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神形象窥探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

2015-02-26姚影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西王母赫拉女神

姚影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神话,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真实折射。马克思曾对神话这一概念有过经典的阐释:“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神话实质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1]

神话的演变,既是人类不断战胜大自然的结果,也是早期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中国神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盘古开天辟地以及女娲伏羲造人,每个神话故事都有不同的说法流传下来,所以没有一个系统的神话,直至“玉皇大帝”这一形象出现后才算是有了大致的神统。西方就不一样,以对西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希腊神话来说,自从奥林波斯这一神统出现并确立后,希腊神话就有了系统的组织,众神各司其职,秩序有条不紊。神话可以反映文化的很多方面,中西文化差异历来是文化研究的重点,所以神话研究极为重要,而女神形象更是神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女神形象对比这一视角来考察,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初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拟从中西神话中一些重要的女神形象如西王母和赫拉等,来着重探讨中西方女神形象演变所体现的人文观、地位演变所体现的历史观以及形象对比所体现的美学观。

一、女神形象演变所体现的人文观

(一)“西王母”这一形象体现的中国人文观

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类书籍中,没有专门的书目记载,其中远古神话中的神灵大都具有人兽同体的特征。“《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2]其权威性可见一斑,据统计《山海经》中出现的四百五十多个神中,兽形神占据了大部分,人形神数量极少。“它们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这里或许含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思,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2]中国神话中的为百姓尝百草而丧生的炎帝是牛头人身,和黄帝打仗的蚩尤是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众多女神也多以人兽同体的形象出现,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重要女性形象,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女神之一——西王母为例,《山海经》中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3]这是早期神话文献中关于西王母的形象描写,也可以看成其第一个形象,从这段描写中不难看出中国早期神话人物形象兽型妖灵的特点。到了《穆天子传》出现的时期,西王母更多地是以远方异族部落领袖的身份出现的,“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4]西王母与周穆王相会饮于瑶池的情节可以看出其形象已经由人兽同体变成了帝胄出身多情温柔的贵妇人。汉朝时期西王母的美丽女神的形象得到了基本的确定,同时由于这一时期道教的宣扬,西王母的地位逐渐上升,被定位为女仙之宗。

从西王母形象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文观的发展是一个自我被肯定被强调的过程,远古时期的人兽同体反映了古时人类对于某些自然现象或者生物的惧怕,他们认为奇形怪状的生物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神。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人类对自我力量逐步肯定,神仙形象也进化为人形,这一进化过程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也符合人类自我肯定的人文观。中国人文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认知紧密相连。

(二)从“赫拉”形象看西方人文观

相比于西王母的形象,西方神话中的一些女神,如赫拉,一出场便是美丽的少女,拥有着让万物都为之倾倒的美貌,赫拉善于学习和探究,从时序女神们那里得到丰富的知识,成为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天后,分享着她丈夫宙斯的权力。成年后的赫拉往往以战服的装束出现,手拿钢刀,头上戴着镶有花叶的美丽冠冕,威风凛凛。她是神,掌管着婚姻和生育,是忠贞妻子的代表,受着人类的敬仰,但她也有缺点,经常因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做出一些残酷和无神格的蠢事。如只因“艾奎娜”这个王国的名字和她的情敌的名字一样,她就给这个王国带来了瘟疫,表现了她妒忌和痛恨的心理,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残害了无辜的百姓。这体现出西方女神形象不是道德的化身,不是完美无瑕的信仰,而是和人同样有着七情六欲的神,真实而又感情丰富。

通过西王母与赫拉的对比,可以看出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相较于中国上古神话,人文主义色彩更浓厚一些,神具有高度人格化的特点,不是高高在上只是拥有着超乎凡人的力量。对比中西方女神在外观形象上的差异,我们很难不去思考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所体现的人文观。从西王母形象演变的的神话传说来看,其形象产生的时间应该是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对女性充分肯定的时代。其形象从人面兽型到贵妇人再到后来的女仙之宗,可以看出社会对人的本质逐渐认可和确信,从古时部落的图腾崇拜到后来的神人形象,人类不再迷信于凶悍的猛兽或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而是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力量,认定人类才是世界的主宰。奥林波斯神统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第三代神统,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相较于中国少了一些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错误的认识,众神形象皆以人为原型,说明其人文意识已然成型,赫拉等女神又有着人类的缺点。这是希腊人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一种认可,不仅仅是对人类所拥有的优点的认可,更是对人类缺点的一种认可,更加突出了人文意识。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希腊神话还是中国的上古神话,都强调人的奋斗精神和人自身的力量,强调人对现实的热烈追求,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

二、女神地位演变所体现的历史观

作为世系标志的“姓”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具有“生育之意”的会意字,《说文》中解为:“姓,女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5]既然远古社会对女性崇拜达到了如此高之境界,那么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可以从神话中女神地位之演变探究这一成因。

