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后期的秦赵关系及其影响

2015-02-13林献忠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赵国秦国

林献忠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战国后期的秦赵关系及其影响

林献忠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军事争夺战争主要集中在秦赵边界。秦、赵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形态的变化显示出了秦赵国力的此消彼长。秦的崛起,赵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对于秦的蚕食,赵的反应是消极的。赵在赵武灵王时期的国力和军力在当时几乎无可匹敌,但其专注于伐灭中山、开拓北方边界和少数民族地区,导致国力消耗,后继者又不能守成,一步步走向衰落,最终被秦消灭。赵在战国时期地位举足轻重,赵与秦的关系影响着战国后期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秦国;赵国;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秦与赵的关系由妥协外交逐渐演变为生死存亡的战争,特别是秦赵之间的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决定着战国后期的历史发展。秦、赵之间隔着魏国,领土并不接壤。而公元前332年至公元前328年,魏秦交战,魏国战败,把阴晋(今陕西华阴)、上郡(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15县等地区割给秦国。这样赵与秦就在南起壶口,北至延安、靖边一线直接接触。

赵与秦的关系,可分两大阶段,商鞅变法以前,赵国主要采取攻势;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一跃成为强国,虎踞关中,觊觎中原,赵国对秦国主要采取防御政策。

赵国从赵成侯到代王嘉,史书所载共与秦国发生战事32次,赵国战败达23次之多,胜秦仅7次,2次胜负不明(统计数据来自《史记•赵世家》)[1]①。

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国迁都栎阳(今陕西临潼栎阳镇东北武家屯附近),开始了向中原进军的步伐。赵国在赵成侯时第一次与秦国发生战事,《史记·赵世家》载:赵成侯四年(公元前371年)“与秦战高安,败之。”高安,《史记·赵世家》张守节《正义》曰:“盖在河东。”战国初,有平首方足布,铭文有“高安”,朱活研究认为是魏币,高安地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战国时,夏县西北属魏,在安邑附近,赵国不应该在此与秦交战。当时秦国还没有到达这一带,高安应在今山西省西境中部,近蔺(今山西离石西)、离石(今山西离石)[2],这里是秦国东侵部队与赵国的交火地带。其后几年,赵与秦又有过几次小规模战斗。

赵肃侯时,赵国因忙于在东南方向与魏齐的争夺,和秦国战事不多。秦国这时经过了商鞅变法,国力大增。赵肃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7年),张仪作了秦国的丞相,秦国发兵侵犯赵国,赵派赵疵迎战,结果赵疵战败被秦杀掉了,秦侵占赵的蔺、离石两地,后又被赵收复。在这期间,赵国还参加六国攻秦,但无果而终。《史记·楚世家》载: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

赵国到赵武灵王时期,各国的改革基本已经完成,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赵国面临的周边环境也日益严峻。从当时各国实力来看: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并且“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燕“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魏“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齐“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楚“地方五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赵又是四战之国,西有韩、秦、林胡、楼烦,北有燕、东胡,东连齐国,南有魏国,中山在其腹心。这些国家和部族都对赵构成威胁。且赵国防备空虚,“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此时的赵在东南发展受阻,而秦在赵的西北又最具威胁性。赵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开拓西北,抗御强秦。以便利用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力量和资源增强国力,为自己的扩张增强力量。

这一时期,赵国征战的中心虽然在北方,在西部也与野心勃勃的秦国发生了多次战事,但多以失败而告终。这从侧面反映了秦国改革的成功和赵武灵王改革的局限性。赵武灵王时,赵与秦首次交战在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楚五国联合攻秦,初战失利。第二年,韩、赵、魏三国军队又集结进攻秦国,三国联军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被秦将樗里疾打得大败,在这次战争中,赵军队伤亡达八万余人。修鱼之战,是秦对赵发动兼并战争的开始。随后几年,秦不断侵赵,赵损失惨重,失去中都等地。之后,赵国为了进行改革,缓和与秦的矛盾冲突,于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派遣楼缓出使秦国。经过改革,赵国实力大增,赵还曾意图侵略秦国,《史记·赵世家》载:在赵武灵王北进得到巨大成功时,竟然“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这与当时赵国改革后的军事实力不无关系。然而,事非所愿,沙丘宫变,赵武灵王功未成而身先死。

赵惠文王时,借助赵武灵王改革的的成果,对列国还是有些威慑。赵惠文王十二年发动齐、魏、燕、韩等五国对秦的战争,但联军内部并不团结,个个心怀鬼胎,最终,联军攻秦的行动闹了个不欢而散。赵惠文王二十年,赵与秦妥协,暂时在西部得到稳定。而五年之后,赵魏因韩侵秦,并“与魏共击秦。秦将白起破我华阳,得一将军”。四年后,在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国派赵公子郚到秦国作质子,并借机打算用焦、黎(今河南浚县)、牛狐交换被秦占领的蔺、离石、祁。秦国答应了,当秦国如约交换蔺、离石、祁等地时,赵国竟然爽约拒绝把焦、黎、牛狐给秦国。于是秦赵之间在阏与(今山西和顺)发生了一场大战,赵国名将赵奢带领赵军大破秦军。阏与之战后,秦赵又在几(今河北大名东南)开了一战,赵将廉颇率赵军击败秦军[3]。经过这几场大战,秦向赵激烈进军的势头有所减缓,但这种状态并没有维持多久。到赵孝成王时,对于西方的秦国,赵国几乎没有招架之功了。

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秦一举攻取赵国三座城池。对赵造成不小伤害,而残酷的长平之战却使赵一溃千里,一蹶不振了。

