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面孔识别研究的新进展*

2015-02-07尹月阳杨亚平

应用心理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面孔脑区测验

尹月阳 张 林 李 玥 杨亚平

(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宁波 315211)

自我面孔识别研究的新进展*

尹月阳 张 林**李 玥 杨亚平

(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宁波 315211)

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觉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自我觉知不是一个静态现象,而是一个动态的累积过程。相比于识别他人面孔,自我面孔识别有三个主要特征:自我面孔的优势加工、正性自我偏见和文化差异。同时,自我面孔识别的注意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警觉和注意脱离困难。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区偏侧性主要表现为左手效应,相关脑区主要包括梭状回、楔前叶区和前额皮层等。未来的研究应结合自我相关信息,从更大范围考察各脑区的协同合作过程。

自我面孔识别 自我觉知 认知特点 注意机制

自我作为人格的核心成分,多年来备受关注。自我面孔识别,是个体对自我面孔的知觉,是自我觉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近四十年来,对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经历了对现象描述到本质探讨的过程。研究初期,该领域主要探讨自我识别的种系差异、自我觉知的形成与发展。自我面孔的研究起源于Gallup的猩猩标记测验。Gallup(1998)认为镜像自我的识别代表个体对自我的觉知,任务的完成可以作为自我概念、内省能力的标志。随后,研究者将标记测验用在幼儿身上,并发展了延长标记测验,发现2岁左右的儿童已可以完成标记测验(Amsterdam,1972),但延迟标记测验只有到4岁左右才能完成(Povinelli,1996)。Rochat(2003)提出,自我觉知不是一个静态的现象,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包括外显和内隐阶段。进入本世纪初,研究者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人类识别自我面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发现了自我面孔识别优势加工、正性自我偏见和文化差异效应等现象。自我面孔的注意特点既包括注意警觉也包括注意脱离困难;电生理的研究也发现,自我面孔能够诱发重复抑制效应以及更大的N170成分,说明自我面孔能够快速地吸引注意力。同时,研究者还发现,成熟、衰老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可影响对自我面孔的识别能力。近期以来,研究者主要关注脑区定位及其相互之间协同合作,并构建了自我面孔识别的整体模型,主要从脑区的偏侧性和脑区的分布两个方向探讨自我觉知系统的神经基础。自我面孔识别作为自我觉知的过程,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研究范式、认知特点、注意机制和脑机制,本文从这五个方面梳理总结了自我面孔识别研究的发展过程、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1 自我面孔识别能力的发展

Amsterdam(1972)首次在幼儿中使用标记测验,结果发现65%美国儿童在20~24个月时能识别出镜像自我,但对自我的识别不仅发生在当下,还发生在对自己过去的图片和影像的识别。Povinelli等人(1996)创造了一种新的范式——延迟标记测验。实验中让幼儿看三分钟的录像,录像中幼儿的额头被贴标签,而只有四岁左右的儿童在看到自己额头上有标签时,会将标签拿掉。这似乎说明,自我觉知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而镜像自我识别仅是开始。

Rochat(2003)认为,个体在儿童早期就形成了完整的自我觉知系统,包括区分、探索、认同、恒定性和自我意识五个水平。其中,区分是指儿童能够察觉镜像自我的独特性,以及与实体自我的一致性;探索是指儿童能够通过模仿系统地探索镜像自我与实体自我的联系;认同是指儿童能够意识到镜子中的图像是自己,处于此阶段的儿童可以顺利完成标记测验;恒定性是指儿童不仅能识别镜像自我,还能识别先前照片和录像中的自己,这种识别具有跨时间跨地点的稳定性,处于此阶段的儿童可以顺利完成延迟标记测验;自我意识是指个体通过自我知觉和他人评价逐渐形成对自我更深入的认知。前两个水平是内隐自我觉知,后三个水平是外显自我觉知。Rochat认为自我觉知的发展像洋葱一样,是不断累积的结果。Legrain等人(2011)对Rochat提出的三个外显自我觉知进行了考察,研究中使用了三个不同的自我识别任务(标记测验、图像自我面孔识别任务、戴面具的自我识别任务),与三个不同的外显自我觉知水平相对应,结果发现三个任务的成绩逐渐递减,符合Rochat的发展顺序。但是,他们获得的结果仍可能受到任务难度的影响。与此不同,Villarejo(2011)的研究显示,镜像自我误认(Mirrored-self misidentification)的患者(右半球和双侧额叶受损)可以识别照片中的自己,这与Rochat提出的发展顺序不相符合,可能是每个任务需要的脑区不同导致的。

