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江上的广西三大圩

2015-02-18

西江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江口梧州西江

伊 人

西江上的广西三大圩

伊 人

戎圩码头集市

广西与广东同属岭南,文化上同根同源,一脉西江将两广的经济文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以水道运输为主的古代,商人们的生意路径自然是以江河为依托。两广商人基本上是沿着西江,把生意做到港澳、西南与东南亚。两广的大多数城镇,也都依水而兴。明清时期广西有“一戎、二乌(今平南大安)、三江口(今桂平江口)”之说,上述三镇又与宾阳芦圩并称广西四大名镇。

这三大名镇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规模和经济能量,排列广西圩镇前三名,均位居西江之滨,直接连接西江水道邻近广东的桂东南浔江段,这绝非巧合。

戎 好

梧州府与广东接壤,是两广交往的必由之路,是明清时期两广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广西巡抚陈辉祖为《梧州府志》作序:“梧州粤西一大都会也,居五岭之中,开八桂之户,三江襟带、众水湾环,百粤咽喉,通衢四达,间气凝结,人物繁兴,形胜甲于他郡。”

梧州和龙圩,乃浔江、桂江和西江三江总汇之地。这里粤商入抵时间最早,入居人口最多。至晚在明正德年间,这里已有粤商前来定居。明朝名将袁崇焕的先祖袁西堂,就是正德元年(1506年)从广东东莞到梧州苍梧经商,定居数年。这是目前所知粤商入桂有确切时间记载的最早一例。在崇祯年以前,梧州府城早已成粤商密集聚居营生之所。

戎圩镇(建国后改称龙圩)位于浔江南岸,苍梧县境中部,毗邻广东。戎圩开埠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到明朝中叶,已经发展成桂东商业重镇,位居桂东南三大古镇之首。

戎圩距梧州市区13公里,最初名叫戎城。隋开皇17年(公元597年),俚族首领李贤筑歌罗城(在今苍梧县新地镇),屯兵准备反叛朝廷。隋皇得报,即派遣宰相兼武侯大将军虞庆则,率领三万兵马,从洛阳经灵渠、桂江前来征剿,朝廷军队上岸之初就驻扎于此地,经过近两年的征战,俚族首领李贤被杀,叛军被剿灭。公元599年,军队撤退后,朝廷把该地定名为戎城。宋熙宁四年(1071年),戎城改称为戎圩。

由于军队众多将士对生活物资的需求,大量的船只从三江两岸将物资运送到戎城。战事平息后,这一条军输线路遂转变为商业交通,于是,戎圩逐渐成为物资交换的集散地,逐渐繁荣起来。

到明末清初,戎圩已经是商铺林立,商幡招展了。贸易辐射已延伸至广西的郁林、容县、博白、平南,广东的高州、罗定、鹤山、佛山、南海、信宜、肇庆、广州等地,经营的行业已有豆行、布匹、银号、皮货、药材、烟丝、磨坊、铜器等数十种。大批的商船穿梭于西江上下,外地商船把当地所需的工业品运至这里,又把这里的谷米、柴炭、竹木、牲畜等土产运往外地。戎圩(龙圩)至今保存完好的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粤东会馆,就是广东商人云集戎圩时建造的专供商人聚会之场馆。当时的戎圩已经成为两广的一面商业旗帜,广西第一大名镇,有人撰联云:

一戎二乌三江口四芦圩,广西名镇独占鳌头,连港粤,接邕漓,握水陆通途,击浪飞舟,多少英雄瞩目;

春李夏荔秋蜜梨冬柚子,南国果乡首推凤岭,崇信义,尚礼让,为工农集市,亲民济物,万千赤子开怀。

清朝咸丰年间,官府在梧州三角嘴设厘金厂(一种税收机构),在戎圩交易的物资,经梧州要多交一道税,导致这里的贸易慢慢趋于衰落。而在清末民初,戎圩又出现了广西最早的经纪行——平码行。

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前,广西的土特产品多以戎圩为集散地,邻省广东的佛山、南海、鹤山等地的客商,都到戎圩进行交易。当时代客经办的商品以谷米为大宗,月销千余万斤;其次为花生油、茶油、桐油、麸料、蔗糖、青麻、土纸、桂皮、桂油、八角、茴油以及豆类等土特产。为了适应省内外城乡物资交流和往来客商贸易频繁之需,以居间贸易、代客买卖商品为主的平码行,便首先在戎圩应运而生。后来,由于戎圩河道涸浅,较大的船只航行不便,贸易中心便逐渐移到梧州,平码行业也大部分转移到梧州。

大 乌

平南县大乌(今大安镇)成埠较早,始建于明末年间,古名大乌圩,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上接平贵、下通藤容、四方客商云集”的大市镇。大乌古建筑群体,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坐落于大乌镇西北,白沙、新客两江汇合处,古建筑群以大王庙(列圣宫)、粤东会馆、大安桥、大码头等古建筑物组成,是研究古代两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遗迹。

大乌圩有白沙江贯穿全镇,注入武林江,最终汇入浔江。四通八达的水运网,是大乌的一个明显优势。浔江上通邕柳,下达粤港,机动船四季可通行。白沙江溯流而上经大安、新黎、大中、金堆、共和至六陈等乡,八十里水路,舟楫随时可往来。民国时期,公路发展较快,实现了水陆联运,突出了大乌作为商业次中心的市场地位。

