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对策探讨

2015-02-26常友善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挫折心理

常友善

(南京邮电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2)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中指出“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1]许多青年学生在遭遇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和挫折时,往往寻求不到合理的解决途径和方法,继而产生畏惧、焦虑、埋怨等负面反应,影响其身心健康,甚至不能珍惜生命。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常见的挫折类型及行为表现

抗挫折能力又称挫折承受能力、耐挫折能力,与个人的成功发展紧密联系,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备的重要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森茨威格最早提出“挫折承受力”概念,即个体受到挫折后免于失常的能力,适应挫折、抗御挫折和对付挫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应该体现为个体在遭遇挫折时,不仅能够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不致失常,而且具备积极调整自身状态去战胜挫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多元、学业压力繁重、就业压力增大,承受的挫折也日益增加。大学生常见的挫折类型大致可以分为。

1.学习型挫折:学习型挫折主要是指大学生由于学业上的不如意或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而产生挫折感。随着大学学习环境的改变,一部分学生因脱离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管,加上自控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大学阶段的自主学习生活而逐步放纵自己,经常逃课、上课不专注或者玩手机、沉迷网络游戏等,无心学习,继而产生失落感;一部分学生缺乏对所填报专业的了解,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感到无所适从,不能及时调整好学习状态,终因不满意所学专业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产生挫败感;还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效果不明显等原因,往往失去学习热情,得过且过,逐步消沉。

2.人际交往型挫折:人际交往型挫折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与周围的人或群体交往过程中遭遇矛盾而产生挫折感。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成长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自然也不尽相同,集体学习生活中难免有不协调的现象出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克服自身不足,相互理解、尊重,相处融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这些矛盾,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表现出焦虑、压抑的心理状态,也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社交平台,以虚拟的交流空间来代替真实的人际交往,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关系,成为“网络孤独症”患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恋爱型挫折:恋爱型挫折主要是指大学生由于恋爱动机不端正或不能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挫折感。大学生步入大学后,往往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认为学习环境轻松了、学习压力变小了,随着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而开始进入恋爱的“活跃期”。具有正确动机和心理的恋爱是值得肯定的,能使人生活有活力、学习有动力。但许多大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恋爱观还比较肤浅、对爱情的理解还很模糊,很少能客观理性地去对待恋爱中出现的矛盾,尤其是因追求失败而“单相思”或者失恋时,容易产生焦躁、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精神崩溃、行为举止异常,更有甚者还会走向极端,产生报复或轻生念头。

4.就业型挫折。就业型挫折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无法克服的就业压力,或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障碍、干扰时而产生挫折感。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加之劳动力市场的冗余,大学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主要表现为岗位数量供需矛盾和岗位匹配度吻合矛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就业意愿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吻合,而导致应聘失败,造成心理上的“处处碰壁”,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在就业过程中还经常会遇到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造成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增大,这些都会带给学生焦虑和茫然,容易造成学生疲惫、失眠等挫折反应,严重者会丧失就业信心或者选择继续读书来逃避就业矛盾。

二、提升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对策

(一)把握抗挫折教育方向,遵循教育实践活动原则

抗挫折教育属于教育学和心理学范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教育实践活动原则:①客观性原则。针对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应根据受教育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性格、理想信念、目标规划、生活经历和所处环境等)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带给不同受教育者不同的挫折体验和感受;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发展需要设计相对应的教育目标和实施策略。②发展性原则。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遭遇的挫折形式和对挫折的认知也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实施抗挫折教育选择的相应理论、方法和手段亦应随着教育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③全面性原则。例如,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认知能力培养时,应综合考虑受教育者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他人影响等诸多因素,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教育等显性教育手段和心理疏导等隐性教育方式,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全面教育。④引导性原则。抗挫折教育应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应实施相应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抗挫折教育,形成自我教育意识,积极将教育成果内化成应对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提升抗挫折能力。

(二)提高挫折认知能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挫折好比一把双刃剑,具有消极和积极两面性,既能使人产生失望、悲观、沮丧等消极情绪,又能磨练人的意志、考验人的勇气、使人走向成熟与坚强。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首先要提高其对挫折的认知与评价能力,辩证客观地认识和应对挫折。依据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合理情绪疗法”中的ABC理论,人们对挫折源的认识、看法是导致其心理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挫折认知是影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遭遇挫折后,若能正确评价挫折源,客观看待所遭遇的挫折,就会减少挫折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心理压力;反之,就会增加挫折带来的恐惧感和心理压力。[2]教育者应向受教育者传输正确的认知理念,帮助受教育者学会辨析事物的正、负面因素,辩证客观地看待挫折,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塑造稳定的心理品质。在教育实践中,可组织类似心理情景剧的表演活动,设计相关挫折情境,将挫折感受和挫折应对融合在表演中。表演者通过扮演模拟挫折情境中的角色,体验遭遇挫折后的心理,检验自身心理承受力,并通过挫折应对经历提高挫折认知能力,丰富挫折应对经验,达到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的目的。