未来的研究应该探索多维感觉刺激对幼儿自我面孔识别的影响。自我觉知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依赖于个体对镜像自我的区别与探索,还依赖于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对多维感觉刺激的认知。例如,自我特有的跨通道启动效应(Platek et al.,2004)说明对自我的觉知需要多种感觉刺激。再者,de Veer等人(2003)进行纵向研究,发现16~23岁的大猩猩(成年后期)在标记测验上的成绩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同时,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研究也发现了镜像自我误认现象,说明年龄因素和大脑机能衰退可能是影响自我面孔识别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的大脑机能开始衰退,其自我觉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将有待进一步考察。

2 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范式

自我面孔识别是个体通过区分自我和他人来识别自我面孔的过程。自我面孔识别的经典范式是视觉搜索范式,实验材料包括自我面孔、熟悉人面孔和陌生人面孔,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在六张面孔中搜索目标面孔,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Tong & Nakayama,1999)。随着研究的深入,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范式逐渐丰富。根据实验材料,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范式分为两类:第一类实验材料是自己和他人的原始面孔;第二类实验材料则是将自我面孔与他人面孔按不同的比例合成的新的面孔,要求被试判断哪张是自己的面孔。根据实验任务,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范式又分为外显识别任务与内隐识别任务:外显识别任务要求被试对面孔的身份进行识别,判断哪张面孔是自我面孔,或者对熟悉度进行判断;内隐识别任务要求被试对面孔的朝向进行判断。近年来,研究者将自我面孔识别范式与注意范式相结合,如注意瞬脱范式、点探测范式和视觉搜索范式等,来研究自我面孔的注意特点。

自我面孔作为一种特殊的实验材料,对自我面孔的研究通常涉及熟悉性的问题。由于熟悉性往往与自我的作用交织在一起影响实验结果,因而在实验研究中通常将其作为控制变量。例如,在自我面孔识别范式中,通常呈现熟悉面孔(名人、朋友、亲人等),或通过练习和学习再认等方式增加陌生面孔的熟悉度(Tong & Nakayama,1999),或通过合成面孔和面孔倒置操纵熟悉度,以此控制熟悉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近年来,自我面孔识别范式在应用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者将自我面孔识别能力作为个体自我觉知的预测指标,研究特殊人群的自我觉知能力。大量研究发现,躁狂发作患者、抑郁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自闭症患者等特殊人群的自我觉知能力被削弱了。在镜像测验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修正扭曲的自我图片,但可以调整扭曲的物体图片,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是缺乏镜像理解能力,而是缺乏自我信息的加工能力。近期的研究者使用自我面孔识别范式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消失了,表现为识别自我面孔的速度与识别名人面孔的速度没有显著差异,这也说明患者自我觉知能力被削弱了(Heinisch et al.,2013)。Laroi等人发展了自我面孔识别问卷(self-face recognition questionnaire,SFRQ)来考察精神分裂症与自我面孔识别障碍之间的关系,发现认知紊乱与SFRQ存在显著相关(Laroi,D’Argembeau,Bredart,& van der Linden,2007)。与之相似,躁狂发作患者和抑郁症患者识别自我面孔的速度显著慢于正常人。对自闭症患者,研究者结合镜像测验和眼动测验探索了自闭症儿童自我面孔识别能力,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能够完成镜像测验,但3岁以后其自我面孔识别能力发展迟缓,同时对自我和陌生面孔表现出目光回避的现象。

3 自我面孔识别的加工特点

自我面孔的识别对个体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识别他人面孔,对自我面孔的识别存在自我面孔加工优势、正性自我偏见和文化差异等效应。

3.1 自我面孔的优势加工

自我面孔优势加工包括速度优势(识别快于他人面孔)和信号放大作用(启动效应)。国内外研究者不仅从生理指标(如fMRI显示的重复抑制效应、ERP成分增强)进行验证,还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解释,以探究其内在机制。

