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ESL 基础写作教学案例分析

2015-02-18曾燕虹

文化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枝杈阶段过程

曾燕虹

(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00)

写作是语言学习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旅美博士、美国某大学副教授祁寿华指出,“写作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发现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1]学生需要学习写作(learning to write),也需要通过写作来学习(writing to learn)。本文试应用西方写作理论分析一个在美中国留学生的写作案例。

一、文献综述

西方关于写作的理论、流派、观念、方法和写作实践,主要体现在修辞学研究中,其写作学学科体系由其独特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用语,知识结构与我们的有很大不同。[2]

(一)西方的写作教学方法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写作理论中,主要有形式法(formalist)、科学中心法(Discipline-Centered)、现时- 传统法(Current-Traditional)、修辞 法(Rhetorical)、表露法(Expressive)、模 仿 法(Mimetic)、程 序 法(Process)等,其中程序法“在目前美国的写作教学实践中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学者们和教学实践者们……几乎很难找到不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的写作课教师了”。[3]也就是说,在西方的写作教学方法中,程序法被广泛应用。

(二)写作过程的模式

程序法教学兴起于70 年代,是对传统的重视语法、形式等教学法的挑战,旨在把注意力从评价、评估学生的产品转向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写作过程,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帮助他们。

洛曼提出的一个早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把写作过程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1.前写作阶段(prewriting),此阶段包括计划或构思;2.作文阶段(writing),此阶段涉及起草初稿;3.重写阶段(rewriting),包括删除和修改。[4]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也提出了相似的模式,他认为写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观念产出(idea generation)阶段,或称预写(prewriting)阶段;2.作文(composition),这一阶段产生文句;3. 重写(rewriting)或校订(editing)阶段。[5]弗劳尔和海耶斯在此基础上,参考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 Simon,1972)的著名模型,总结出写作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作者的任务环境、作者的长期记忆和写作过程(工作记忆)。[6]而旅美教授祁寿华指出,写作过程包括以下五个阶段或步骤:创造(Inventing)、构思(planning and Organizing)、起稿(Drafting)、修改(Revising)、校读(Editing and Proofreading),[7]这 更 适 合 于ESL 的初级写作教学。

当今西方的很多ESL 写作教学,特别是基础写作教学过程,大多基于祁寿华总结的程序法写作过程模式来开展的。

二、美国ESL 教学简述

ESL 是指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的首字母缩写,意为“英语作为第二种语言”,简称“二语”。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几乎每所大学的国际部都设有ESL 课程,为语言没有达到熟练程度的移民或留学生开设。各个学校一般先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然后根据他们的程度分到不同的班级。如华盛顿州有的学校把学生的英语能力从零基础到语言基本合格分为五个基本级别:50 分以下(unDec Level 50),50 分(Level 50),60 分(Level 60),70 分(Level 70)和80 分(Level 80)。在此期间,学生需要修读听、说、读、写和语法五方面的知识。学生每修完一个级别的课程综,合成绩合格(84 分以上)的可以升到高一级别的班级,不合格的则要“留级”,继续在原来班级重修该级别的课程,直到合格为止。修完80 分级别的课程成绩合格的学生方能开始修大学学分,同时继续ESL 的更高级课程。写作是其中一门必修课,师生对这门课都相当重视。

三、初级写作过程分析

下面用在美的中国留学生的一个写作案例来分析美国ESL 的初级写作教学过程。以美国华盛顿州某学院的一名中国留学生为例,该学生在学院学习语言课程(ESLP,即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Program),目前尚未达到可以修学大学课程(academic courses)的水平。以他在Level 60(约相当于高中到大专的中国学生英语水平)的一次段落(含有教师的批改)为例。作文包括6 页:前两页是用铅笔手写,第一页的内容是树杈形的短语,第二页的内容是“提纲”(outline);另外4 页是电子的,包括草稿、修改稿和定稿;最后一页是教师的评分及依据(Evaluation Rubric)。

(一)创造

这里的创造不是指任何的发明或高新科技的创造,而是描述写作过程的第一步骤,因为写作之前,在我们面前摆着的纸张或电脑屏幕都还是一片空白,而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和认识的过程,这就是创造。

在进行创造活动时,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或技巧,如自由写作(free writing)、激发思维(brain storming)、树枝分叉(branching)、模魔方六边(cubing)、五个W(journalistic formula 新闻公式)及戏剧法(dramatizing)[8]等。

从图1 可以看到,该学生采用树枝分叉法进行创造,这种方法通常在纸的中央首先写下题目,给题目画上一个圈,然后想出与该题目相关的主要方面,把他们写在题目的周围,分别用线与题目连接上,形成“树”的主要“枝杈”。接着再想出各个主要“枝杈”,即相关的内容,分别写在各主要“枝杈”周围,再用线与这些“枝杈”连接,成为长在主要“枝杈”上的更细小“枝杈”。

这里,教师布置的(或者学生选择写的)题目是The most unfortunate day of my life。主要“枝杈”有三个,原文分别是My car's window was broken,forgot pay for the lunch 和forget take my glasses when I driving。这三个主要“枝杈”又分别延伸出一个或两个“枝杈”。在创造这个环节中,学生的焦点集中在“内容”上,基本没有关注到“形式”(form),所以有的“枝杈”是用句子表达,有的却只是用短语,介词的搭配、时态的应用等细节都没有关注到。

