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古典舞三大技术技巧的科学训练探析

2015-02-13贾丽丹

音乐生活 2015年7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声乐戏曲

文/贾丽丹

关于中国古典舞三大技术技巧的科学训练探析

文/贾丽丹

内容提要

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经历了漫长悠远的发展历程,受到了传统戏曲形式和风格的影响。当代民族声乐有着自身特有的声乐特点和审美特点,同时受到中国戏曲传统性因素的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民族声乐的声乐特点和民族特点,继而从三个方面对中国戏曲传统因素对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作用进行探讨。

民族声乐 中国戏曲 传统性因素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不仅有着灿烂的文化历史,还具有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形式及风格特色,堪称世界声乐史上罕见的一颗璀璨明珠。随着华夏文明数千年的演变,中国民族声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孕育了深刻的文化内涵。纵观中国文化历史,民族声乐先后经历了传统民歌、诗经、楚辞、乐府歌舞等古代舞乐形式的影响,随后又受到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戏曲等经典文学的熏陶,不断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逐渐与其它舞乐艺术分离开来,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形式。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植根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之上,中国传统的声乐种类基本包括传统民歌、曲艺说唱艺术、戏曲艺术等几个方面,这些传统表演艺术形式都来源于我国民间,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出广大民众的心声与追求。正是在这种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民族声乐才得以生存和延续。其中最为普及的是中国传统民歌,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人们的劳动与生活,和人民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它包括了景物描写、故事描述、情感表达、场景塑造等多方面的音乐题材,丰富繁多,琳琅满目,并且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各具美感,各有千秋;曲艺说唱与传统民歌不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内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巧妙运用咬文吐字、润腔、技法、以及风格等因素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国戏曲是由原始的“参军戏”、“杂剧”和“大戏”等戏剧形式发展而来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戏剧艺术。随着我国戏曲剧种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以及各个戏曲剧种之间的相互吸收与借鉴,共同促进了中国戏曲在演唱方法和表演技巧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有关戏曲演唱方法和技巧的理论文献作品;同时,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类型。

1.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声乐特点及审美特点

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已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表演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的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声乐演唱的题材、内容、风格和形式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都受到该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审美理念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在此,笔者对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声乐特点和审美特点进行总结和概括:

1.1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声乐特点

民族声乐艺术的声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民族声乐具有音色上的特点和特色,概括而言,民族声乐的音色特点在于它自然、甜美、富有表现力。音色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一项重要审美原则,民族声乐追求音色的甜、脆、圆、亮,以及声音的自然、结实、明亮,要求咬字准确、 吐字清晰,而且行腔圆润,代表着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其次,民族声乐的演唱个性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中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不同民族具有各不相同的演唱风格:一方面,表现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上,这一点主要以南北方为典型代表;另一方面,体现在民族语言的影响上,主要区分为汉语普通话和其它少数民族语言的多元化格局。第三,民族声乐的演唱语言具有艺术性特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特别强调“字正腔圆”,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十分注意发声与咬字的协调统一,要求歌唱者能够在字准、字正的基础上,塑造出楚楚动人的声腔,达到情真意切的感人效果。

1.2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点

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具有音韵美的特点。音韵美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作品和声乐表现中独有的一种美学特征。民族声乐讲究行腔韵味,这是民族声乐艺术创造的核心和魅力所在,同时也是声乐艺术歌唱家心灵的再现及其主观思想和客观意境之间的高度统一和完美融合。民族声乐艺术家通过歌唱来直接体现出音韵之美,音韵美说的是在舒展的行腔中蕴含着饱满、鲜活的一种音韵动态,再加上音乐丰富的变化手段而升华成洋溢着音乐美感的动人唱腔,进而形成一种拥有浓郁醇香的行腔韵味。其次,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唱腔美的特点。民族声乐艺术家们总结了这种艺术形式在唱腔方面的特点和特色:唱腔美说的就是声腔之美,具体而言,就是歌唱者在歌唱时要以语言为中心,按照自己特有的审美习惯和歌唱技巧,不断地润饰和美化唱腔,表达出内心世界中的情感和个性。第三,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意境美的特点。意境之美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感,它是歌唱者成功地采用行腔韵味所达到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不仅能够使观众获得声腔之美的回味和享受,同时还能够使其通过联想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情趣也常常是以这种意境高深、真切感人的意境塑造效果来衡量艺术表现的成败。

2.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戏曲声乐艺术传统因素及其主要影响分析

论题中所谈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是指当代中国声乐界普遍认可的“新民族声乐艺术”。所谓的新民族声乐艺术,其定位在当代音乐院校或艺术学院中所成立的民族声乐专业为主体,逐步形成的一种兼有民族性、艺术性及科学性的新型民族歌唱艺术,它与民歌、说唱、戏曲是完全不同的演唱形式,但又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将其中的艺术精华通过不断吸收、借鉴、转化西方欧美声乐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的戏曲声乐艺术是科学而丰富多彩的,十分值得学习和借鉴。中国戏曲声乐艺术在古老深刻的东方历史文化背景下,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演唱方式,能够彰显出独特而迷人的色彩。中国戏曲是民族艺术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其演唱方法经过了历代艺术家的探索才得以不断完善和丰富起来,因此说,戏曲演唱方法是科学的、丰富的,与时俱进。中国戏曲具有高超的发声、演唱技能,兼有美声唱法的艺术效果;而且,中国戏曲的演唱符合人体生理的自然规律和运动规律,能够极大限度地发挥人体演唱器官的潜能和机制,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再者,中国戏曲艺术的演唱一般都会采用比较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方法,这一点决定了中国戏曲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令人百听不厌的艺术魅力的特征。