Tong(1999)发现,人们搜索自我面孔的速度显著快于搜索他人面孔的速度。Tanaka(2006)使用Joe/no Joe任务发现,自我面孔不需要重复即可在颞下回出现N250。Pannese和Hirsch(2010,2011)使用阈下启动范式,要求被试对自我面孔和他人面孔进行性别判断,发现在性别一致的阈下启动(17ms)条件下,能加速对自我面孔的识别,但对他人面孔的识别没有影响。研究者使用fMRI也发现,对一致条件下的阈下启动刺激,在双侧额顶区出现重复抑制效应,说明自我面孔使邻近相关信息获得了更高水平的加工,具有放大信号的作用。国外研究者认为,自我面孔的优势加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我面孔作为凸显的刺激更能吸引注意力;二是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参照效应的一部分,更多地采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与之相同,国内研究者也认为自我面孔的优势加工来源于参照标准的不同。例如,王凌云等人(2011)提出自我面孔的优势加工是由于个体采用自我参照的结果,如果使用他人参照,这种优势效应就会消失。除此之外,Ma和Han(2010)从自我概念的角度提出了内隐积极联想理论(implicit positive association,IPA),认为对自我面孔的识别能激发自我概念的积极属性,因而反应更快。有研究者使用社会威胁和自我概念威胁范式进行验证,发现被试在经历自我概念威胁后,自我面孔的优势效应消失(Ma & Han,2009;关丽丽,等,2012)。

综上,国内外的理论有相似之处,也有所不同。相同之处在于都强调自我参照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国外研究更加关注自我面孔的优先加工,而国内研究者更加关注自我积极属性的激活。国外的研究者发现自我面孔相比他人面孔能更快地被识别与注意,但研究者却发现,自我面孔识别与他人面孔识别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早期成分,而是在220~700ms的额中央区出现了更大的正波。后一实验更支持IPA理论,这也与自我参照刺激特异地激活前额皮层和扣带皮层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至于自我面孔是否能被优先加工,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据,如可以使用ERP测量早期成分的差异。至于内隐积极联想理论,其实验证据多来自自我概念威胁和社会威胁的研究,研究中多采用内隐识别任务(要求被试对面孔的朝向进行判断),而缺乏对外显任务的测量(要求被试识别面孔身份)。对于参考框架理论,主要认为他人参照需要从自我参照向他人参照转化,这一过程会消耗注意资源,但这种解释也没有直接证据支持。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直接的实验证据,并找到相应生理指标的证据。

3.2 自我面孔的正性偏见

自我面孔的正性偏见是指个体在识别自我面孔时,倾向于将正性信息而非客观信息与自我相联系的现象。自我面孔正性偏见的早期研究来源于自我增强现象。自我增强是指维持或提升个体自我价值感的动机。以往研究中发现很多自我增强现象。例如,研究者发现,人们非常乐意接受关于自己谄媚的信息,而对于威胁性信息的评估则比较刻薄,甚至贬损。正性自我偏见是自我增强现象在自我面孔识别中的表现。Epley和Whitchurch(2008)以及Verosky和Todorov(2010)分别使用吸引力和信任作为自变量,发现人们更倾向于将正性面孔(更具吸引力和更信任的面孔)判断为自己的面孔。对正性自我偏见的解释有两种观点:一是从进化角度,认为自我面孔具有重要社会信息和生物属性,对个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个体倾向于建立积极自我形象;另一种则从自我服务偏向角度,认为个体对自我形象有积极期望(认知的角度),或者人们具有提高自尊的动机(动机的角度),因而在匹配自我形象时,通常高于客观形象。

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自我参照范式和启动范式发现,个体在加工自我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自我积极偏向。然而,以往研究主要使用词语判断和学习再认的方式,自我信息的加工处于后期语义加工阶段。与之不同,自我面孔识别是个体对自我面孔的知觉,自我面孔的正性偏见体现了在知觉领域个体对自我信息的积极偏向。同时,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服务偏好与自尊成正相关,那么未来可以考察知觉领域的正性自我偏见与自尊的关系,同时可以探讨不同期望水平对正性自我偏见的影响。对于特殊人群(如残疾人),由于其存在负面自我图式,他们的正性自我偏见特点如何仍然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3.3 自我面孔的文化差异