采用“树枝分叉法”可以比较轻松地产生内容和素材,且能把内容之间的逻辑与层次关系直观地、视觉性地展示出来,有利于文章的构思。

(二)构思

西语组织文章结构的三大原则是时间、空间和逻辑。时间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顺序安排内容;空间就是从视觉效果出发、按照事物、事情存在、发生和发展的空间顺序安排内容;而逻辑则是按照事物、事情存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因与果、问题与解决(方法)、同与异等安排文章内容。[9]

其中一般至个别结构(General- to-Specific)是典型的西方文章结构,按照这种结构组织的段落或文章一般先就题目提出有一般意义的论点或陈述,也就是主旨,然后再提供具体详细的阐述、论证、分析或事例等,以支撑主旨。本文的构思就是采用逻辑原则中的一般与个别方法进行。见图2。

图2 写作的第二步——构思

作者先是提出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阐述主旨,然后用接连发生的三件事情作为支撑(Support),下面还列举了细节(detail)来说明。这个提纲显然是在创造的基础上构思出来的,原来在创造中的短语全部都用句子串联起来。

(三)起稿

起稿就是把构思转化为文本,是“作者根据构思阶段形成的提纲,包括一般形式的书面提纲和仅在脑中构思但不写在纸上的心理提纲,开始文章初稿的写作”。[10]在这个阶段,许多有经验的写作者一般不提倡把精力过多地花在遣词造句、语法标点、修辞手法等方面,因为正常的文章写作过程还有修改环节,许多事情可以留给后一环节去解决;同时,“过早地注意技术和枝节问题,容易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影响”。[11]

由图3 可以看出,作者在把提纲转化成文本的时候对文字进行了扩充,但对语法、标点或修辞等没有细究,教师也遵循了内容优先的原则。从教师的修改建议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如教师在文段的下面空白处非常明显地要求作者“Use transitional words”(使用过渡语),在有些句子的下面用横线提醒句子的次序“S V”(主语+动词)。当然,起稿中,意义的传达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有些作者表达不清楚或贴切的地方也给予了标注,如在左侧空白处可以看到教师的评语“Where?Explain”,还加了下划线强调。这些都说明,起稿阶段,教师对学生写作的要求重点在于怎样把构思转换成文字。

图3 写作的第三步——起稿

(四)修改

祁寿华认为,从广义上说,修改是一个人开拓自己的世界、满足自己的精神、艺术和实用性的追求、掌握某门知识或技术的必要条件和过程,它把人从狭小的天地、僵硬的、一成不变的框框从解脱出来,去领略无限的风光和宇宙。[12]事实上,作为初级阶段的写作教学,更多地是关注微观层次的修改,即对段落和句子两个层次的修改,包括对段落的统一和完整性、连贯性、词句的简洁性等方面;还有纠正词语和标点符号等技术方面的错误,使文面干净利落”。[13]

图4 写作的第四步——修改构思

弗劳尔和海耶斯把修改的过程分为发现、诊断和改正三个部分,他们强调修改要建立在作者自己的批判性阅读——也即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有效修改。[14]但是,由于作者的写作尚处于初级阶段,评判、诊断、发现等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的批改和建议自然就成为学生修改最主要的参考和依据。由图3 和图4 可以看出,教师从段落(Transitional words)的连贯、语法的应用(past tense)、句子的准确性(S + V)及词语的正确用法(forget + V ing)等给作者提出了微观方面的修改建议,作者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五)校读

一篇文章到校读这个阶段已趋于完成了,但是,前面提到,有一些细节还需要作者做最后评判。当然,初学者也许没有能力自己去做出客观评价,或自以为修改得很好了,这时就需要教师更加用心提醒。从图5 中可以看到,教师对作者修改后的稿子做了一些细节校对,如”in that day”中的介词in,教师改成”on that day”;再如词汇的拼写,作者把from 写成form,这显然是笔误,教师也耐心修正;还有动词过去式的用法;动词ing 的讲究等,在最后非常整洁的卷面上非常显眼。

图5 写作的第五步——校对

总之,该作者的写作过程非常恰当地反映了西方写作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从学生的手稿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创造、构思、修改还是校对,教师都按部就班,严格要求,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教师的严谨和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四、结论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西方写作理论程序法是指导美国ESL 基础写作教学的主要理论根据;(二)教师严格遵循西方的写作理论来指导学生写作,不厌其烦且又非常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和完善;(三)用西方写作理论来指导学生写作,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信心也得到增强,学习兴趣也因此激发。总而言之,西方写作理论对ESL 的英语写作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值得中国师生借鉴。

[1][7][8][9][11][12]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9.100.106.132.194.176.

[2][3][10][13]戴健林,朱晓斌. 写作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4-16.65.86.99.

[4]Rohman G.Pre-writing:The stage of discovery in the writing process[J].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65,(16):106-112.

[5][美]J. R. 安德森认知心理学[M]. 杨清,张述祖,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586.

[6][14]Flower L S,Hayes J R.The dynamics of composing:Making plans and Juggling constrains. In:Gregg L W,Steinberg E R(Eds).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Hillsdale[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0.31-50.

猜你喜欢

枝杈阶段过程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多余的枝杈
多余的枝杈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月 亮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