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表法辨治慢性荨麻疹临床经验

2015-02-09陆博文高尚璞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病源荨麻疹皮肤

陆博文,楼 映,高尚璞

(1.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 外科,上海 200000;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皮肤科,上海 200000)



解表法辨治慢性荨麻疹临床经验

陆博文1,楼 映1,高尚璞2

(1.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 外科,上海 200000;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皮肤科,上海 200000)

结合三则验案说明广义解表法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作用。广义解表法秉承了历代先哲辨治瘾疹的大法,在实际运用中拓宽了解表法的运用范围,在实际临床中验之有效。

慢性荨麻疹;解表法; 辨治; 临床医案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状时隐时现为主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肤有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发无定处,忽起忽退,瘙痒不堪,消退后不留痕迹,可伴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尤以中青年多见。急性者易于治愈,慢性者难以根治[1]。此病属中医“瘾疹”范畴。

1 述古

《千金方衍义·瘾疹第五》:“《素问》云:风邪克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之则为痒也。所以有风疹瘙痒,皆由于此[2]。” 《千金方衍义·瘾疹第五·治瘙痒皮中风虚方·衍义》:“瘙痒总由风行皮中所致[3]。” 《诸病源候论·风骚瘾疹生疮候》:“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寒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搔之则成疮[4]。” 《诸病源候论·风骚身体瘾疹候》:“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5]。”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6]。” 《证治准绳· 疡医证治准绳· 瘾疹》:“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痱,即瘾疹属也。人气、君相二火郁发而变着,故二火郁发出血气之表与外邪所郁无异[7]。” 《儒门事亲》:“疥廯痤痱,宜解表,汗以泻之,毒以熏之,皆轻剂也[8]。”

2 病案举隅

案1:王某,男,37岁,初诊日期:2014年3月7日,周五。患者5个月前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全身红疹满布,成点状、片状不等,经过长短不等时间会自行消退,后又起,辗转反复,并伴有发热,体温38℃左右,头痛,略恶寒,骨节疼痛,患者至华山医院诊治,经诊断为荨麻疹,予口服抗过敏药物、中成药、退热药物等治疗,经治疗后体温转平,然皮肤瘙痒、时起红疹等症状未有好转,经治疗三月余,病情仍反复发作,不能痊愈。故经人介绍来笔者门诊诊治。患者来诊时,自觉全身瘙痒不适,仍然每日起疹,疹色略红,起没不定。时流清涕,略有咳嗽,且自三月前已有此症,服咳嗽药不能止,唯不剧烈,然每日必要作咳,略痰,色黄白不定,不粘,时有头晕,患者诉三个月来,略觉环境稍冷,便觉微恶寒,经常喷嚏,大便日一行,成型,不粘,寐可,纳可,无夜尿,口和,精神可,不乏,面色可,舌淡红,苔薄滑,脉浮取细略弦,中取缓略弦。此证初起为风寒袭表,未经表散,邪气内伏,风性游走,故时有轻重,治仍当从表,立法疏风散寒、宣肺降气化痰,微宣郁热,予三拗汤加减,方:炙麻黄12g,杏仁12g,紫苏叶15g,防风12g,荆芥9,半夏12g,白前12g,连翘12g,薄荷3g后下,生甘草3g,鲜生姜12g自备切薄片×6剂,日服二剂二煎,每一剂一煎,煮30min左右,共300mL,分温二服,每服150mL左右,每日3~4服。共3天剂量,并嘱服药后,邪气外散时可能出现发热,此为伏邪外透之佳兆,勿理,其热一般半日自退,病乃有望愈之机。3日后复诊,症情大减,患者诉当日门诊回家后,煎第1剂药,上午服药后,午时果然热起,38℃左右,仅2h后复测体温,体温已平矣。目前恶寒、咳嗽等外证悉除。瘙痒大减,疹已基本不出,复与疏风凉营平剂善后,1周后电话随访,以痊愈矣。

案2:张某,女,65岁,退休,初诊日期:2013年10月11日,周五。患者患慢性荨麻疹8个多月,每日散在起疹,成小片,色淡红,消退时间较慢,瘙痒时间较长,初起在西医院诊治,经治疗后疗效不明显,又至某中医院请某老中医诊治,口服汤药半年余,症状有所减轻,但不能完全治愈,偶尔停服中药,病情便出现反复,瘙痒红疹会加剧。故患者经人介绍来笔者门诊诊治,来诊时患者仍每日瘙痒起疹,平素自觉乏力、足软,按双下肢胫前有轻微凹陷水肿,自觉口中黏腻,时口苦,口微渴,不欲饮,夜间口渴,晨起觉口干,晨起手胀、麻木感,觉咽中痰滞,纳一般,寐尚可,大便日一行,成形,较软,黏腻,有时冲马桶时粪便会碎,夜尿二行,每次夜尿量适中,色略黄浊。舌色偏暗黄混浊,苔薄滑腻,齿痕明显。脉浮软。患者乃表里湿郁,略有化热,翻阅患者之前诊治方药,未从此处下手,故仍当开宣气机,畅通表里为治,不用宣化,气机不灵,藿香正气散、香薷饮等方化裁。方:藿香15g后下为佳,香薷6g,薄荷3g后下,白茯苓30g,滑石12g,泽泻18g,厚朴12g,陈皮9g,半夏12g,黄芩9g,泽兰15g×14剂,日服二剂二煎,每一剂一煎,煮30min左右,注意后下药物,取芳香之气,勿过煎,共300mL,分温二服,每服150mL左右,每日3~4服。共7天量。复诊时诉未再发疹瘙痒,已愈,嘱令清淡饮食。患者体质较差,转予调理他疾。