自我面孔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方个体由于自我构念不同,其自我面孔的优势加工及神经反应存在显著差异。现有研究主要从长期文化经验和短期文化启动两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者通过对比东西方个体对自我面孔朝向的反应,发现西方个体的优势效应比东方被试更显著。文化经验还能影响个体的神经反应,相对于识别熟悉面孔,西方个体识别自我面孔诱发的N2波的幅度更大,而东方个体与之相反(Sui,Liu,& Han,2009)。这符合西方独立型自我和东方互依型自我的文化观。同时,研究者发现,短期文化启动范式也可以暂时性地改变文化神经特异性。Sui和Han(2007)使用自我构念启动程序,要求被试寻找独立型(“我”)或互依型(“我们”)人称代词,结果发现启动独立型自我构念时被试表现出自我面孔的加工优势,而启动互依型自我构念时则表现出对熟悉面孔的加工优势。此外,在独立型自我启动之后,被试对自我面孔的识别会激活右侧额叶的中部和下部,而启动互依型自我构念之后,额叶的活动明显下降。Ng(2010)对具有双重文化背景的被试使用自我构念启动程序,发现在东方文化启动后,对自我和亲人面孔的神经反应没有显著差异,而启动西方文化后,对自我面孔的反应发生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文化神经特异性可以被短期文化启动改变。

东西方个体的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西方文化强调自我认同产生“独立型自我”,而强调社会联结的东方文化则产生“互依型自我”。与之一致,研究者采用自我参照范式,发现东方个体母亲参照与自我参照的记忆成绩无显著差异,而西方个体的自我参照加工显著好于母亲参照加工。其中,自我参照加工代表心智领域中的自我信息加工,而自我面孔识别代表了知觉领域中的自我信息加工。总之,自我面孔识别受到文化经验的动态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对长期文化经验和短期启动之间的神经关系进行探索,这将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个体自我构念的构成及形成原因。

4 自我面孔加工的注意机制

自我面孔作为凸显的刺激可以迅速地吸引注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赞同。Brédart等人指出,自我面孔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吸引注意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面孔是视觉经验中最凸显的刺激;二是因为个体存在自我参照效应。同时,自我面孔作为分心物时,会自动地吸引被试的注意,从而干扰对当前任务的完成。

早期的争论在于自我面孔的注意特点是注意警觉还是注意脱离困难,以往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无法分离这两种成分。刘明慧等人(2012)利用Posner的空间线索范式,发现当自我面孔与目标刺激方位一致时能产生更大的提示效应,即出现注意警觉,而当自我面孔作为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呈现在目标出现位置的对侧视野时,自我面孔和熟悉面孔同样吸引目标位置的空间注意。说明被试对面孔都存在注意脱离困难,两者没有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面孔效应太大而掩盖了自我效应。

近期,研究者主要探讨了自我面孔对注意进行调控的神经基础。Pannese和Hirsch(2011)使用fMRI考察在阈下启动条件下自我面孔对注意调节的神经基础,发现在性别一致条件下双侧额顶区出现了重复抑制效应,说明自我面孔自动吸引注意力。耿海燕等人(2012)用ERP技术对自我面孔不同觉知水平(阈上启动、阈下启动)的神经基础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阈下启动条件下,自我面孔相对名人面孔,VPP激活降低,而在阈上启动条件下,自我面孔相对于名人面孔,早成分N170的波幅增大,并在晚成分(300~580ms)产生了更大的正波,两种条件下的神经活动都说明自我面孔更利于吸引注意力。

以往研究证实了自我面孔的注意加工特点,既包括注意警觉也包括脱离困难,同时也从生理指标验证了其对注意力的吸引。但是,现有研究有两点不足:首先,对自我面孔存在注意固着现象的脑机制的研究甚少;其次,以往主要研究后注意系统的过程,而很少研究前注意系统。Posner和Petersen提出,在期望与动机的调节支配下,前注意系统可调节后注意反应系统,影响着空间注意力的分配。在ERP的早成分中,MMN(mis-match negativity)反映了脑对信息的自动化加工,因此,MMN可以作为对自我面孔前注意系统验证的指标。

5 自我面孔识别的脑机制

自我面孔识别作为自我觉知的一种基本成分,研究者试图通过自我面孔识别探讨自我觉知的神经基础。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脑区偏侧性和脑区分布。研究者主要采取自我面孔识别范式和morph合成面孔范式进行探讨。

