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生命周期理论的“宜荆荆”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2015-02-20卢小琴陈建红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荆门荆州宜昌

卢小琴,陈建红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434025)

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依赖性及对相关行业的带动性,区域旅游合作活动近年来在全球兴盛,大到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小到中小城市间的旅游合作,该领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活动在国内外都是热点。区域旅游合作是一项庞大和复杂的工程,涉及的利益主体、事务、机构繁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开展的难度都很大。国内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研究自2005年之后逐年增多,除了旅游专业的学者外,一些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们也开始应用各自的专业特长对区域旅游合作展开了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影响因子分析、合作框架设计、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合作要素等方面。一些学者将其他学科的理论引用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如生态学理论[1]、共生理论[2]、博弈理论[3]、辐射理论[4]等。董雪旺[1]将生态学中的物种种群理论引入到旅游地空间关系的研究中,得出其基本关系有:竞争、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寄生。而地理学者则将研究的焦点放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5]与格局分析[6]方面。研究方法总体上以定性研究为主,只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运用经济学的模型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如鲁明勇[7]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帕累托改进博弈模型。总体上国内在区域旅游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8]。国内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结构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行为主体研究相对关注较少[9]。国内尚无学者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对城市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更没有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而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处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一座城市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来的活力不同,发展的前景亦不同,盲目地进行城市间的合作往往会得不偿失。

“宜荆荆”是指湖北省的宜昌、荆州和荆门三地,其在湖北省地理版图上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彼此间车程约为1h,有高速、省道、水路及铁路相连通,形成了湖北中部区域内的信息流、物流、商流以及旅游客流。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及湖北省政府提出的打造湖北钢腰工程,“宜荆荆”区域合作引起了区域内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尤其是荆门和荆州,希望能借助宜昌带动其经济快速发展。而三地旅游合作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也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最佳切入点,但三地旅游如何实现客源、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甚至多赢,是合作中遇到的难题。城市间的旅游合作首先得认识和了解各自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自身特点,才能找到一条适合的合作途径。

1 “宜荆荆”城市生命周期分析

1.1 “宜荆荆”城市发展的经济指标分析

一座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轨迹,城市生命周期的衡量目前还没有定量的指标体系。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衡量现代城市的发展情况往往采用财政总收入、GDP、人均GDP和城市总人口等数据进行量化,不一定准确,但基本能以此对几座城市进行横向上的对比,以辨别其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文中数据均来自湖北省统计局及“宜荆荆”三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1)GDP总量 2012年宜昌、荆州、荆门的GDP分别达到了2508亿元、1196亿元和1085亿元,分别占到湖北省GDP总量的10.81%、5.15%和4.68%,宜昌在全省GDP排名中位于第2,成为仅次于武汉的湖北第二大经济中心,而荆州和荆门分别位居第4和第7位。近3年来,宜昌的GDP年增长速度达到了16%以上,远超过湖北全省的平均水平,而荆州和荆门的GDP增长速度在13%至15%之间,基本在全省平均线上下徘徊。

2)城市人口规模 宜昌、荆州和荆门3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别是406万人、570万人和297万人,荆州的总人口最多,但从近3年的人口发展数据看,荆州和宜昌的人口总量相对稳定,而荆门的总人口增幅较大,且三地的人口总规模达到了1100万人,这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庞大的潜在客源市场。

3)人均GDP 2012年宜昌、荆州和荆门人均GDP分别为6.17万元、2.1万元和3.6万元,而同年湖北全省人均GDP为4.02万元,全国人均3.85万元,由此可见,“宜荆荆”三地中只有宜昌的人均GDP远远超过湖北全省和全国的均值,居于湖北省里的第2位,离排在第1位的武汉7.99万元差距仍然很大,而荆州和荆门都在湖北省和全国均值水平线下。人均GDP年增速最快的仍然是宜昌,达到了17.0%,而荆州和荆门分别为14.7%和9.7%。

4)财政总收入 财政总收入是衡量一地经济发展成效较为准确的数据,2012年宜昌、荆州和荆门三地的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59.88亿元、91.82亿元和108亿元,年增长速度分别为22.8%、23.3%和13.1%,从绝对数上看,荆州的财政总收入在这三者中是最少的,但增长的速度是最快的。

