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抱移动互联网打造广电融合新媒体
——以“无线苏州”为例

2015-02-20邓本奇蒋帷方石小建

传媒 2015年4期
关键词:广电苏州无线

文/邓本奇 蒋帷方 石小建

拥抱移动互联网打造广电融合新媒体
——以“无线苏州”为例

文/邓本奇 蒋帷方 石小建

凭借鲜明的特色、独特的运营模式和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新媒体技术,“无线苏州”的横空出世,在广电媒体的传播模式、内容生产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短短20年间,互联网在中国形成了席卷发展之势,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近年来,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商用,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掀起了新一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在“2014年中国视听传媒发展论坛”上,“无线苏州”荣获“2014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榜——最具创新价值移动综合运营平台”殊荣,被誉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示范。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愈发坚固,影响深远。生活中,只需一部智能手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资讯,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信息形态,但凡可以列举的,无一不能呈现。刷微博、发微信,手机移动终端拉近了你我之间的距离;逛淘宝,网上购物方便又轻松……互联网生态丰盈,新应用层出不穷,亿万用户万亿消费。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正以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催生着媒体形态、格局发生深刻的变革。

互联网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随意、交互特性以及海量容量、全球覆盖、层出不穷应用的优势,使人们对之青睐有加,而反观传统媒体,无论是传播模式还是服务功能等,均显得捉襟见肘、窘态毕现,即便是传统媒体中拥有强势地位的电视媒体,近年来观众群体老化、开机率和收视率的不断下降这些尴尬日益显现。面对新媒体发展催生的媒体生态的变化,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挑战、突围再生,成为了广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和传媒界的当务之急。

作为中国城市广电标杆的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来说,近年来在“做强做大传媒主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毅然地将“加快建设新媒体产业”摆到“十二五”事业发展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的地位,在积极发展好苏州最大的门户网站——名城苏州网,加盟发展CUTV(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苏州台同时,主动融合,积极创新,拥抱移动互联网,从2011年开始布局移动互联网平台,投入巨资创办“无线苏州”手机客户端,以此来进一步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再造苏州广电发展优势。

拥抱移动互联网的苏州光电模式

2011年12月,基于iOS、Android平台的全媒体软件系统,苏州广电总台打造了苏州本地首个门户手机客户端——“无线苏州”。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

络,实现了广播电视节目全球同步直播、新闻资讯迅速传播、公共信息及时查询等多种功能,构建了4大类别、20大功能的产品架构:新闻资讯类(资讯、直播、爆料)、公共信息类(公交、地铁、路况、违章查询、智慧电力、智慧水务)、生活服务类(客运票务、电影、天气、TV购、先锋书库)和互动社交类(游戏中心、微博圈、寒山闻钟)。从市民生活、公共服务、文化产业等多个维度,向用户提供随时、随意、随心、随需的服务。截止2014年11月,“无线苏州”下载用户量已达160万,日均访问量2400万人次,月使用流量达52T,成为中国城市无线互联网传播平台的标杆典范和中国新媒体30强。

凭借鲜明的特色、独特的运营模式和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新媒体技术,“无线苏州”的横空出世,在广电媒体的传播模式、内容生产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融合移动互联网的独特特性和优势,苏州广电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播形态、传播模式。

一是融合光电媒体内容资源,拓宽传播渠道。相较于新媒体,传统电视媒体存在着时空的局限性,特别是电视的线性传播模式,和移动互联网催生的大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和习惯发生了错位。暂且不谈电视节目内容的可看性,仅此传播的局限性,也许就是观众流失的重要原因。而移动互联网平台随时随意获取信息的特性,恰好能“修复”电视这块“短板”。“无线苏州”手机客户端整合了苏州广电所有节目,不仅支持在线同步直播,还可以回头点播。强大数据支撑,能让用户查询往期的电视节目,构建了内容信息随机触发式的网状传播,使电视节目从固定的家庭客厅电视终端延伸到了无数智能手机终端,大大拓展了苏州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使大量手机用户重新成为了电视的受众,提升了苏州广电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目前,“无线苏州”用户已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发挥新媒体交互特点,激发受众互动。新媒体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它的交互性,新媒体不仅仅影响着受众,同样也受到受众的影响。传统的电视媒体主要为“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很难顾及到受众收看节目时的想法和需求。而新媒体“点对点”的独特传播模式,使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没有“壁垒”,可以畅通地互动交流。在“无线苏州”移动平台,无论是整段节目还是分段视频,所有内容均设有评论、分享端口,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足够的表达机会和平台,提升了视频内容的互动效果。

除此之外,“无线苏州”还为苏州广电总台众多频道、频率节目提供话题调查讨论、民意投票征集、用户新闻评论、活动征集报名等互动服务支持,收集调查数据和评论内容,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想法,满足大众参与表达的意愿,使广播电视节目更加贴近受众。

三是搭建移动终端爆料平台,拓展信源渠道。新媒体时代,用户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收者了,他们还拥有另外一个身份——“自媒体记者”。2012年6月,苏州广电基于“无线苏州”客户端,构建了全媒体新闻爆料平台。这是一个自媒体平台,手机用户可以“边拍边直播”“边拍边上传”,除了文字、图片,还能上传视频和音频。为了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爆料时产生的手机流量,“无线苏州”技术团队自主开发出一套视频、图片压缩技术。通过后台角色、权限分配,苏州广电旗下各媒体平台可在爆料后台中,各取所需。该平台开通以来,爆料信息达到日均200条左右。

