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歌多声少”辩护

2015-02-13文杨瑞庆

音乐生活 2015年10期
关键词:行列歌坛老歌

文杨瑞庆

为“歌多声少”辩护

在歌曲评论中,经常会听到一句“歌多声少”的评语,常指歌曲创作数量很多,但是传唱开来的歌曲很少,用来批评因歌曲质量不高,使大多数歌曲不受欢迎的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这句话批评得有失公允,因为被传唱的歌曲总是占创作歌曲中的极少部分,“歌多声少”现象纯属正常。

歌坛上,每年选唱率较高的歌曲大致有十多首吧,既有经典老歌,也有原创新歌,如果老歌盛唱不衰,那么新歌肯定难以挤进传唱的行列中去。而当代非常看重一些新歌能有传唱的好运,特别是经官方推荐的歌曲、各级获奖的歌曲,都盼望能唤起回声,取得共鸣,最后能广泛地流行起来。但往往事与愿违,只有极少数作品能在群众中唱起来,难怪会发出“歌多声少”的叹息。

“歌多声少”的反面是“歌少声多”。“文革”期间的歌坛就是这种情况。每年只有《战地新歌》上发布的100来首作品,由于挑选的余地很小,所以传唱率就高,而且那时大多数老作品被禁唱,为新作品的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好像“文革”中的歌曲质量较高,其实这是一个错觉,因为“歌少”,才使“声多”。

当代作品确实有“歌多”的数量。每年刊物上发表的、舞台上演唱的、屏幕上展示的、出版社发行的歌曲有数千上万首,作者盼望一鸣惊人,唱者期望一唱风靡。实践证明,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只有极个别的歌曲,因遇上“天时、地理、人和”的机遇才能流行,而大多作品只能是昙花一现的命运。所以,有些作曲家虽然一辈子在默默耕耘,最终还是难以交上传唱好运,这也成普遍现象。

每年流行的歌曲数量应是个出入不大的常数,曲不离口的热门歌曲大致只有十多首,其中的新作品只是寥寥无几,大多是“久经考验”的保留曲目。如果新作品一旦失宠,再想以后热唱,几乎不可能。所以,在推荐新作的同时,还需重视市场营销,如果作品卖不出去,传不出去,就会积压、就会滞销,最后石沉大海,死路一条。

在当代的新歌海洋中,只要是喜闻乐听的精品,还是有机会成功的。主要在于作品能否超越之前热唱的同类歌曲。如果新作难以超越《父亲》《母亲》的话,那么民族歌手只能演唱老歌,新作就成了“歌多”中的淘汰货;如果新作难以超越《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的话,那么美声歌手也只能演唱老歌。但是最近出现的《春天的芭蕾》《玛依拉变奏曲》,由于旋律优美,还有花腔空间,所以挤掉了老歌,成为新歌中的佼佼者。

流行歌曲领域更是群芳争艳的局面,各自拿出看家本领,盼望能占有一席之地,有的写神曲,有的上网络,有的出专辑,有的比实力,盼望作品上榜,然后广泛流行。由于大多数作品属于个人情感的发泄,基本都是名落孙山的命运,近来唯有《小苹果》火爆歌坛,因为歌曲旋律流畅上口,歌曲情绪热情奔放,还叠加街舞表演,所以受到了男女老少的追捧,成为进入“声少”行列中的原创作品。

当代创作的儿童歌曲基本是“歌多声少”背景下的“牺牲品”。虽然儿童歌曲写得很多,但是难以挤进校园。因为学校里必须演唱教材里的歌曲,新歌又不会及时编进教材,自然就失去了传唱机会。只有参加各级演唱比赛的歌手才有可能去演唱一些新歌,由于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选唱,所以,一首好歌还是难以大面积传唱开来。正是这种原因,所以改革开放后好像只流行了《歌声与微笑》《嘀哩,嘀哩》等几首新歌,其他少儿歌曲一概销声匿迹。

既然“歌多声少”的现象客观存在,就要认识到流行一首新歌并非易事,要靠创作者和演唱者去巧妙地把握机会,或在题材上去独辟蹊径,或在旋律上独领风骚,说不定因别出心裁而出奇制胜。只有在题材受欢迎的前提下,又在同类风格中有所创新,人们才会放弃旧作,演唱新作,成为“歌多声少”中的一分子。

选唱一首合适的歌曲,除了能抒发炽热的情感外,还需有利于表现歌者的演唱才华,所以需要选唱一些好听的、新鲜的,并且有点演唱难度的歌曲。如果新歌都是些似曾相识又平铺直叙的陈词滥调,那还不如选唱老歌保险一些。所以,新歌创作务必超越同类中的经典老歌,才有希望进入当今的传唱行列。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某些歌曲征集活动征集了二三年,为何至今还不见有一首代表性的“歌曲”能铺天盖地地流行起来,既说明了“歌多声少”的现象确实存在,同时也提醒大家,可以成为“声少”中的精品还未出现,应该继续去为之作出努力。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为“歌多声少”辩护,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抱怨。“期盼歌多声多”倒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伪命题。只因为“歌多声少”是规律,就要求我们在追求创作数量的同时,更要追求创作质量,才能使新作脱颖而出,成为“歌多声少”中的幸运儿。

(责任编辑 姜 楠)

猜你喜欢

行列歌坛老歌
用“行列排除法”解四宫数独(2)
用“行列排除法”解四宫数独(1)
超级快递员
一首老歌
我们为什么喜欢“老歌”
新时期歌曲创作漫话——歌坛“西北风”时期的歌曲创作(下)
宝刀未老
新时期歌曲创作漫话——歌坛“西北风”时期的歌曲创作(上)
怀念老歌
当代歌坛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