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病患者饮食安全的效果评价

2015-02-20刘文凤段桂香马雄英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洼田精神科精神病

刘文凤 段桂香 马雄英

(广东省深圳市康宁医院老年精神科,广东 深圳 518020)



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病患者饮食安全的效果评价

刘文凤 段桂香 马雄英

(广东省深圳市康宁医院老年精神科,广东 深圳 51802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病患者饮食安全的作用。方法 将80例60岁以上老年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40例给予老年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分级评估、功能训练及饮食分级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误吸、噎食及因噎食而死亡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误吸、噎食、死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降低误吸、噎食、因噎食死亡的发生率。

老年精神病; 饮食安全; 护理干预

Geriatric psychiatry; Dietary safety; Nursing intervention

老年人因生理、病理因素,机体各项机能呈衰退现象,加之患有精神疾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使得老年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的几率大大增加。噎食是指在进食过程中因吞咽困难或未经充分咀嚼便下咽,导致食物团块不能下咽而阻塞食道、压迫呼吸道或误入气道而引起窒息甚至死亡[1]。精神病患者由于噎食窒息,死亡率远高于正常人群[2]。患者一旦发生噎食死亡后,不仅会给家属带来痛苦,同时还会给医院带来纠纷和不良影响。为有效预防误吸、噎食的发生,笔者通过对我院老年精神科40例患者实施饮食安全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对确保患者的饮食安全提供了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2月我院实施饮食分级管理及吞咽功能训练的老年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老年痴呆症15例,精神分裂症17例,其他病因所致精神障碍8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4.6岁。将2012年11月-2013年6月实施常规护理的老年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老年痴呆症14例,精神分裂症19例,其他病因所致精神障碍7例,平均年龄65.1岁。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饮食安全意外风险,患者在年龄、性别、饮食安全风险等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评估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1名护理组长完成洼田饮水试验[3]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患者端坐,在5 s 内喝下30 mL温开水,观察所需要的时间及呛咳情况。标准:Ⅰ级: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Ⅱ级:分2次以上,能够不呛咳地咽下;Ⅲ级:能够1次咽下,但有呛咳; Ⅳ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Ⅴ级: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 正常:Ⅰ级,5 s之内;可疑:Ⅰ级,5 s以上或Ⅱ级;异常:Ⅲ~Ⅴ级 。Ⅲ~Ⅴ级为高危风险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个等级。如有以下1项为进食高风险患者:饮水呛咳、进食呛咳、癫痫、精神发育迟滞、暴饮暴食、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者等情况,均纳入饮食管理之列。

1.2.2 吞咽功能训练方法 (1) 舌肌、咀嚼肌、颊肌训练:指导患者每天进行鼓腮、屏气动作,然后张口,做舌的伸缩运动和左右运动,然后将舌尽力外伸,舔左右口角、软硬额部,然后将舌缩回,闭口做上下牙齿的碰撞及咀嚼、磨牙活动。 以上训练,每天2次,在午餐及晚餐前30 min进行,每次5~10 min,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2)吞咽动作训练:先嘱患者空吞咽数次,再指导患者吞咽时舌抵硬腭,屏住呼吸,甲状软骨抬起数秒。上述训练均制作操作流程或指引。

1.2.3. 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吞咽障碍的识别、评估能力和训练方法 (1)科室制订专项学习训练计划,由护士长、护理组长、高年资护师制作幻灯片,分批次讲课、培训。(2)为提高各层级护士的风险防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及安全意识,科室经常利用晨会大交班、护理业务查房、业务学习或个案讨论等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其中对新入职护士及低年资护士的带教、强化训练及考核被列为重点对象,并设专人负责。(3)每3~6个月组织全科室医生、护士、护理员演练噎食海氏急救法、心肺复苏(CPR) 。有关培训学习、考核讨论均记录备案。

1.2.4 及早评估,识别噎食高危风险患者 在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使用我院老年精神科自建的“噎食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之后由管床医生进行再次评估,噎食风险≥5分的,医生开具“严防噎食”医嘱,护士在护理记录、一览卡、床头卡、定位管理床位表等处,做出醒目标示,并启用老年精神科自建“防噎食护理单”。住院期间患者有病情变化的及时评估及处理。

1.2.5 饮食分级护理标准及干预对策 (1)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评估为Ⅴ级的患者,实施一级饮食护理:床尾悬挂红色“严防噎食”的标识牌。必须在监护室内进餐,为流质饮食,专人看护,口服或鼻饲流质饮食。由责任护士负责喂食,每餐喂食时采取半坐卧位,每次鼻饲前回抽确定胃排空情况,鼻饲后保持半坐卧位30~60 min。(2)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Ⅳ级的患者实施二级饮食护理:床尾悬挂橙色“严防噎食”的标识牌,必须在监护室内进餐,为半流质饮食,由责任护士协助喂食。患者每进食一口并下咽后,提示患者做空吞咽一次或“咳”一口,以清除咽喉部残留食物。(3)凡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评估为Ⅳ和Ⅴ级的患者,在进食过程中,护士必须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吞咽后声音嘶哑、呛咳等表现,必要时在监护室内备负压吸引器。(4)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Ⅲ级的患者实施三级饮食护理,给予软食,集中在餐厅内指定区域进餐,在该区域醒目位置张贴“需严密观察进食区域”,在护士或陪护的监护下,自行取坐位进餐,督促患者进食时干湿混合。(5)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Ⅲ级以下的患者实施普食管理,集中在餐厅集体进餐,保持进餐环境的安静无干扰。

1.2.6 其它安全措施 (1)合理排班,排班时注意护士的新老搭配,能力强弱搭配。实施PN班,解决早、晚进餐时的人手问题。(2)凡在患者进餐时段,所有的医、护、工人等暂停手中工作,均到餐厅及一级室协助患者进餐,加强饮食时段的病房管理及护理。(3)针对老年人的特点,由医院食堂提供软、小、碎,粗细搭配,易于吞咽、消化的饮食,以软食、半流质为主,凡遇吃馒头,放在水里软化后再进食。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误吸、噎食、噎食死亡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饮食安全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饮食安全情况比较 例(%)

注:两组总发生率比较,P<0.05。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全身肌肉萎缩,肌张力降低,神经系统反射活动相对下降,致吞咽反射减弱,因而易发生吞咽困难。主要表现为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甚至误吸,患者可并发吸入性肺炎、噎食、窒息甚至死亡。因此,加强和保障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至关重要。对老年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以促进口腔、咽部和颈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反射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进神经网络重建及加速侧支循环的建立,皮质感觉区扩大,防止舌、咽部和颈部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改善和减缓老年患者吞咽功能障碍[4],防止误咽及呛咳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3.2 对老年精神科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实施相应的吞咽功能训练、饮食分级管理及工作人员的培训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吞咽障碍的识别及评估能力,激发了自觉学习的热情,规范了操作流程及护理指引的执行力。通过对重点病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饮食安全的护理干预,明显降低了老年精神科患者误吸、噎食、噎食死亡的发生率。

[1] 苏雪萍.精神科患者噎食的抢救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8.

[2] 甘明远,汪毅,许冬梅,等.住院精神病患者噎食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0):209-211.

[3] 王红晓.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J].临床医学,2008,28(7):123-124.

[4] 唐颖,石跃林.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探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5(9):24-25.

刘文凤(1977-),女,安徽,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从事老年科护理及管理工作

R473.74,R749.05

C

1002-6975(2015)07-0604-02

2014-07-18)

猜你喜欢

洼田精神科精神病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早期应用洼田实验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观察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精神病
洼田饮水试验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中筛查应用
都有精神病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