长平之战起因于秦对韩的进攻。公元前262年,秦攻取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断绝韩上党(今山西长治地区)与韩本土的联系。韩上党守冯亭宁降赵不服秦。赵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备秦患。秦昭王恼羞成怒,于公元前260年派白起、王龁对长平发动猛攻。赵初战失利,廉颇坚壁清野,不与秦军短兵相接,以疲其军队的斗志。秦赵两军自四月起相持三个月,秦一无所获。后秦用反间计,赵孝成王中计,于七月以赵括为将,代替老将廉颇。赵括改弦更张,改变廉颇的策略,大举出兵直面秦军。白起知己知彼,利用赵括只善“纸上谈兵”,缺乏作战经验的弱点,让秦军正面佯败,再出两支奇兵,袭击赵军。

赵括见秦军败退,就率军直追到秦军壁垒,秦军坚守。白起的两支奇兵迂回到赵军后,将赵军一截为两段,使赵军举步维艰。赵军只好就地筑防,期待后援。此时的秦昭王,亲赴河内,收揽民心,赐民爵一级,征发十五岁以上壮丁赶至长平,切断赵军兵马和粮食。到九月,赵军被困四十六日,饥饿交迫,为了背水一战,赵军分四队仍不能突围。后赵括被秦军射杀。赵军降秦。白起将降卒四十万人坑杀于长平谷口,只放走二百四十人回赵报信。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也证实了这一惨烈的战争。在今山西永录村周围,发现了十多处尸骨坑,当年在平整土地、挖房基的时候基本已被破坏。1996年,考古工作者对永录1号尸骨坑进行了发掘,发现坑内埋藏尸骨个体大约有一百三十多个,均为男性,年龄大多在20—45岁之间。专家证实,这些就是长平之战中赵军的死亡将士[4,5]。

长平之战,耗时三年;赵秦共投入兵力达百万之众,赵军元气大伤,秦则“死者过半,国内空“。战争波及的范围,以今高平市城乡为主战场,扩至今沁水、晋城、泽州、长子、长治、壶关、陵川等县市。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战争。这场战争,秦取得全胜,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一步步走向灭亡。

长平之战后不久,秦国以重兵攻赵。赵孝成王七年九月,秦昭王派大将王陵率军直逼邯郸。邯郸军民同心协力抵抗秦军,给秦军以重创,秦军伤亡惨重,“陵战失利,亡五校”。秦军失利后,重新起用白起,白起则装病回避。于是秦昭王派王龁换掉王陵,围攻邯郸八九个月,赵军死守。在这期间,平原君赵胜还到楚、魏争取军事援助,共同抗秦。在赵、楚、魏三国军队的联合打击下,秦军大败,赵国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考古工作为研究邯郸保卫战提供了新的资料,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汤阴五里岗发现了一处阵亡将士墓群,经研究,确定该墓群年代为战国后期,而且该墓群从年代、地点、和文化遗存的现象等方面来看,与邯郸保卫战极为相似。在战争中,楚、魏联军曾驻扎在此地,秦军为了阻断赵的援军,在此设重兵,援赵军队和秦军在此,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该墓群密集分布在二十多万平方米的范围之内,井井有条的东西排列着,总数约四千多座,死者多为男性青壮年,有的尸骨上还嵌有铜簇[6]。该墓群反映了当年战争的残酷、延续时间之长,及双方死伤之重。秦攻邯郸失利,又转而攻魏,夺取魏新中(今河南安阳南),把它改名为安阳。第二年,在赵、魏、韩、楚联军的反击下又收复新中。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年),赵国派将军乐乘、庆舍进攻秦信梁的军队,获得了小小的胜利。而在赵孝成王十八年,赵国一下子丢掉榆次等三十七座城池。

公元前246年,赵孝成王二十年,秦王嬴政即位,在这一年秦国攻下了赵国在西部的根据地——晋阳。公元前222年,秦灭赵。

综上所述,赵国与秦在西部的争夺中,以防御为主。尽管在其实力增长时有所进攻,但总的来说是以防御和妥协为主。对于强秦的崛起,赵国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赵武灵王虽然把秦国也视为最危险的敌人之一,但却因一心要灭掉中山和向西北拓展,并没有太多精力抑制秦国。而且由于集中于攻打中山,国力也消耗相当严重,对于秦的放肆进攻也束手无策。从秦赵发生的战事可以看出,秦国才是赵国真正的威胁,赵国与秦国的战事最多,而赵获胜的却是最少的,这直接导致战国后期秦国肆无忌惮地蚕食列国的形势。

[注释]

① 本文所引《史记》内容均来自司马迁所著《史记》[1],不一一注明。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雁侠.先秦赵国疆域变化[J].郑州大学学报,1991(1):79-90.

[3] 沈长云,等.赵国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0:188-189.

[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城市文化局,高平市博物馆.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J].文物,1996(6).

[5] 沈长云,等.赵国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0:202-207.

[6] 杨育彬.河南考古[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191.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in and Zhao and Its Impact during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LIN Xian-zhong

(College of Histor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the war of Qin and Zhao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boundary. The changes of Qin Zhao show the strength of the two countries. Zhao had not given en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rise of Qin.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Zhao Wuling, the national and military strength were from the paramount to the decline. Then Zhao was destroyed by Qin. Zhao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played a decisive role. Zhao and Qin’s relationship influenc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Key Words:Qin; Zhao; Changping battle

作者简介:林献忠(1980-),男,河北内丘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秦汉史、中国历史地理。

收稿日期:2014-12-22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5.04.022

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4-0086-03

猜你喜欢

赵国秦国
把你戴在胸前
《迎新春》系列
希望在肩上
五张羊皮
秦国的“拐点”
秦国的东进与东出
7.拆台
瞒天过海
鸡口牛后的故事
古法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