案3:包某,女,55岁,初诊日期:2014年4月11日,周五。患者患荨麻疹4月余,已至数家三甲医院诊治,症状得不到明显控制,故来我院门诊寻中医一试。患者来诊时,仍然每日起遍身红疹,极度瘙痒,偶尔至整夜失眠。口苦较甚,眼干,眼涩,口不干,时有潮热,略有汗,手心热,心烦,纳可,夜尿二行,大便日一行,质软,黏腻。以往冬日不畏寒,肢温,夏日畏热,晨起咽中痰滞感,舌略红,苔薄黄腻,脉浮弦滑。此肝经湿热证,伴皮肤表现,在表者当撤表,在里者当清泻,故法取龙胆泻肝汤兼需清解宣表。方:龙胆草15g,黄连15g,黄芩15g,车前子15g,泽泻15g,滑石15g,生山栀12g,连翘15g,金银花15g,薄荷3g后下,蝉蜕6g×7剂,日服一剂二煎,煮30min左右,共300mL,分温二服,每服150mL左右,每日二服。共7天量。复诊后症情略减,瘙痒较前减轻,大便成形,反不黏腻,与黄连、黄芩、连翘加量续服,三诊,诸证大退,仅偶尔瘙痒,继续前方加减治疗,经四诊28剂而痊愈。

3 临床体悟

荨麻疹急性者易治,不治而愈者亦多有之。慢性者极为难治,经治迁延年久,临床亦不少见,虽为轻浅之症,施治殊难。凡八纲中表里辨证,脏为在里,腑为在表,筋脉肉骨皮又为脏腑之表,而皮肤毛窍又为表中之表。故凡论治,第一:重足太阳膀胱在表之气化,卫外而为固,是第一紧要处,不犯表气,不病皮肤;第二:重手太阴肺之八万四千毛窍,腠理之宣布失机。要之,六气外证,以皮毛腠理最先应之,当以解之薰之外散之法,为思虑重点。唯辨证需求活法,伤寒温病经方时方,七表三里,三表七里,兼滞兼痰等,须权巧方便,不能以方待病、以法待病,医道上者以无法为法,随机立法而不逾矩,以是为法,庶几近之。无法之先亦有侧重点在,笔者以为当将表证二字在心中时时提起,多作思维。如案1,是寒证失表,病虽经月,表证仍在,仍当表之;第二证,是湿气表里兼证,若但解里湿,不流转表气,必不得如是速效。

凡荨麻疹,若辨证主体并不在表,亦当略带表分之药,如本文引先贤方家记述,皆重于表,此证审证求因,初起多由表而来,故凡愈疾,仍当由表而出,来路便是归路,失此则辗转沟壑,歧路多矣。如笔者介绍案3中,肝火旺盛之证,亦带表药,表里分消。正仿叶桂分消走泄之意。

荨麻疹临床发病率不低,凡中医门诊多有此证,风热,气分里热,营热,伤风,伤寒,寒湿,湿热,痰湿,并有兼夹,或再加体质偏盛,诸多种种。或为主,或为辅,大凡看法,必要照顾表分。

4 说明

本文所议论之表法,指的是广义的治表之法,凡发汗、轻宣、疏透、缓汗、解肌、展气等皆是,乃广义六气之表法,非狭义所指的辛温解表法。

[1] 马绍尧. 现代中医皮肤性病学[M].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149.

[2] 张璐. 千金方衍义[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482.

[3] 张璐. 千金方衍义[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483.

[4] 巢元方. 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 诸病源候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242.

[5] 巢元方. 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 诸病源候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242.

[6] 吴谦.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59.

[7] 王肯堂. 证治准绳· 疡医证治准绳[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06.

[8] 张子和. 儒门事亲[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09-20

陆博文(1984-),男,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外科临床。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15)04-0071-02

10.11954/ytctyy.201504033

猜你喜欢

病源荨麻疹皮肤
第二层皮肤
皮肤“出油”或许就能减肥
高频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世界政治乱象的美国“病源”(纵横)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
《诸病源候论》不孕症相关病因病机浅析
通过数学建模形成生命素质“众涵数”确立“数学遗传学”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