大乌拥有便利的水运,与上游的六陈、大中、大新三圩连接,经武林江口、浔江与梧州和南宁等连接。实际上,它面对的是辽阔的广东和海外市场,背靠桂东南和桂东地区。这一地区从清代中后期到民国,一直是广西经济发达、民众富裕之地。广阔的销售市场和丰富的原料来源,都需要在大乌圩中转运输,再加上便利完善的交通网络,以致大乌盛极一时。

作为明清时期广西三大经济圩镇之一,大乌圩商铺林立,小巷纵横。又由于当地庙坛众多,香火较旺,时常会因疏忽而发生火灾。大乌的各界有识之士便发动各商号、店铺和街坊,自发组成义务消防队,购置消防水柜以及各种消防工具。从1915年的农历八月二十日开始,大乌圩上的居民每年都要举行一场消防演练活动。因此,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日就是大乌圩传统的消防节。大乌消防节成为全国唯一由乡镇举办的民间消防节,也是目前大乌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至今仍受到外界称赞。

清代大乌圩不仅是百货骈集、商贾辐辏之所,也是各方学子切磋学问的理想之地,明清时期大乌圩学校设立较多,最早为社学,为大部分普通民众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提供了条件。清末,秀才覃竹饶在大乌创办私立龚南中学,当时学校的大门口就用“龚水汪洋滔滔不绝,南州冠冕济济多才”一联,形容平南文人辈出的景象。

从康熙到光绪年间,平南共出文举138名,武举75名,进士13名,武进士4名,而大乌里更为人才济济,共出进士6人,举人22人,占进士总人数的60%,举人人数的17%。

大乌的列圣宫,则是透视清代大乌商人的宗教信仰与商业秩序维护的窗口。列圣宫又称大王庙,坐落于平南县大乌圩上,位于白沙江与新客河交汇处。历史悠久的大王庙,从康熙至光绪年间,历经修葺,至今仍保存完整。

列圣宫是在明清时期由广东商人修建(主要是广东南海人),建庙伊始,其主祀之神便为北帝。这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北帝信仰。北帝,又称玄武、真武等,主管司水。据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粤人祀赤帝并祀黑帝……祀赤帝者以其治水之委,祀黑帝者以其司水之源也。这说明广东人祭祀北帝,与广东特殊的江河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此外,对北帝的信仰还因为其具有御灾治患的信仰功能。

大乌地处西江沿岸,商人之间的经贸往来,主要是依靠水路进行,又由于大乌经常受到水患影响,因此,北帝信仰在大乌商人之间的传播成为必然。列圣宫的建立,又成为利于商人们形成商业诚信经营氛围和联系乡谊的重要场所,与会馆的作用相似。

江 口

江口圩位于广西桂平市东北部,距市区38公里,形成于明末。当时,在桂平爆发了规模巨大的大藤峡瑶民起义。起义被镇压后,官府于嘉靖十九年在大湟江口设瑶圩,允许瑶民出山买卖食盐、布匹、山货等物。从此,这里成为瑶民集中交易的场所。

清初,广东人纷纷在此落户,瑶人远遁,圩镇渐次繁盛。圩场逐渐迁到大湟江东岸今址,改称永和圩,因位于大湟江口汇入浔江处,又称大湟江口,简称江口圩。

此后,江口圩镇的商业不断发展,在乾隆五十六年创建粤东会馆时,就有17个商号捐助了工金。道光十九年,为迁建江口旧圩义烈宫,捐资的江口商号多达193个,可见商业之盛。光绪后,在江口圩做生意的广东人更多了。他们拥有自己的铺店和货栈,在江口收购从附近各圩镇运来的农副产品,然后运往广东,又从广东运回日用百货和手工业品,在江口售卖或批发给各地商人。由于商贾云集,百货汇聚,江口圩日益繁盛,成为广西各圩之冠。江口镇当时享有“小梧州”、“小香港”之誉。

西江航运为江口镇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方便。江口镇地处浔江与大湟江汇合处,江面宽(最宽处有1000 米,为浔江最宽地段),江水深,湾泊条件好,四季通航。据广东《南海栈行》一书记载,清道光年间,每年由大湟江口至南海、番禺等地的货船有400艘左右,货物总运量达5000吨以上。广东鹤山每年亦有近二十艘船到江口运花生油。每船少者二三十万斤,多者达五六十万斤。清光绪中期,有电船来往于西江各埠。

江口镇交通方便,有河道通往新圩、思旺各大小圩镇。平南、大安、丹竹、新竹、思旺的商货,都由江口运去,各地土货亦云集于此。从广州、梧州来的商货在江口起卸,然后又将当地土货运返广州、梧州等地。

入桂粤商循西江水道而来,成为江口镇商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清光绪年间,粤商在江口镇就达200人之多。在江口镇做生意的多为广东人。直到民国时期,江口镇的粤商比重仍占80%左右,形成“无东不成市”的格局。

西江航运作为一种行业,也直接成为江口镇重要的商业活动。民国以来,在江口负责客货运输业务的有江口港务站,江口第一、二、三水运公司,共有码头6座、机动驳船1艘。可见当时航运业的发展规模不小。航运业的建立和发展,使原来处于天然河流状态的西江水系,成为能够把各城镇经济联为一体的商路。另外,还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贩运的商人。

明清时期广西圩镇发展规模最大的戎圩、大乌、江口三个圩镇,都集中在靠近广东,水系直接连接西江水道的桂东南浔江段。

可见西江在历史上作为“黄金水道”绝非虚言。

责任编辑:傅燕兰

猜你喜欢

江口梧州西江
鹿寨江口宝塔与柳宗元诗
中共梧州城工委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
航拍貴州西江千戶苗寨
一城一舰 心心相印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日军侵占和败退梧州时间考
江口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