综上所述,“宜荆荆”三地的人口规模基本稳定,变动幅度不大,而且三地的经济发展势头都很强劲,各项经济指标的年增长率基本在10%以上,尤其是宜昌,其在GDP、人均GDP和财政总收入方面都居于省内第2位,且该3项指标年增长率都远远超过荆州和荆门,也超过了全省的平均水平,但宜昌与湖北省会城市武汉的差距仍然是很大的。因此,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宜荆荆”三地都处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空间还很大。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发展的速度势必将减缓。由于武汉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条件,使得湖北经济发展一直以来是武汉一枝独秀,宜昌、襄阳跟随其后,其他市成为湖北省域经济发展的第三梯队,且宜昌若要始终稳居第2或者要赶超武汉成为第1,难度都很大。

1.2 “宜荆荆”城市特点分析

1.2.1 宜昌: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知名度高

宜昌被称为宜人之城,总面积2.16万km2。奇山秀水,气候适宜,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探明的矿物有53种,占全国已知矿的1/3,占湖北省的45%。水能资源丰富,享有“世界水电之都”美誉。宜昌围绕着长江三峡,打造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节庆和三峡人家等景点景区。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诞生了一批大型企业如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葛洲坝集团公司、清江水电开发公司、宜化集团公司、稻花香集团等等,工业经济产值高,宜昌已成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世界水电旅游中心、区域性交通中心、区域性信息中心、区域性商务中心。

1.2.2 荆州:历史上繁极一时,文化厚重,农业经济突出

荆州古称“江陵”,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古时军事地位突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湖北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市之一,总面积1.41万km2。历史上曾是楚国的都城,建都长达411年,是楚文化的发祥地。由于农业物产丰富,荆州沙市曾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由于紧靠长江,水路交通便利,是我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建国初期,荆州的行政区划包含了荆门、仙桃、天门等地,成为仅次于武汉的大城市,繁极一时。

荆州是三国故事的发生地,因“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故事而家喻户晓,境内现存有大量与三国有关的故事、遗址遗迹。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墙体保持完整,形制完备,在中国七大古城墙中排名第二,已经联合中国七大古城墙城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荆州古城也是荆州旅游最为核心的景点。如今,楚文化、三国文化等文化种类一起构成了“荆州文化”。

荆州素有“鱼米之乡”之称,2011年荆州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围绕着农业资源产生了一些农业类企业。总体上,荆州具有农业比重大,工业比重轻,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突出特点。

1.2.3 荆门:地理区位优势突出,打造中国农谷

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地域面积1.24万km2,紧邻武汉城市圈,又处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之内,因此占有“两圈”地理之便及政策之利,还是楚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旅游线的交汇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明代皇家陵寝明显陵、楚汉古墓群、屈家岭文化遗址等古迹,而其他旅游景点景区不突出。

荆门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和湖北省农业生产的典型代表区,境内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有近50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荆门借助其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着力打造“中国农谷”品牌,发展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和农业旅游,突出农业特色。

1.2.4 城市特色总结

“宜荆荆”三座城市的特色定位为:宜昌的水电、荆州的文化和荆门的农谷。这将成为其城市发展的招牌和核心内容,因而,三地旅游业的发展也须围绕着该核心内容而展开,这也确定了三地旅游业发展的基调和脉络,避免了旅游产品雷同,使得三地在旅游合作上能进行资源互补。

2 “宜荆荆”旅游合作构想

2.1 抛弃前嫌,降低姿态,主动抱团发展

“宜荆荆”三地经济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再加上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和中央中部崛起计划的政策推动,三地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前景非常好。但三地的区域合作并非是强强联合,在三地中宜昌的经济实力无疑是最强的,因此“宜荆荆”三地属于城市级别相同、城市规模相当但经济实力有差距的城市间的旅游合作,这种“强弱”组合中经济实力强的一方往往居高临下,情感上不愿或不屑于与经济实力稍差的城市开展合作,于是在合作上就会出现不对等的情形。因而,在这种合作模式中迫切需要政府来主导,创造平等互利的合作局面,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联手的工作思路,合作各方抛弃前嫌,降低姿态,主动抱团发展。

