质量获得更大的提高。

译者主体性 外宣翻译 翻译理念和策略 注意事项 发展状况 时代背景

外宣翻译作为一种新型的翻译形式,成为了我国走向世界,增加国际地位和对外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纵观当前的外宣翻译事业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外宣材料的翻译在语法上存在中式英语、词语堆砌冗余的现象,情感上则过于突显语言上的对等和诚实,缺乏译者主观上的意识和见解,从而忽略了其深远的影响,结果致使外宣资料中出现歧义难懂的状况,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深入研究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作用发挥与应用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做好外宣翻译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一、译者主体性内涵的诠释

众所周知,主体性通常是指当主体对象在从事某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属性,以客观需求为依据而做出的相应服务举动,那么在弄懂了主观性含义之后,便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挖掘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译者会按部就班的对翻译资料进行诚实的翻译,在语言层面上保持尽可能的准确还原,那么这其中便缺少了一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通过在外宣翻译材料中坚持百分百原汁原味地还原资料的同时,融入翻译者主观上的情感状态和思想意识,进而完成一种充满个性、近乎创造性的新式翻译策略,将译者的文化意识、道德品格以及审美情趣均体现在外宣文件的翻译当中,具有一种十分明显的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促使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转向得到进一步发展,可谓一种翻译的新式理念和更高的境界。

二、我国外宣翻译的研究发展状况

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密切和频繁,为了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领域中的形象和地位,加强与他国的国家贸易合作和交流,外宣翻译工作便应运而生,尽管其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属于一种新形的对外翻译工作,但是纵观当前的外宣翻译事业发展却包含了各个行业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普遍的运用,比如:外宣翻译可以做到从小公司的宣传手册、广告到国家的外交公文和政府报告,可谓包罗万象,覆盖面非常广,与此同时,外宣翻译所服务的对象也许不尽相同,但是其最终的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提供有效的宣传推广作用,因而,其具有的作用十分巨大。

如果追溯我国外宣翻译的发展研究历史,不难看出,曾经的研究文章存在着一种框架式的局限,没有完全做到打开思路、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而在近些年来,有关外宣翻译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很多专家学者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其中,很多专家学者会以文化探讨的角度来对外宣翻译工作进行恰当、深入地分析,以探究出其中存在疑惑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祝元娜在《论外宣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从语义翻译到交际翻译》一书中便从文化层面来作为思考研究的角度,进而通过相关理论的阐述,来寻需求处理文化障碍的有效措施。

此外,著名翻译学家杨士卓指出,交际翻译更注重译文的读者,这是因为每位读者都希望自己能够阅读纯正的译文,因而使得不懂的地方已经被译者以民族化、本土化的语言所消除转化,而语义翻译则要求译者注意文中的词句分析,并在保留文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同时经过考虑受众群体等其他因素后,融入本国文化的相关内容,使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具有共鸣,因此,外宣翻译的工作一定要慎重对待,做出最恰当的诠释。

三、外宣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外宣翻译材料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在众多影响原因当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针对像一些国家性的对外报告资料的翻译,关乎到国家的地位、形象和利益,变得至关重要,这也是译者通常会被形象称为“带着镣铐的舞者”的真实原因,所以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翻译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关键,如果一旦译者被束缚,那么便难有好的对外翻译作品呈现,那么翻译活动的影响主要受到了译者的文化认同以及其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两个方面的因素干扰。

(一)译者自身文化内涵修养的表现

在外宣翻译活动的过程中,译者自身的文化内涵修养的表现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翻译作品的质量高低,在大众看来,文化认同一般会属于对某项特殊文化的一种可定式的认同的专有属性,当然往往也还成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所有民众的统一整体的固有特性,那么,如果想让自身的文化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具有明显的文化认同优势,这便需要译者自身民族的文化历史的底蕴积累和固有属性的衬托显示,此外人的文化身份也来源于其个人的生活阅历、身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等,显然,在随着东西方文化共荣互动的交流状态下,在外宣翻译中,每个译者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象征和背景,那么在翻译作品中也必然会突显出这种专属的文化内涵。

(二)译者复杂时代背景的限制

外宣翻译活动是实际上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技术和精神,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翻译工作显然也在不断进步,所以大多数看到的翻译作品,每部都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背景,拥有一定的历史象征,可谓对历史环境和背景时期的一种还原与诠释,正是基于这一境况下,译者会在外宣翻译活动中,着重考虑其发生的时代环境特征,让每一部作品都具备不同的历史含义,完美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社会发展状况,比如:《红与黑》的译著中便指出“卑鄙的荣耀”、“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等拥有强烈的批评色彩的语言表达,深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与当时中国的政治背景氛围关联密切。

四、《2014年政府报告》外宣翻译文本中的缺失分析

(一)句子方面的翻译缺失

句子通常以对称的结构形式表达出相应的意思,可谓在英语语句中的重要结构形式,译者一定要注意句子之间的意思的平行关系,以便在翻译时,突出逻辑关系,作出精准的表达,例如:从《2014年政府报告》外宣翻译文本中句子便可知晓,

原文:改善海关、检验检疫等监管服务

译文:"ensure that customs,quality inspectors....