2.1中国戏曲中音域扩展传统性因素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运用

现代人的审美观之精神需求,要求民族声乐要有一个较宽的音域,这给民族声乐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扩展音域,又使音区统一,又突出民族嗓音特色。在这方面,可以运用戏曲扩展音域的方法,即保持字音在高音区明亮不变形的特点。运用戏曲练高音的手法,同时借鉴美声唱法打开喉咙等手段,调节真假声比例以保证嗓音在高位置上音色统一,通畅明亮。这样既拓宽了音域,又保持了民族声乐风格。 音域的扩展,主要是在中声区的训练基础上向高声区的过渡及高声区的训练,从而取得良好混声效果。具体做法是:训练声区间的过渡用“从高音区起音”的做法(从g2或更高一些起音),训练时用柔和的小声起音,由高往低作下行方向的练声训练,并注意保持每个声音的高位置的体会。保持假声位置,可用模仿京剧中青衣、花旦角色的用假声说话,说时注意声调的上扬,说得好了,再将这种说的假声引入到练声和歌唱训练中去。这样就取得了音色的统一与音域的扩展双收的良好效果。此种训练方法实际运用了戏曲声乐中真假声结合训练法,此法大大加强了人的歌唱能力,拓宽了音域,丰富了演唱的音色表现手法。如京剧中一些老生演员能唱极高的“嘎调高腔”,声音高昂挺拔,一些唱功造诣很深的老生演员,其发声并非全用真声,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戏曲界的行话称为“边音”(即假声)。声音不仅明亮透彻,而且可以唱很高,有的甚至能唱到e、f等高音,这对民族声乐的男高音训练和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2.2中国戏曲中“重字”传统性因素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运用

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以及戏曲声乐艺术有着良好的重字传统。中国传统唱法理论中有“字骨韵肉”、“字领腔行”的说法,这些说法表现出传统戏曲对语言因素的重视与强调。我认为,歌唱艺术完美表现的第一步是对文学语言深入理解与良好诠释。语言是歌曲表现的基础,也是塑造丰富多彩音乐意象的依据。而将语言清晰地唱出,是需要发声、用气、共鸣等技术综合配合而形成的,同时,又需要语调、语气、语势等各方面的配合,才能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声乐特色。因此,研究独具风格的民族声乐,就不能离开民族语言的特点,并且中国汉语形成的因素及其结构较其他语言要丰富复杂得多,故唱法上考虑语言的因素要多一些,发声和语言结合应更紧密一些。 民族声乐在其延长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也是现代民族声乐学习中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却历来在戏曲声乐中备受重视。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演唱上的咬字清晰问题,不仅仅是逐个字音的准确,还包括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其关键在于前字尾与后字头的衔接;这需要利用发挥口腔在咬吐字时的习惯动作,前一字尾要“轻”,便于与下个字头衔接。歌唱时口型不宜变化太大,以免破坏惯性,并且在衔接时,必须严格保持前一字尾的共鸣位置。这样语言连贯生动,音乐流畅,音色圆润统一。

2.3中国戏曲中表现手法传统性因素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的运用

中国戏曲要求具有咬字清晰、字音纯正的扎实基本功训练和效果,同时还要运用咬字吐字的技巧实现语言的艺术化和音乐化,进而达到词曲的完美结合,这才是歌唱艺术的练字目的。怎样才算丰富的语言表现手段和方法呢?首先,演唱者要将语言与音乐自然、生动地结合起来,其次,演唱者还要将歌唱中的语言和发声方法进行完美的结合。在中国戏曲的发声方法的训练中,一般是将咬字吐字结合练声曲进行的,根据汉语的“十三辙”进行多样的训练,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训练。在此,笔者主要强调以下几种表现手段和方法:第一,是重点字的突出和强调。重点字的突出是指,在歌唱中根据歌曲表达需要,而将某些字作重点处理,以增强艺术效果。第二,是适当延长字头、字尾等。这类似戏曲的拖腔手法,深刻体会戏曲中的拖腔,很有益于表达歌曲中细腻深沉或者情深意重的感情。在歌唱语言中,一般字头占的时值短促,但为了取得某种效果,就对字头作延长的特殊处理。此外,还有延长字头中介母、中声母等方法。第三,是重咬轻悬。这种方法又称作紧咬缓发,就是将字咬紧后,先不急着吐出来,让字母悬在共鸣的位置上,作一个小小的停顿,要“声随悬,气未断”,从而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与戏曲中的“断”唱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说,戏曲中的唱法直接影响了民族声乐的这种手法。第四,是唱好衬字。现在很多歌唱者认为衬字没有具体意义,没什么感情色彩,往往对衬字不加重视。其实衬字大有文章,在很多时候,衬字有时是专门技巧。比如“打得儿”是运用气息不断弹动舌尖而发出的一种特别音响效果,运用得好,明显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衬字有它特殊的魅力,它首先起着美化语言的作用:然后起着强化风格的作用。衬字与各民族的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风格强的衬字使人一听就知是何民族的何曲种;在戏曲中,衬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音乐结合起来,它起到区别剧种、渲染气氛、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戏曲有丰富的声乐表现手段,其充分发挥了语言美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演唱艺术的表现力。

结语

总之,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历史久远,题材范围广泛,内容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族声乐艺术通过不断地继承、借鉴和吸收各种传统文化形式的精华,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套理论丰厚、方法科学、内容丰富的声乐艺术形式,创造出一系列优秀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妙不可言的风格特色和艺术体系,这是中国声乐史上的一个不朽篇章。

[1]王志昕.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1

[2]张曼.当代民族声乐对于传统音乐因素的传承[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

[3]肖玲.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 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2011

(责任编辑 霍 闽)

贾丽丹(1968 —)女,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声乐戏曲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