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守儒教授治疗萎缩性舌炎临床经验

2015-02-09孟红军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益气健太子参心脾

孟红军

(开封中医院 口腔科,河南 开封 475001)



王守儒教授治疗萎缩性舌炎临床经验

孟红军

(开封中医院 口腔科,河南 开封 475001)

萎缩性舌炎为口腔科常见病,西医诊断与治疗较为复杂,且治疗效果欠佳。中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疗效确切。王守儒教授认为该病病在心脾,病机为心脾两虚、气阴两伤、阴虚火旺;心脾两虚、气阴两伤为本,阴虚火旺为标;治疗萎缩性舌炎以益气健脾、养阴清热为法,自拟“舌炎方”治疗。王守儒教授治疗该病用药柔和、注重固护胃气,使用少量反佐药不使大队寒凉药伤胃,临床疗效显著,且易使患者较好地配合治疗。对王守儒教授治疗萎缩性舌炎的中医辨证思想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王守儒;萎缩性舌炎;治疗方法;用药特点

王守儒教授为全国第五批中医学术继承工作导师,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口腔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萎缩性舌炎又名光滑舌,是丝状乳头的慢性炎症。舌背光滑呈红色,丝状乳头萎缩,但菌状乳头显得突出、红肿、肥大。严重者、菌状乳头也萎缩,舌面不见舌苔。患者有烧灼样疼,舌背由于长期失去乳头,对外界刺激敏感,常因受到损伤而有小面积糜烂或溃疡面。西医认为该病多因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包括维生素B2缺乏症和烟酸缺乏症)、干燥综合征和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与糖尿病、三期梅毒、胃肠菌群失调、胃肠神经内分泌失调、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有关,同时还与肿瘤放疗、化疗毒副作用等有关。同时该病可能为某些口腔疾病的并发症,如正中菱形舌、地图舌、萎缩性扁平苔癣、早期梅毒性舌炎、红斑、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等发病过程中,也可出现舌乳头萎缩。治疗上首先排除舌部及口腔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如未能发现阳性体征应耐心解释,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必要时口服谷维素[1]。因此,该病的诊断与治疗较为复杂,且治疗效果欠佳。

1 中医辨证思想

王守儒教授根据《内经》中“心气通于舌”“心开窍于舌”“脾气通于口”“脾在窍于口”的理论辨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输布发生障碍,气血生化不足,舌失精血之濡养而舌光无苔或少苔,舌干缺津。舌体以肌肉为本,脾主肌肉,脾气虚弱、精血不生,舌肌失养则舌体萎缩瘦小。又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阴亏虚,虚火内生,上灼口舌;且病久耗气伤阴更甚,气阴不足,舌失濡养而致舌质红绛而干燥,甚者发生龟裂。

因此,王守儒认为该病病在心脾,病机为心脾两虚、气阴两伤、阴虚火旺;心脾两虚、气阴两伤为本,阴虚火旺为标。治疗上,王守儒导师强调“补气健脾,甘寒养阴、清心降火”,方用自拟“舌炎方”。基本药物组成为:太子参、焦白术、茯苓、当归、赤芍、丹皮、石斛、玉竹、黄精、淡竹叶、黄连、砂仁、鸡内金、焦三仙、甘草等。方中太子参补气健脾兼能养阴生津,且药性偏寒凉,属补气药中清补之品,补而不燥。焦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血为气之母,气虚日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止痛,三者配伍既有养血之功又有凉血活血之效,补中有活,补中有清。石斛、玉竹、黄精滋养胃阴,并能清热润燥。淡竹叶、黄连清降心火,心火降可使阴伤停,降心火实为保心阴。加少量砂仁使大量寒凉药物不至于伤胃,再以鸡内金、焦三仙开胃和中。补气健脾药与消食行气药同用,消补兼施,补而不滞。甘草有调和诸药的功能,又略有补性,益气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养阴清热之功,治疗萎缩性舌炎甚妙。