脑区偏侧性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左手效应。相对于他人面孔,人们倾向于对自我面孔反应更快,但是这种速度优势仅发生在被试使用左手的情况下,暗示右半球是自我面孔的主导脑区(Platek,Thomson,& Gallup,2004,Ma & Han,2010)。研究者使用自我面孔识别范式发现,在刺激呈现后500~800ms,自我面孔加工在额区尤其是右额区诱发更强的ERP活动。Tegenthoff等人(2010)使用面孔与名字的匹配实验,发现右侧颞顶区的联结处对于区分他人和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并指出额区参与自我评价。同时,脑区偏侧性在合成面孔范式下也被发现,Keenan等人将Morph合成面孔呈现给麻醉期的被试,发现麻醉左脑时,所有被试都认定是自己的面孔,而麻醉右脑时,4/5被试认为是梦露的面孔。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区特异性的进一步证据来自镜像自我误认,Breen等人发现,大脑右半球大面积损伤的患者经常会出现不能识别镜像自我的现象,这进一步说明大脑右半球是自我面孔识别的主导区域。

虽然研究者从多方面证明脑右半球是自我面孔的主导脑区,但是也存在一些相反的研究结论。首先,有研究表明,虽然个体的右侧前额皮层损伤会使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受到影响,但个体并未失去自我面孔识别的能力(Keenan et al.,2000)。其次,有研究发现,相比熟悉面孔识别,自我面孔识别不仅会激活右半球脑区,也会激活左半球的脑区;Platek等人(2006)发现,相比于熟悉面孔识别,自我面孔识别会激活右侧额上回、右侧顶下叶、双侧中部额叶以及左侧前部颞中回;Sugiura等人(2005)也发现,相对于识别熟悉面孔和名人面孔,自我面孔识别激活左侧梭状回、右侧额叶脑盖和右侧枕颞顶联合区。产生上述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不同;第二,自我面孔识别通常伴有熟悉性和情感因素的干扰,而研究表明面孔熟悉程度会影响右侧前额皮层的激活(Haxby et al.,1996),面孔的亲密度和情绪状态也会影响个体自我信息的加工(Aron & Fraley,1999),因此熟悉性和情感因素可能与自我的作用交织在一起影响了实验结果,导致结果的不一致。现在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大脑的左右半球对自我面孔的识别都非常重要,它们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

研究者对自我面孔神经基础的研究,经历了从脑区定位到建立整体模型的过程。近年来,研究者发现自我面孔识别主要涉及前额叶、脑岛、扣带回、颞叶和顶叶等脑区(关丽丽等,2011)。由于实验任务和实验材料不同,对于自我面孔识别的精细定位并没有统一的结论。Platek(2008)等人考虑到自我面孔加工在解剖和功能上的皮层与皮层的连续性,提出了整合性的认知加工模型,把自我面孔的识别分为三个阶段:低水平的感觉加工阶段,主要涉及梭状回;自我信息的加工阶段,通过区分自我与他人,过滤掉与自我无关的信息,并处理心理自我的信息,主要涉及楔前叶区;高水平的皮层结构处理自我参照的信息,如记忆、情绪和评价等,主要涉及前额皮层。与此一致,Lucina(2011)等人提出,各个脑区对自我面孔识别的加工起着共同作用,对神经机制的研究应结合各脑区的活动特点建立整体模型。Keyes(2010)等人利用ERP技术的时间灵敏性,考察自我面孔识别的时间进程,发现相对于他人面孔,自我面孔在额中区和较后部位引起的N170和VPP的振幅更大,而在250ms引发的N2/P2的振幅更小,说明自我面孔识别具有特异性。

研究者把大量的工作用于脑区定位,而很少关注皮层之间以及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的联系。例如,研究者发现割裂脑病人仍能进行自我面孔识别,但让被试主观想象自己的身体时,却会激活前后部的胼胝体。未来的研究可直接对胼胝体损伤的患者进行探讨。同时,因为以往研究发现,自我身体信息与自我面孔识别在脑区分布上有很多共性,所以未来的研究可结合自我相关信息进行考察,从更大的范围建立各脑区协同合作过程。

6 问题与展望

自我面孔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和研究趋向上都日益全面且深入。但由于自我面孔识别研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研究的时间比较短,在以下四个方面还有待更深入的探讨。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自我面孔识别研究的方法还很有限。大部分研究采用标记测验、自我面孔识别范式和Morph合成面孔范式,所得结果有限且方法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Heyes认为标记测验仅能够考察个体区分不同感觉输入信息的能力,而不能代表自我觉知的能力。近年来,对脑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fMRI的脑区定位和ERP精细的时间分辨率使得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行为实验的缺乏限制了生理指标的深入。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拓宽自我面孔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第二,在研究问题上,由于自我面孔研究的时间较短,与相关研究的结合较少,因此研究范围较小。例如,幼儿在2岁左右才能完成标记测验,而新生儿即表现出对面孔的偏好,同时有研究发现儿童镜像自我出现的早晚与成熟有关,与之相似,面孔识别能力的研究也发现,认知能力的发展对面孔识别能力有影响。那么,自我面孔识别与面孔识别的发展机制是否同步,在未来研究中可进一步探讨。