由于“无线苏州”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因而苏州全市范围内的重要突发事件,往往都是用户在第一时间爆料,苏州广电各媒体获知爆料后,迅速展开采访行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报道,抢得了先机。爆料平台大大丰富了广电媒体的信源渠道,同时在苏州广电和市民之间架起了一座互动和沟通的桥梁,有些用户反映的问题经媒体介入得以妥善解决,进一步提升了广电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四是手机电视双屏互动,探索社交电视媒体。电视媒体互动效果不佳,这是个先天性的缺陷。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平台有效解决了这一“顽疾”。结合电视节目需求,“无线苏州”开发了“TV摇摇乐”“微信互动”等新媒体互动平台。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可以实时参与。2013年5月,苏州广电生活资讯频道“民生在线”,每天在固定时间段通过扫描电视屏幕上的二维码,便可登陆手机客户端,参与有奖答题。2014年11月,苏州新闻综合频道、社会经济频道相继推出“看电视,摇金币”活动,3天共有12000多人通过“摇摇乐”应用平台参

与互动,活跃率高达90%,吸引了部分用户和年轻人向电视媒体回流。苏州广电电视屏和手机屏的结合互动,创造了社交电视的新概念。

五是个性栏目融合原创,受众用户交融转变。为适应移动互联网资讯特点和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无线苏州”尤其注重内容融合的娱乐性和互动性,不断进行原创个性栏目融合原创,打造了《听说》《太囧》《新闻三十喷》《一路随行》等多种类型的原创节目。通过融合海量的新闻、微信和微博平台信息,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具可读性、互动性、观点性的独特内容。

2013年,“无线苏州”首次尝试与苏州广电965生活广播展开合作,借助于相声广播的模式,创新原创节目的呈现方式,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用户一致给予好评。受此启发,“无线苏州”还与CUTV(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苏州台共同打造了《新闻三十喷》《真心话》等视频节目。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通过媒体平台之间合作,充分挖掘了各自平台的自身优势,扩大了品牌节目在社会中间的知名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的内容生产方式,广电受众和移动产品用户在交互中融合转变。

整合社会资源 凸现服务型媒体特性

地域广电媒体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体现差异化特质脱颖而出,在追求新闻资讯本土化基础上,还要在服务的贴近性上下大工夫。而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由于受制于服务资源的有限性、受众需求了解的模糊和信息转换使用的不便,在服务实效方面往往不太如人意。而移动互联网突出的服务和应用功能,可以在凸现广电服务型媒体特性方面大显身手。

苏州广电在布局移动互联网平台之初,同样面临着客户端产品定位和架构的问题。如果仅仅将广电的节目内容移植到手机终端,那么“无线苏州”可能不会赢得百万用户的芳心。毕竟,新闻平台只能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用户的需要远不止于此。苏州广电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发现,开发个性化的生活服务是移动应用赖以生存的“法宝”,也是用户对平台归属感和忠诚度的直接体现。基于这样的认识,苏州广电本着自身在本地强大的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顺应苏州“智慧城市”加快发展步伐,在短时间内,就整合了苏州交警、公交、客运、电力等部门的城市信息资源,“无线苏州”在整合广电媒体资源的基础上,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推出“违章查询”“实时公交”“打的”“汽车票”等多个贴近市民生活的应用,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2013年“违章查询”应用上线,在全国范围率先实现了违章图片查询功能,上线一周下载量突破3万。目前,“汽车票”“电影票”均已实现在线购买支付。“无线苏州”强大的个人用户中心,让手机用户对自己的消费情况一目了然。

接下来,“无线苏州”将进一步依托苏州广电强大的媒体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利用移动客户端突出的应用功能,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围绕用户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大力发展城市特色O2O移动电子商务业务。在满足用户生活便利的同时,使“无线苏州”客户端变成工具型、应用型、商用型的平台,成为百姓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好帮手, 探寻广电新型商业模式。

借力资本融合 携手共建中国城市信息云平台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城市传统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步伐,打造主流新型媒体,既是历史赋予媒体人的责任,也是使命。苏州广电一方面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对旗下的苏州世纪飞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构建企业内部动力机制,吸引外来投资者。目前,已经与国内多家资本运营机构进行洽谈,解决后续发展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对本地一些具有良好产品、团队的“小而美”公司进行孵化培养,实现并购,丰富“无线苏州”平台的产品线。与此同时,携手全国城市媒体,通过“无线苏州”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输出,实现区域媒体间的融合,为全国各大城市媒体和区域媒体合作伙伴,搭建技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用户共享、模式共享、资源共享。目前,“无线苏州”已与哈尔滨、长春、大庆、石家庄、兰州、合肥、阳泉、南通、湖州、娄底、梅州等地签订合作协议,与山东、湖北、安徽等省份签约,与贵州广电集团商定共同成立贵州城市数据股份公司。此外,还与新华社江苏分社签定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携手全国地域媒体合作,加速推进区域媒体的融合步伐,力争到2017年底,合作城市达到50个以上,用户规模达到1000万。

目前,苏州广电新媒体正在规划构建集新闻资讯、生活应用、商业运营、娱乐互动等综合性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城市信息应用云平台。苏州广电本着按照互联网发展规律、市场运营规律,全力推进新媒体改革建设步伐,打开融资渠道,吸引外部资本进入,做优产品平台,做大用户规模,以开放的心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与全国各地媒体同仁一起,共同打造中国城市信息应用云平台。

作者单位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中心

猜你喜欢

广电苏州无线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无线互联科技》征稿词(2021)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无线追踪3
基于ARM的无线WiFi插排的设计
一种PP型无线供电系统的分析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