其中结构不平衡现象明显,因此需要译者在翻译时,注意平行结构语言中的语法形式一致。

(二)语篇方面的翻译缺失

由于各国之间的不同文化差异,造成了不同民族在语言表达形式以及思维模式上均不相同,就如同很多中文词语可以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中出现,但是在翻译成英文时,如果还按照这个模式进行,就完全行不通,不仅让人难以理解,翻译效果不尽人意,而且会闹成笑话,影响到诸如政治外宣翻译这种十分重要的工作。

例如:很多译者在进行译文形式对应方面,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梳理,像《2014年政府报告》外宣翻译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译文:

原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

译文: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reached 56.9 trillion yuan,an increase of 7.7%over the previous year...

原文的信息主要是针对上文论述成就的一种证明,译文以直译的形式,无法表达出这种逻辑关系,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加以重视和注意。由此不难看出,翻译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不要被原文结构束缚。应以最恰当的形式作出最正确的翻译。

五、外宣翻译中的有效翻译理念和策略

(一)突出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理念

面对像政治外宣翻译这种较高要求的翻译活动,对译者的规范作用也相对提升,首先,译者必须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底蕴有所涉猎和了解,在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做足功课,以便在外宣翻译活动中能够准确地宣扬国家的法规政策,维护政府形象,传递正能量,其次,译者在外宣翻译中一定在译文的格式、措辞以及表达方式上加以重视,符合不同国家的语言使用习惯和民族风格,以达到本土化译文的目的,最后,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可谓一种人格魅力和文化意识的反映,在以翻译过程为主要环节的外宣翻译工作中,译者如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影响到最终的翻译效果,尤其在政治外宣翻译这样的正式文件材料中,既要彰显宣传宗旨,还要让译文意思表达精准、恰当,着实考察译者翻译功底。

(二)受众群体与交际功能的外宣翻译策略

科学合理的外宣翻译策略讲究受众群体与交际功能的兼顾,前者可谓做好翻译工作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因为每一种翻译作品都有较为固定的受众人群,这就好比教育领域中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一旦有所偏颇,效果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是译者在翻译中发挥主体性要遵循的要求;后者的交际功能也是译者需要兼顾的重要翻译策略,尤其在对外政治的翻译活动中,该类外宣翻译材料在要求译文精准的同时,增加了宣传、传播的目的,让交际功能突显作用,进而凭借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准确得当的进行翻译,维护国家的地位和形象,促进外交活动的开展。由此不难看出,交际翻译是译者在外宣翻译行为中应该意识到的重要问题,译者不但要有良好的学识、品味、思想高度和政治敏锐性,而且还要善于揣摩中外那么不同受众群体的心理状况,以读者的角度去把握翻译语言,与此同时,在深入了解国内历史风俗文化的不同之后,按照读者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环境去对原来的翻译作品进行恰到好处的删减或补充,如此才算对翻译作品进行了精细加工,目的不仅仅是要让读者看懂,还要使其透过译文语言感受到内在的深刻含义,进而体会出作品中所要表达出的见解,让翻译活动不再处于死板、固定的形式,使其更加丰富、灵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以翻译目的为指导的译者主体性发挥

译者作为外宣翻译的主体,本身享有自由选择翻译策略的权力,这便是很多翻译作品会产生不同语言风格的主要原因,某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指出,翻译活动归结起来有三项目的,即译文的交际目的、译者的基本目的以及某项特殊的翻译程序或策略的目的,显然,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发挥依靠以翻译策略所决定的翻译目的的选择,译者要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感受,在保证“还原”原文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主体性发挥,加深受众群体对译文的理解,因而,译者在外宣活动中既要忠实又要灵活,注意翻译作品的题材及受众目标,这样才能让译者主体性发挥得当。例如:译者翻译科学学术论文时,应坚持“死译”的方式,不可以在译文中出现半点闪失,否则便会让学术观点和数据产生错误,误导读者,与此相反,一些具有文化娱乐因素的翻译作品,译者便可以适当地发挥主体性意识,灵活做好注解,以提升吸引力。

总结

综上所述,翻译活动可谓人类最为复杂的行为活动之一,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外宣翻译由于拥有较为特殊的目的和受众群体,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更需要译者充分考虑翻译作品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揣测读者的心理,并注重自身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作用发挥,针对像政府报告这样的政治外宣翻译资料,既要做到译文语言的准确,保持政治外宣文本的严肃性,还要以读者接受的方式,在译文中将翻译作品的内涵引申,表达出不一样的诠释,进而让外宣翻译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1]栾岚.浅析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学理论,2011,07:145-147.

[2]王慧杰.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9:140.

[3]丛玉婵.从“目的论”角度浅析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天津理工大学,2013.

[4]唐琳.语域理论视角下外宣资料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5]马亚丽,张凌.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分析 [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12:125-127.

[6]孙红娟.基于译者主体性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J].才智,2014,11: 277-278+280.

[7]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8]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9]康晓芸.政治外宣翻译策略探析[J].林区教学,2010,03:65-66.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受众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