2 治疗方法

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如阴津亏虚明显、舌嫩少苔或无苔、脉细突出者可加南、北沙参、元参、生地、麦冬、天花粉加强养阴生津之功;口燥咽干者可加桔梗、知母、胖大海以清肺利咽;心火明显者重用黄连、淡竹叶,并加二花、炒栀子;气机不畅、脘腹胀满者可加陈皮、木香、川朴花;伴口苦症状者,可加柴胡、黄芩、胆草;体倦乏力明显者加炒山药、炒薏米以补气健脾。

王教授治疗该病用药特点明显,具体为:①用药柔和:该病病机为气阴两伤、阴虚火旺,故补气健脾采用具有清补作用的太子参,既能补气又能养阴,因其性略偏寒凉而有清虚火的作用,阴虚火旺不用平补之党参;补气健脾多用炒白术、炒山药、炒薏米,使补而不燥。②补中有活:补气药(如太子参、焦白术、茯苓)与滋阴药物(如石斛、玉竹、黄精),加入赤芍、丹皮理气活血之品使补而不滞。③反佐药物灵活运用:病机为心脾两虚、气阴两伤、阴虚火旺,用药多寒凉,为不使寒凉药物伤胃加入辛温之砂仁,以制约诸药寒凉之性。④始终固护胃气:胃气的盛衰在机体抵抗力及对食物、药物的吸收利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王教授在补气养阴药物中加入具有渐消缓散的鸡内金、焦三仙,既使补而不滞,又具健脾开胃、和中之功,同时用药特点亦为固护胃气,其思想贯穿该病治疗的始终。

3 病案举隅

3.1 病案一

王某,女,45岁,郑州火车站职工,主诉:舌光无苔伴刺痛、有裂纹,口苦2年余。现病史:2年前行胃切除术,术后逐渐出现口舌干燥,1年前又出现舌质干红,舌苔逐渐减少,出现裂纹;曾服西医药效果不佳,遂来就诊。现症为:舌面光滑无苔有刺痛感,裂纹,影响进食,并伴有大便稀溏,面色苍白,纳差食少,舌底络脉迂曲,唇色稍紫暗等;检查:舌质干红缺津,无舌苔,有裂纹,舌体弱小,脉沉细数无力;既往史:2年前行胃切除术。西医诊断:萎缩性舌炎;裂纹舌。中医辨证:镜面舌(心脾两虚、气阴两伤、阴虚火旺、兼有瘀血)。

中医治疗:益气养阴,清降虚火,佐以凉血活血。自拟舌炎方:太子参30g、焦白术10g、茯苓15g、薏苡仁30g、山药20g、木香6g、玉竹10g、石斛12g、黄精12g、当归15g、赤芍10 g、丹皮10g、淡竹叶10g、黄连10g、胆草6g、鸡内金10g、焦三仙各10g、甘草6g,7剂为1个疗程,每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服上方后症状大减,开始有微薄舌苔、舌红口干微轻;效不更方,上方继服6个疗程(每疗程为7天)。三诊:6个疗程服药后,患者口苦、大便稀溏等症状消失,口干舌痛症状明显减轻,舌体中后部出现薄白苔;上方继服2个疗程。四诊:用药2个疗程,舌苔完全长出;中药停服。

按:该患者因胃切除手术则不能腐熟水谷,摄纳不足则气虚,气为血帅,气虚则化生不足致阴血不足,虚火内生,虚火循经上灼口舌而致口干灼痛;病久气阴耗伤,不能上承濡养舌体,舌失于濡养而发生龟裂。虚火煎熬阴血,久之则出现瘀像,心火携胆火上逆而致口苦。该病病机为心脾两虚、气阴两伤、阴虚火旺、兼有瘀血。方中太子参、焦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石斛、玉竹、黄精清热滋阴养胃;当归、赤芍、丹皮养血凉血、活血祛瘀;淡竹叶、黄连清心火,又可使舌痛缓解。胆草清泄肝火以治口苦;鸡内金、焦三仙和胃消导帮助消化吸收。甘草调和诸药,也可益气健脾。全方既益气健脾、养阴清热又活血止疼,切中病机,因此疗效显著。