2.2 打造旅游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合作效率

“宜荆荆”三地的旅游各有特色,如宜昌的奇山秀水、荆州厚重的文化、荆门的世界遗产和现代农业旅游。但是,外地的客源市场对此并不知晓,因此,打造宜荆荆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很有必要,它也将会成为三地旅游合作的切入点。该信息平台既是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是三地旅游合作信息的集散地,该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是门户网站,也可以设置为三地政府间的衔接结构,专门负责三地旅游景点景区、旅游线路的推介和处理企业间合作、三地旅游企业间纠纷等事宜。将合作的各种事宜由专人进行落实会极大提高区域旅游合作的工作效率。

2.3 制定惠民政策,率先启动区域内客源市场

纵观国内外旅游市场发展的规律,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距离的远近是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宜荆荆”三地一直以来互为重要的客源地,由于三地相隔直线距离只有80km左右,车程约为1h,人们探亲访友往来频繁。如果“宜荆荆”区域合作制定一些惠及区域内居民的旅游政策,将会极大地刺激三地居民在区域内出游的热情。而“宜荆荆”的人口总规模达到了1100多万人,率先启动区域内的客源市场成本低、便于实施且见效快,这将为“宜荆荆”三地的旅游合作和发展创造非常大的机遇和成效,并以此作为契机来促进其他方面的旅游合作。

2.4 开展联合营销,提高区域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我国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地旅游业的发展除了产品有特色、服务质量精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旅游营销。营销被称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好的市场营销犹如神来之笔,能迅速地抓住顾客的眼球,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体育赛事营销、影视营销等。宜昌早在1997年实行的“告别三峡游”致使当年的旅游火爆,但随即出现了4年的低迷期,该事件被作为旅游市场营销的典型教训。荆州近几年来也采取了影视营销,如拍摄《万历首辅张居正》,想以此来宣传荆州名人和古城,但是效果差强人意。

“宜荆荆”三地各自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是宜昌,享誉海外,荆州的知名度也较高,但是三者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宜荆荆”几乎无人知晓。人们对于新鲜食物总会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如“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从概念的提出到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接受也经历了几年时间,如何把接受的过程缩短,就需要宣传。“宜荆荆”三地进行联合营销,集中三地的营销物力、财力和人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为“宜荆荆”区域旅游造势,如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如端午文化节、旅游节)、赛事活动(如龙舟赛)、名人论坛、旅游交流会等等,以提高区域旅游的影响力、知名度,从而提升“宜荆荆”区域旅游竞争力。

3 结语

区域旅游合作是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将区域内的竞争关系调整为合作为主、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状态,是区域竞争的升华。但是区域合作势必会遇到很多障碍,如政府机构间的协调、旅游跨区域合作与行政区划的矛盾等等。旅游区域合作的基础是对城市的经济、特色、生命周期有充分的认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旅游合作构想或对策才是实际可行的。“宜荆荆”旅游合作还处于初始阶段,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很大,但面临的困难亦很大,如利益主体地位的平衡、旅游企业层面的深化合作活动开展等等,仍需要广大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

[1]董雪旺.旅游地空间关系的生态学解释——以山西省旅游业发展为例 [J].经济地理,2004,(1):110~114.

[2]吴鸿,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J].经济地理,2004,(1):104~109.

[3]梁艺桦,杨新军.区域旅游竞合博弈分析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3):94~97.

[4]张河清,王蕾蕾.辐射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 [J].广州大学学报,2010,(12):36~40.

[5]徐清.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J].经济地理,2009,(6):1042~1046.

[6]陈浩,陆林,郑嬗婷.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演化 [J].地理学报,2011,(10):1427~1437.

[7]鲁明勇.区域旅游合作的帕累托改进路径研究 [J].求索,2011,(2):46~47.

[8]冯翔,高峻.从全新视角看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J].旅游学刊,201,28(4):57~61.

[9]朱翠兰.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与展望 [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8(3):103~107.

猜你喜欢

荆门荆州宜昌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湖北宜昌卷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能源管理系统在荆门石化的应用
飞行嘉年华 燃情不知秋 2018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紧张筹备中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菊逢盛世,韵满荆门 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侧记
《李白·渡荆门送别》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