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2015-02-26张泽松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1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舌尖题材

张泽松

(作者单位:绵阳市广播电视台)

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张泽松

(作者单位:绵阳市广播电视台)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对我国国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题材选择、叙事方法以及编排方式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探讨《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因素,进而了解当下观众对纪录片形式和内容的需求,从而明确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发展;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纪录片市场被大量国外纪录片占据,这使得国人始终认为优秀的纪录片都来自国外,导致国产纪录片市场没有立足之地。随着国内文化产业体制的迅速改革和对国产纪录片的大力扶持,国产纪录片得以迅速成长,并在数量、题材和表现形式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以《再说长江》《望长城》等为代表的优秀国产纪录片随之涌现[1]。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并成功刷新了国产纪录片的收视纪录,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对中国饮食文化、美食等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此,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研究其具体内容,并以此分析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1 创作理念

随着我国文化背景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大众情绪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80年代我国纪录片多以“教化与指导”为主要创作理念,到90年代我国纪录片创作理念逐渐演变为“客观与再现”。但在国人思想变化的影响下,以“教化与指导”、“客观与再现”的创作理念已很难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社会化普遍的文化心态“讨厌嫌虚,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舌尖上的中国》自开播以来,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热播并获得广泛认可,创意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曾对《舌尖上的中国》做这样的评价: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我们可将其概括化为四句话,那就是“就地取材、就材化味、就味品人、就人成文”。[2]中国人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寻找食材,并将其制作成一道道精致美食,并从这些美味中品出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最后引申出深沉的中国文化。纪录片创作者能否让观众体会到其要表达的意图和价值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同经验范围”,为此,创作者在创作纪录片时,擅于发挥大众熟知的符号来进行诠释,必然能够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中,创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美食符号,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而美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将其作为题材,必然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

“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宗旨,但如何通过纪录片为观众展现真实的中国,尤其是要怎样为国外观众展现如今的中国,针对这个问题,《舌尖上的中国》编导陈晓卿曾这样回应:我们在创作《舌尖上的中国》时,并不是单纯地完成一部美食纪录片,创意之初就针对该问题做出了定位。事实上,《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作为一个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自然生态、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传承等更深沉的文化蕴涵。并且我们通过观看,可以看到这部纪录片并非单纯地讲吃,而从吃讲到乡村、家庭以及邻里之间的关系等层面,并深入地探讨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向观众传达了深层次的传统伦理文化、美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并使其充分的凝合在一起,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富有情趣、人文情怀、真实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创作理念使得《舌尖上的中国》成功打破了社会、语言和价值观等传播障碍,以美食为媒介,让海内外广大群众更深刻地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以此感知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传统。

2 拍摄题材

以往,我国的纪录片多以历史等为题材,例如《圆明园》《丝绸之路》等,尽管这些纪录片深得大众的认可,但随着大批量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涌现,人们出现了审美疲劳;而以政论、人物为题材的纪录片,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很难吸引更多的受众。美食作为大众的话题共同,是大家日常生活的必备,这使得该题材有着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是切身经历[3]。《舌尖上的中国》在选题上切合广大观众的日常实际,这也是其成功唤起群众共鸣的主要因素。纪录片不仅需要从不同方面来体现中国的饮食文化,还要告诉大众这种文化就在我们身边。《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展现美食的各个侧面,为观众展现了中国人的民族风俗、生活礼仪和道德伦理等文化。这部纪录片不仅给观众带去了中国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还成功开创了以美食为题材的纪录片典范,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美食题材节目的局限。

3 叙事方法

有国外运营商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尽管中国纪录片看上去有着精美的画质,并且内容生动、新颖,但故事缺乏悬念是其无法走入海外市场的主要因素。但《舌尖上的中国》在这方面做了改善,这也是该片在海外受到认可的主要因素之一。

《舌尖上的中国》将每一集都设置成不同的主题,并以故事的方式缓缓展开,每一集根据不同的地域和主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和食物,有母女与食物、夫妻与食物、父子与食物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中国人每个家庭现状的缩影。在《主食的故事》(第二集)中讲述了一对空巢老人,他们一年中最开心的是儿孙归家,并为他们制作香糯的年糕,一家人能够围坐在一起吃他们亲手制作的年糕,唠家常,和乐融融。但在短暂的团聚后,儿孙们又纷纷踏上回程,家中再次剩下这对老年人,这个故事里,美食成为了联系亲人的重要桥梁。而在《转化的灵感》(第三集)中,又为观众带来另一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我们日常中常见的。王翠华和姚贵文围绕豆腐过着简单清平的生活,在这对夫妻的眼中,每一份豆腐都非常珍贵,是上天的馈赠,能够让他们供养自己的子女,过上安稳的生活。简单的故事、平淡的生活、普通的人物,这些故事的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亲情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发扬和传承饮食文化的古老方式。金顺姬跟着妈妈学习泡菜腌制,老黄的儿子学习老黄的火腿腌制技巧等,这些故事都贴近生活,并与真实充分融合,不仅让纪录片充满了时代感和现实感,同时也展现了创作者每一集不同的主题和创作意图。

4 编排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域很广,涉及全国各地,每一集设置不同的主题,并围绕着这个主题,讲述不同的故事。从一种食材再到另一种食材,主要采取大跨度的方式进行编排。从东部到西部,从南方到北方,从香格里拉到浙江,再到广西,不同人物、食材组成不同故事,通过跳跃式将其串连起来,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时间的味道》(第四集)从东北人忙着各种蔬菜的腌制,到香港人各种腊肠的制作,再到大澳虾酱的晾晒,尽管这些食物在做法和用料上都南辕北辙,但经过时间的渗透,却沉淀出不同的岁月味道[4]。将历史与美食巧妙结合,在展现饮食文化的同时,体现出历史的醇厚,引申出人生百味。

5 结论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在强调本土化意识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全球化意识,这就需要在创作理念、题材选择、叙事方法以及编排方式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展现纪录片在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纪录片产业链,更好地推动国产纪录片的发展。

[1]王琦.从“真实再现”到“虚拟现实”——论数字技术条件下国产历史纪录片的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3,(10):182-184.

[2]周蜜.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现象研究[D].湖北大学,2013.

[3]崔曜.跨文化传播背景下中美纪录片分析[J].声屏世界,2015,(5):44-45.

[4]马超.从纪录片《归途列车》看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D].兰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