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炎1号和胃炎2号颗粒制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2015-02-13王智勇刘敏

新中医 2015年5期
关键词:湿热型浅表性胃脘

王智勇,刘敏

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广州 510140

胃炎1号和胃炎2号颗粒制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王智勇,刘敏

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广州 510140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胃炎1号(清肝和胃止痛方)、胃炎2号(清热化湿舒胃方)颗粒制剂治疗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肝胃不和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15例),50例脾胃湿热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15例),分别予中药复方胃炎1号、胃炎2号颗粒制剂;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4周后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在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治疗组7个观察指标及总分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的胃脘疼痛、腹胀、嗳气、吐酸、黄腻苔和总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在渴不欲饮、嘈杂、黄腻苔和总分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脾胃湿热型患者中,治疗组7个观察指标及总分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的胃脘疼痛、腹胀、嗳气、吐酸、黄腻苔和总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在嘈杂、黄腻苔和总分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复方胃炎1号、胃炎2号颗粒制剂治疗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具有较好疗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清肝和胃止痛方;清热化湿舒胃方;临床疗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慢性胃炎病程迁延,病情易反复而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等范畴,临床上可出现多种证候,其中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证为常见证型。近年来,笔者运用胃炎1号(清肝和胃止痛方)、胃炎2号(清热化湿舒胃方)颗粒制剂治疗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门诊CSG患者,共95例。所有患者均由两位副主任中医师按照诊断标准进行辨证,肝胃不和型患者45例,脾胃湿热型50例。采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肝胃不和型治疗组30例,男7例,女23例;年龄(49.9±19.2)岁;病程平均18.8年。对照组15例,男3例,女12例;年龄(48.1±11.8)岁;病程平均5.4年。脾胃湿热型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41.6±12.1)岁;病程平均26.5年。对照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45.5±17.0)岁;病程平均13.1年。2种证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选取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主症:①胃脘胀痛;②痞塞不舒,情绪不遂时易加重或复发;次症:①两胁胀满;②纳少泛恶;③心烦易怒,善叹息;④舌淡红、苔薄白;⑤脉弦。脾胃湿热型:主症:①脘腹痞满;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干口苦;③身重困倦;④小便短黄;⑤恶心欲呕。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年龄18~70岁,本研究知情并同意调查的患者。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有意识障碍、智力障碍、精神疾病等其他特殊疾病不能很好的理解该研究项目以及不能独立完成问卷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非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采用西药莫沙必利(新络纳)5 mg,每天3次,饭后口服。疗程4周,根据临床疗效及患者依从性可适当调整。

2.2 治疗组 ①肝胃不和型:给予清肝和胃止痛方。组成:木香、厚朴、柴胡、陈皮、枳壳各12 g,黄连、丁香、大黄(后下)各6 g,吴茱萸3 g,延胡索20 g。加减:有腹泻、便溏者不用或少用大黄。②脾胃湿热型:给予清热化湿舒胃方。组成:藿香、郁金各10 g,川厚朴、柿蒂各15 g,法半夏12 g,茯苓、黄芩各20 g,蒲公英30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疗程4周,根据临床疗效及患者依从性可适当调整。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指标评分 见表1。选取胃脘疼痛、腹胀、渴不欲饮、嗳气、吐酸、嘈杂、黄腻苔7个主要症状为主要结局评价指标,按其发作程度及持续时问分为“无、轻、中、重”四个等级并赋予“0、1、2、3”分,医生通过询问患者进行填写。

表1 结局评价指标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

4 结果

4.1 2组肝胃不和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在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治疗组的7个观察指标及总分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的胃脘疼痛、腹胀、嗳气、吐酸、黄腻苔和总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在渴不欲饮、嘈杂、黄腻苔和总分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4.2 2组脾胃湿热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3。在脾胃湿热型患者中,治疗组的7个观察指标及总分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的胃脘疼痛、腹胀、嗳气、吐酸、黄腻苔和总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的渴不欲饮、嘈杂、黄腻苔和总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肝胃不和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2 2组肝胃不和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症状胃脘疼痛腹胀渴不欲饮嗳气嘈杂吐酸黄腻苔总分治疗组(n=30) 对照组(n=15) t值t值治疗前5.20±2.36 4.70±3.02 1.57±1.48 1.90±0.96 1.27±0.94 1.17±0.99 1.97±0.72 17.77±4.93治疗后1.43±1.50①1.27±1.66①0.03±0.18①②0.50±0.51①0.27±0.45①②0.27±0.52①0.97±0.49①②4.73±2.24①②9.22 8.29 5.59 9.96 6.60 6.50 6.02 13.94治疗前4.40±3.18 4.20±2.96 0.73±1.22 1.93±1.10 0.93±1.10 1.47±1.25 2.00±0.66 15.6±3.44治疗后1.60±1.55①2.00±1.46①0.60±1.06 0.73±0.59①1.13±0.99 0.47±0.52①1.47±0.52①8.00±2.45①5.14 3.56 1.00 4.94 -1.00 3.42 2.78 11.38