(三)提升抗挫折意志品质,加强价值观教育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身处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大学生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若没有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是不能胜任的。对于身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而言,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抗挫折意志品质和面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实践证明,意志力强的人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总会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在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自觉调节外在行为策略和内在心理调节机制,想尽办法战胜挫折;而意志力薄弱的人往往对自己持有怀疑,不够坚定,在挫折面前自动退缩,轻言放弃。可见,坚强的抗挫折意志品质对提升人们的抗挫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理想信念教育是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以培育和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指导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四)丰富挫折应对经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是提高人们生活本领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应对挫折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处理挫折事件经验的多少,而这些经验不会凭空产生,它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教育活动中培养和提高。[3]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生活技能训练、野外拓展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活动,丰富挫折应对经验,使体验者在活动中获得经历挫折的直观体验,掌握针对挫折的心理调适知识和技能,体会努力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或直面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就相同的挫折类型对人产生的影响而言,第二次的影响力度和广度要远远弱于第一次;因此,如果在现实挫折发生之前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降低他们遭受挫折后的受伤害程度,激发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笔者曾针对即将进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开展“模拟招聘”活动,创设招聘现场,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前体验招聘过程中的商务礼仪、一分钟自我介绍、压力面试、无领导讨论等过程,降低其对“初入职场”的恐惧感,锻炼其面对压力的心理承受力;进行“面试者”与“被面试者”的角色互换,增强角色代入的直观感受,有效降低挫折源可能带给学生的直接负面效应,增强其挫折承受力。

三、抗挫折能力提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增强教师的抗挫折教育意识

高校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不应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人生导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和坚强的心理品质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教育活动往往受到考核指标等“指挥棒”的影响,更注重教育结果的量化标准,而忽视了教育培养过程中的育人功能,未能将关乎到身心健康的抗挫折教育形式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课堂上多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强化了传授文化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的职责,而缺少更受学生欢迎的启发式互动教学环节。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教学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师应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应该在教学的同时实施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动脑、多动手,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心理辅导员更应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育人功能,不能只限于“救火队员”、“生活指南”等角色,而应是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的设计者和引导者,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组织抗挫折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和经验。另外,提升抗挫折能力的教育活动并不仅表现在“吃苦教育”、“失败教育”、“磨练教育”等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上,更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主体内在心理的发展特点和独立人格,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4]

(二)凸显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抗挫折能力提升教育也不例外。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各项活动中要充分凸显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意识。只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将抗挫折教育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承认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在抗挫折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因材施教方针政策;只有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教育者在抗挫折教育过程中应以引导为主,弱化“领导者”的作用,强化“服务者”的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吸引学生自觉参加到教育活动中去。受教育者若能充分理解教育活动的意义,承担主体职责,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教育实效将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教育家叶圣陶则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而是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主动教育而非被动教育的状态。抗挫折能力提升的过程就是要通过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通过自我思考、自我管理和自我总结,实现教育行为转化,完善内在心理调节机制,塑造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

(三)建立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抗挫折能力的提升需要形成高校重视、家庭支持、社会关注“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统筹发展的协调机制和完善的教育体系。高校要强化教育活动中的主阵地意识,发挥教书育人功能。通过培训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开展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能力;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设计中增设抗挫折教育环节,丰富教育教学形式;通过健全心理辅导平台、增加教育投入等方式“领跑”抗挫折教育活动。家庭是受教育者心灵的港湾,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重视孩子的成长是好事,但“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现在生活好了,没有必要让孩子吃苦啦”等观念,极易降低或消减学校抗挫折教育的影响和效果,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开展抗挫折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社会则应重视大学生抗挫折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营造抗挫折教育环境氛围,倡导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在西方发达国家,抗挫折教育作为社会问题,早已引起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许多国家正式将抗挫折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计划,在美国,孩子刚满十八岁便会被“经济断奶”;德国则把中小学生做家务劳动写进了法律;而日本,学校会经常有目的地为学生组织有障碍性的活动,如冬天穿着单衣在雪地锻炼、夏天在烈日下跑步等。[5]只有高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多渠道培养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意识,全方位结合抗挫折教育形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实现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目标,提升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5-04)[2015-07-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2]王书.高校心理咨询简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3(1):155-156.

[3]莫楠,卫向龙.从竞选失败谈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挫折教育[J].成功(教育),2010(2):156-158.

[4]户东启,杨帆.浅谈挫折教育的误区[J].教育探索,2008(13):128-129.

[5]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11-313.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挫折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Holism in Education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心理小测试
挫折使我更坚强
心理感受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