(一)女神占据主导地位

西王母作为母系氏族时期地位极高的女神,在世人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在神话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神话中女神崇高地位的代表是创世女神女娲。《说文解字》解释“娲”字为:“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5]不难得知,女娲是创造人类与万物的母神,是中国民间最有地位的女神。传说她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所以她不仅是位始祖女神,更是一位创世神。女娲素有“女帝”之称,将女娲超越性别的界限放在了帝王的位置上,由此可见,古时女神地位的崇高与倍受敬仰。另外还有大量女神担当了生育神的角色,例如天后娘娘(即妈祖)、泰山奶奶、土地婆婆等,她们之所以地位崇高、被世人顶礼膜拜,主要因为其承担了管理生育的职能,满足了老百姓祈求多子多福的本能愿望。

在女神地位演变所体现的历史观这一方面,西方神话与中国神话的发展呈现出相似的特点。赫拉分享着宙斯的权力,使得众神对她都要避让三分。西方文化源头之一的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该亚生了著名的古老神祗——提坦神,瑞亚则生了奥林波斯十二主神。也就是说,作为女性造物主,该亚和瑞亚创造了众神,她们的地位可想而知。自然地,女神崇拜成为中西方神话中历史最悠久的神祗崇拜,女性神成为历史最早、人数最多的崇拜偶像。中西方神话中的这些现象都是远古社会对女神崇拜达到巅峰的佐证。

(二)女神主导地位被取代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情况逐渐被改变。以财产继承为特征的父权制逐渐取代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制度,人类社会发展到以农业为主的时期,女神的地位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农业时期,耕种成为主要生产手段,由于两性生理结构的差异,男性在耕作方面的能力远远大于女性,无论是在解决人类生存问题上,还是在推动社会发展问题上,男性所作出的贡献似乎都远高于女性,因而男性逐渐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女性则慢慢沦为从属地位。当然,男性要夺得社会的主权,仅仅贡献大于女性还是不够的,历来被称颂的女性权威不会轻易地被摧毁。在历史发展中,人们对女性的崇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生殖能力,因此,要与女性争夺社会主导地位,便意味着男性还要争夺女性所拥有的生殖能力。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慢慢认识到男性生殖的重要地位。原始初民因为目睹女性怀孕生子,所以认为她们具有伟大超凡的能力,有着“生命完全是由女性创造的”错误认知。后来人们发现没有男性参与,女性自己不可能进行生育,繁衍生命。于是人们转而认为生命其实是由男性创造的,女性只不过是个生产的器皿。在这双重压力下,女神日益失去威信,地位发生动摇。男神逐步掌握大权,同时对女神进行压制和异化,女神的权力被夺走,男神崇拜得到肯定。因为女性最后的生殖崇拜都被抹灭,所以神话中出现了大量男性生殖的故事。例如希腊神话中,由于大地女神受不了丈夫的拥抱,让其子克罗诺斯把丈夫阉割了,并将其生殖器扔到海上,爱神阿弗洛狄特便从泡沫中生长出来。中国神话中的鲧生禹,也表明了男神剥夺了女神最后的荣耀,即生育能力。男神也能生子,这意味着女神地位的逐渐下降乃至主宰地位的最后丧失。

基于男性造物主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女性神的一些作用发生改变。西王母本是与东王公相对立的独立个体,但由于女神作用的弱化,西王母“被迫”嫁给玉皇大帝变成王母娘娘,有着依附于玉皇的性质。西方神话中的“女娲观”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转变,古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女潘多拉是男性造物主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她出于好奇打开一个“魔盒”,人世间所有的邪恶都被释放出来,即使智慧女神雅典娜在盒子里面放进了希望,然而还未等希望出来,潘多拉便把盒子盖上了,雅典娜的帮助最终没有派上用场。潘多拉成为了罪恶的象征,其女性身份则被人们看做是罪恶的源头,人们认为灾难和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是因女性而来,女性倍受轻视,女神作为女性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从倍受敬仰变成祸害之源,地位逐渐下降。据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女性作用及地位的弱化,男性造物主的地位达到巅峰,女神逐渐退居幕后,转变为依附于男神的一种次要地位。

(三)女神地位走向稳定

然而女神却比男性神有着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当男性在张扬自己的能力,征服自然的时候,他们寂寞了、疲惫了,心理和生理上都需要安慰,渴望寻找安全的避风港湾,女性一度被遮蔽的优势就重新凸显出来,这从中西神话中女神所被赋予的某些殊荣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希腊神祗中宙斯是“众神之父”,受万物敬仰,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雅典娜却享受着非凡的待遇——以其名为一座城市命名为“雅典”,这是宙斯没有的。中国女神地位也是如此,即使西王母“下嫁”玉帝,然而辅佐玉帝掌管后宫事物的依然是举足轻重的王母娘娘,其权力依旧是至高无上的。再说中国民间最被敬重的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这一形象本是男性,但因在民间百姓中,女性形象更显慈悲,所以观世音最终还是以温柔细心的女性面目示人,以保佑百姓幸福安康,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女神之一。西王母权力范围的变化和女神形象示人的观世音都可以表现出人们对女神地位的认可肯定和尊重,其女性特有的魅力保证了她们在历史舞台上重新活跃起来并且日趋稳定。

