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5-02-26陈永玲

甘肃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培养

陈永玲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108—01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学生一旦对某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时他们的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我结合教材中歌手大赛的教学情境,指定班上一名学生当5号选手,另一名当9号选手,通过计算他俩的比赛成绩来教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教学“试一试”和“练一练”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两组,分别由5号选手和9号选手带队进行比赛,看哪队学生做得又好又快,那队就赢了,并给获胜的团队贴星表示祝贺。这样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几名学生也认真地计算起来,唯恐自己给所在团队拉了后腿。

二、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极强的学科,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加强直观教学,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10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学生在上学前已有所了解,学习起来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小棒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9的组成”时,虽然学生在学前就掌握了9的顺序和大小,但对9的组成还比较生疏。如果枯燥地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但对知识掌握不扎实,还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是这样做的:每张桌子上发了9支铅笔,让同桌的两名学生分分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把分铅笔的直观表象与9的组成联系起来。这样,既强化了记忆,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重视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还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学生们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学生们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学生们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

四、巧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疑”在引入中有动力作用,在转折处有启迪作用,在思维的转折点上有催人更上一层楼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巧设悬念,以疑激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露出的三角形的一个角,去判断被遮掩的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在学生回答后,我设疑导入新课:“为什么看到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就可以判断被遮掩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则无法判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明白。这两个充满悬念的问题,有效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从而实现了“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