3.2 病案二

崔某,女,29岁,文员,主诉:舌面无苔疼痛、口干、牙龈经常出血1年余。现病史:患者近1年舌面无苔,食刺激食物时疼痛明显增加,口干疼,牙龈晨起出少量鲜血;在当地诊所治疗,效果不佳(具体用药不详);平素口干,近来明显加重。检查见:口腔黏膜稍红,牙龈红肿,口内津液较少,舌面光滑无苔,舌尖红;近来睡眠差,便干,口渴,饮水较多;纳差,体卷乏力;脉沉细数。既往史:有慢性胃炎病史;辅助检查:Hp阳性;西医诊断:镜面舌。中医辨证:镜面舌(气阴两伤兼血热)。

中医治疗: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凉血,方用参苓白术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基本方组成为:太子参30g、炒白术10g、茯苓20g、当归15g、赤芍10g、丹皮10g、焦栀子10g、石斛12g、玉竹10g、焦三仙各10g、生首乌12g、熟地12g、小蓟30g、黄芪30g、麦冬10g、黄芩12g、甘草6g,水煎服,7剂为1个疗程。西医治疗:红霉素肠溶胶囊0.25mg×20粒×2盒,Sig:2粒,tid·po;奥硝唑片0.25mg×20片×2盒,Sig:2粒,bid·po;复合维生素B片,100片,Sig:2片,tid·po;西帕依固龈液100mL×1瓶,Sig:5mL,含漱,每日4次。

初诊:服上方后牙龈出血减少,舌痛症状明显减轻,在吃辛辣食物时舌部有轻微疼痛,口干情况基本如前。查见:舌部有少量舌苔生长,牙龈色稍红较前明显减轻。服上方后胃部不适,纳呆。故上述方药去黄芩、红霉素以减轻胃部不适感,口干加黄精10g、玄参12g、生地15g以加强益气健脾养阴之效。西药除红霉素外余药继服,以巩固疗效。上方7剂继服。二诊:服上方后症状明显减轻,舌尖粉红。舌苔生长较多,仍口干。牙龈已无出血,故上述方药去小蓟后继服。西药去红霉素、奥硝唑,西帕依固龈液每日3次含漱。上方10剂继服。三诊:服上方后口干明显减轻,舌苔基本正常,服药期间全身无明显不适。纳可,体倦基本消失。效不更方,14剂继服。如服上方后症状消失,可不必服药。

按:该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Hp阳性,则摄纳不足致气虚,故平素体倦。气虚不能生津致阴液亏虚,阴虚生内热则出现口腔黏膜红,牙龈红肿,虚火灼津,津液不能上乘则口内津液较少,口渴,饮水较多。该病病机为气阴两伤兼有血热,故以太子参、炒白术、茯苓、黄芪健脾益气,石斛、玉竹、麦冬养阴生津,生首乌、熟地、当归、赤芍、丹皮养血凉血祛瘀,焦栀子、黄芪清热解毒,小蓟凉血止血。全方益气养阴,清热凉血,切中病机,疗效显著。

[1] 张举之.舌疾病[M]//韩桃娟.口腔内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93-394.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10-17

孟红军(1974—),男,河南省开封中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

R276.8

A

1673-2197(2015)04-0073-02

10.11954/ytctyy.201504034

猜你喜欢

益气健太子参心脾
闽产太子参主产区连续式清洗机的设计及应用效果
太子参品种栽培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太子参愈伤组织与植株再生培养基和外植体的筛选
益气健脾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的系统评价*
过桃花村
益气健脾法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①
益气健脾补血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柘荣县太子参品牌营销策略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