表3 2组脾胃湿热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3 2组脾胃湿热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症 状 治疗组(n=35) 对照组(n=15) t值t值胃脘疼痛腹胀渴不欲饮嗳气嘈杂吐酸黄腻苔总分治疗前5.14±2.13 4.54±2.66 3.17±3.00 1.57±1.60 0.80±1.08 1.06±1.16 2.11±0.80 18.46±5.74治疗后1.43±1.50①1.27±1.66①0.03±0.18①②0.50±0.51①0.27±0.45①②0.27±0.52①0.97±0.49①②4.73±2.24①②12.18 8.75 6.10 4.03 3.67 4.39 10.62 14.03治疗前4.80±3.17 4.80±3.17 0.60±1.06 1.40±1.18 0.53±0.99 1.53±1.13 1.87±0.64 15.5±4.87治疗后2.20±1.73①2.00±1.46①0.47±0.64 0.80±0.41①0.53±0.74 0.27±0.46①1.47±0.64①7.73±2.46①4.52 4.53 0.56 2.20 0.00 4.22 2.45 9.54

5 讨论

CSG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等范畴,其病因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素虚、外邪内侵等多个方面,其病位在胃,但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治疗上需谨守病机,以调和阴阳、舒降胃气为基本治法,以恢复“胃以通降为顺”的生理特点,调整五脏阴阳平衡。慢性胃炎在临床上可出现多种证候,笔者选取了临床常见的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证进行观察。莫沙必利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用药物之一,属于萜烯类的药物,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主要通过兴奋胃肠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及肌间神经丛的5-HT4受体,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增强上消化道(胃、肠道)的运动,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肠道症状,研究显示,本品具有促进胃及十二指肠运动,加快胃排空的作用,又不影响胃酸的分泌。而且能够促进胃黏膜上皮的合成,并刺激其分泌磷脂、重碳酸盐、高分子糖蛋白及内源性前列腺素,促进黏膜抵御机能的显著提高[4]。本研究中以莫沙必利为对照组药物,在2组证型中,治疗组患者7个观察指标及总分均有改善,部分症状及总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胃炎1号以“清肝和胃止痛”为法,方中藿香芳香化湿,厚朴行气燥湿,半夏降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黄芩清热燥湿,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蒲公英清热解毒,柿蒂降逆止呕。胃炎2号以“清热化湿舒胃”为法,方中柴胡疏肝理气,黄连清热燥湿,吴茱萸疏肝降气,枳壳、丁香下气理脾,厚朴下气化湿、陈皮燥湿行气,木香健脾行气,延胡索活血止痛,大黄泻胃热。诸药配合,标本兼顾,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脏腑气血调和,气机调畅。

慢性胃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一般是由于刺激性食物或药物、自体免疫反应、急性胃炎的遗患、十二指肠液反流、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因素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或伴渗出,个体化中药复方的优化,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调节而促进CSG患者机体的动态平衡,据临床及药理研究结果认为,两方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疗效是其具备了多种作用途径:一是保护胃黏膜屏障,消除局部炎症水肿,促进组织修复,如蒲公英、黄连等药物;二是调整胃肠运动,恢复胃肠神经调节正常功能,如枳壳、陈皮、厚朴等药物;三是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大黄、黄连等药物。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认同Hp在慢性胃炎发病机制上的重要作用,而且根除Hp对于慢性胃炎的预后也有重要意义[5]。治疗组在治疗期间观察无出血、便秘、腹胀、恶心、头痛、皮疹等症状,安全性较好。

[1]范明,廖艳烨,赖洁珊,等.清胃祛湿颗粒联合西药治疗 Hp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4,46(5):63-65.

[2]张声生,李乾构,黄穗平,等.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3):207.

[3]朱飞叶,石灯汉,王丽,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5):692-693.

[4]全玉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特点及替普瑞酮联合奥美拉唑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34):86,100.

[5]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1):674-679.

(责任编辑:马力)

R573.3+1

A

0256-7415(2015)05-0080-03

10.13457/j.cnki.jncm.2015.05.038

2014-12-02

广州市荔湾区科技局课题(20121214026-2)

王智勇(1980-),男,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内科常见疾病。

猜你喜欢

湿热型浅表性胃脘
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的临床效果探讨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蒙医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3例疗效观察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