综观中西方女神地位的演变,基本符合从显性到隐性再到显性的过程,反映出中西方相类似的历史发展进程——女性的作用以及地位被弱化,男性成为世界的统治者,然而女性由于其天生可以带给男性温暖的能力,辅佐着男性,从未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三、女神形象对比所体现的美学观

(一)中国女神“教化美”功能的负载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儒家的审美观念特别强调伦理道德的教化价值,美要服从于道德教化,这种审美观念在神话形象包括女神形象在内的演变中也鲜明地体现出来,如前所述,西王母在中国的远古神话中还仅仅强调她的自然力量是人兽合一的,但到了汉代,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西王母的形象变为端庄、固守规范的天后,母仪天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瑕疵的人格,符合儒家道德的高度美,成为了天下贤良淑德的典范。例如在著名的“牛郎织女”故事中,西王母为了维护封建的纲常伦理,对违反封建社会规条的人和事进行了严厉惩戒,体现了中国神话所赋予她的教化美的功能。

(二)西方女神对外在形态美的直接追求

中国女神不食人间烟火,而西方女神则与中国女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相较于中国的“食为美”,西方的美的观念起源于“性色”。如著名的神话故事“金苹果之争”,所有的神都被邀请去参加海洋女神忒提丝与珀硫斯的婚礼,却遗漏了不和女神厄里斯,为了报复,她给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一个金苹果,引发了赫拉、雅典娜以及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的“金苹果之争”。为了得到象征着“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的金苹果,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国王,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忒许他娶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为妻。帕里斯王子毫不犹豫地把金苹果给了阿弗洛狄忒。这一神话故事折射出西方之美起源于性色的特点,最美的女性才是最有吸引力的东西,才是人们所追求的。这一事例极好地体现了西方人对人体的美、人的外在容貌的美等的本能追求。西方神话中的女神似乎也深深地认识到外在形态美的重要,纷纷以自己的美色作为解决争端、达到目的的手段之一。如赫拉处于一种被宙斯统治的形势中,但是当他们之间发生分歧,赫拉往往利用自己的美貌为工具,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使宙斯能听从自己的意见。

(三)中国相对单一的女神形象与西方相对丰富的女神形象

从艺术形象塑造尤其是性格刻画的角度看,中西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存在着单一和丰富的差异。总体上说,在中国神话的创造者们笔下包括女神在内的神们的性格往往比较单一。西王母形象在汉代初步确立为美丽的女神后,与其地位相对应,她的性格也是简单稳定的,力量的象征,权威的象征,没有七情六欲,而是高高在上神圣庄严的女神,没有缺点,主宰着一切。其他的女神也是如此,她们的性格中缺少补充对立的一面,往往形象单一,尤以端庄或慈爱或温柔为主,看起来完美无瑕。

反观西方,如古希腊文化,重视人的快乐,以“人类本身为世界的主宰”的思想很早就确立了,在他们的观念中,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人性是复杂的,因而性格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在神话中,女神形象也是如此。这首先表现在希腊女神类型丰富,从江河湖泊、山川草木等自然事物到人类的各种情绪,往往都有女神化身的身影。月神阿尔忒弥斯作为月亮的守护者,代表着月亮这一自然界的事物;不和女神厄里斯为一切不符合她心意的事情带去纷争;胜利女神尼姬有着一对美丽的翅膀,身材十分健美,就像从天徜徉而下,衣饰飘然,所到之处胜利接踵而至。而对于那些主要的女神来讲,她们不仅有美丽的外貌,还成为不同品格的代表。比如智慧女神雅典娜是最知性的女神;冥王之妻浦西芬妮代表着坚强勇敢,阳刚独立;海思提阿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女神代表。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如此丰富,简直让人眼花缭乱。黑格尔说过:“性格同时仍需保持生动性和完整性,使个别人物有余地可以向多方面流露他的性格。”[6]赫拉的性格就是如此,她不仅被西方人看作是女权主义的代表和忠贞妻子的象征,也是反映女性善妒的女神形象。其性格中有着和普通凡人一样的缺点,并非完美无缺。

生活地域、时代背景、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历史发展的鲜明差异,这种差异是长久的、不易改变的。每一个民族一开始的历史印痕就悄悄地记录在各种各样的神话之中,所以说神话是历史的另一种体现,女神作为中西方神话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人们研究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提供了材料和源头,以上以女神形象的分析为切入点对中西方神话中体现的人文观、历史观以及美学观的异同的比较是粗浅的,却可以让我们初步感受到它对文化研究的相关作用。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3.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

[3]诸葛瑾.山海经的智慧[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9.

[4]郑杰文.穆天子传通解[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52.

[5]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541-544.

[6](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 [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管,1979:304.

猜你喜欢

西王母赫拉女神
探索不凡,引领可持续
西王母信仰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女神”不易做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间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间
谈赫拉巴尔“河畔小城”三部曲的诗化叙事艺术
赫拉七智胜库里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