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步”“一步”及其他

2015-02-13南京晓庄学院张华清特级教师

语文知识 2015年6期
关键词:雷池梁惠王特级教师

☉南京晓庄学院张华清(特级教师)

“半步”“一步”及其他

☉南京晓庄学院张华清(特级教师)

《“新交规”实施首日天津司机不越雷池半步》,这是人民网上一篇报道的题目。

百度搜索有关“半步”的帖子,居然显示出1,540,000条信息,可见,“不敢越雷池半步”已为人们广泛使用。

其实,“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一词条并无历史出处。它是人们对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误用或套用。

“不敢越雷池一步”语出《晋书·庾亮传》。东晋成帝时,庾亮任中书令,为防敌侵犯,推荐温峤到江州加强边防。此时,历阳太守苏峻企图造反,庾亮自作聪明,不听温峤劝阻,诱骗苏峻离开历阳,结果被苏峻识破,于是造反,并发兵京都。温峤得知苏峻反叛,准备发兵建康,保护都城。庾亮对于苏峻叛兵估计不足,写信给温峤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他是担心西境的敌人更甚于苏峻叛兵,让苏峻务必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都来。后来苏峻攻陷京都,庾亮无奈投奔温峤,最后庾亮、温峤英勇奋战,杀掉苏峻,平定叛乱,算是弥补了“无过雷池一步”的战略错误。

从此可以看出,“无过雷池一步”原意是对别人的劝告、限制。后来人们把它改为“不敢越雷池一步”,则变成了行为人受某种条件,不敢超越其范围和界限,主体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至于“不敢越雷池半步”一说,程度上似乎更有强调之意。你是“一步”都“不敢越”,我连“半步”也“不敢越”。看看,后者是否比前者更受约束、限制?

事实上,古代确实有“半步”之说,荀子《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跬步”,就是“半步”之意。古时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然而,从人的实际行为上和习惯认识上来看,此种说法,并没得到延续。因为,无论大人“一步”还是小孩“一步”,都称“一步”;无论成人自然的“一大步”,还是故意的“一小步”,也都是“一步”,这并无异议。如果非从比较的角度,强调“我这一步是原来那一步的半步”“我这一步是你那一步的半步”,就另当别论了。因此,从实际上来说,“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说法,就是错误。既然如此,“半步”是否还要改回“一步”?对此,我的观点是:没有必要,既已约定俗成,广泛使用,那就让其并存吧。这也算是为汉语词汇平添一彩。不过,对其渊源却不能弄混。

由此不禁联想到源于《孟子·梁惠王上》的成语“五十步笑百步”,讽刺没有自知之明,自身存在同样的错误却去嘲笑他人的人。先看原文:“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五十步”与“百步”,都是“走”,无本质区别。只是程度上的轻重而已。同样是程度问题,为何此处不可像“半步”一样,改为“三十步”“二十步”笑“百步”呢?一是孟子分别以“百步”与“五十步”举例,然后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前面这样举,后面自然这样比。顺承而下,水到渠成。二是“百步”与“五十步”前后对举,二者存有“倍半”关系。“一半”,恰是个节点,是个正中,这样说起来,更加合乎情理,合乎逻辑。在网上见一博文,题目是《一百步笑五十步》,这是化用。只要内容吻合,不仅不能算错,反而还会增加讽刺效果。

由此还想到“行百里者半于九十”一说。这是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中的一句话,原文是“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坚持。”由于原句意在强调“末路之难”,所以该句重在后半部分的“半于九十”。那么,该句中的“九十”能否换成“五十”或其他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九”是最大自然数,用“九十”,表示百里之内行走的最大值,如此才更能体现出最后路程的重要和艰难。而且,这样的说法也普遍存在。如“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等。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日常俗语中表示数字的词语,一般情况下都是固定的。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词序上,都有其具体实在的意义,有其如此安排的依据。人们在使用时,应该了解其出处,明白其内涵,根据实际语境,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猜你喜欢

雷池梁惠王特级教师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层层推进,马到成功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送别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是什么?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不越雷池一步”之“雷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