第三,在研究趋向上,近年来研究者将目光转向自我面孔生理机制的探讨,其结果从生理水平验证了行为实验的结果。但是,目前的研究缺乏对理论的深入讨论。例如,对于正性自我偏见的研究,仅从行为和生理指标对现象进行描述和验证,而很少探究其内在机制。此外,对自我面孔的研究较为分散,各领域间的联系不紧密,不利于构建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

第四,自我面孔识别的应用性研究相对缺乏,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特殊人群的自我面孔识别障碍,把自我面孔识别能力作为自我觉知的指标,探索自我面孔识别障碍与病症之间的相关性。然而,自我面孔识别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与自我密切相关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面孔识别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都是未来研究可以侧重的方向,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可为这些问题的探讨提供一个新的“窗口”。

因此,未来应该注重对自我面孔加工理论基础的研究,并结合相关领域和现有理论的应用,建立个体自我面孔识别的整体性理论框架。

关丽丽,齐铭铭,张庆林,杨娟.(2011).自我面孔识别的脑机制.心理科学进展,19(9),1313-1318.

关丽丽,张庆林,齐铭铭,侯燕,杨娟.(2012).自我概念威胁以及与重要他人的比较共同削弱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心理学报,44(6),789-796.

刘明慧,王凌云,隋洁,张明.(2012).自我面孔对空间注意的调控:来自Posner空间线索范式的证据.心理科学,35(1),24-29.

王凌云,张明,隋洁.(2011).自我参照框架决定了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出现.心理学报,43(5),494-499.

Amerserdam,B.(1972).Mirror self-image reactions before age two.DevelopmentalPsychology,5(4),297-305.

Aron,A.,& Fraley,B.(1999).Relationship closeness as including other in the self:Cognitive underpinnings and measures.SocialCognition,17(2),140-160.

De Veer,M.W.,Gallup,G.G.,Theall,L.A.,van den Bos,R.,& Povinelli,D.J.(2003).An 8-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mirror self-recognition in chimpanzees (Pan troglodytes).Neuropsychologia,41(2),229-234.

Epley,N.,& Whitchurch,E.(2008).Mirror,mirror on the wall:Enhancement in self-recognition.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34(9),1159-1170.

Gallup,G.G.(1998).Self-awareness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intelligence.BehaveProcesses,42(2-3),239-247.

Geng,H.,Zhang,S.,Li,Q.,Tao,R.,& Xu,S.(2012).Dissociations of subliminal and supraliminal self-face from other-face processing:Behavioral and ERP evidence.Neuropsychologia,50(12),2933-2942.

Haxby,J.V.,Ungerleider,L.G.,Horwitz,B.,Maisog,J.M.,Rapoport,S.I.,& Grady,C.L.(1996).Face encoding and recognition in the human brain.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93(2),922-927.

Heinisch,C.,Wiens,S.,Gründl,M.,Juckel,G.,& Brüne,M.(2013).Self-face re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 is related to insight.EuropeanArchivesofPsychiatryandClinicalNeuroscience,263(8),655-662.

Keenan,J.P.,Wheeler,M.A.,Gallup,G.G.,& Pascual-Leone,A.(2000).Self-recognition and the right prefrontal cortex.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4(9),338-344.

Keyes,H.,Brady,N.,Reilly,R.B.,& Foxe,J.J.(2010).My face or yours? Event-related potential correlates of self-face processing.BrainandCognition,72(2),244-254.

Laroi,F.,D’Argembeau,A.,Brédart,S.,& Van der Linden,M.(2007).Face recognition failures in schizotypy.CognitiveNeuropsychiatry,12(6),554-571.

Legrain,L.,Cleeremans,A.,& Destrebecqz,A.(2011).Distinguishing three levels in explicit self-awareness.ConsciousnessandCognition,20(3),578-585.

Ma,Y.,& Han,S.(2010).Why we respond faster to the self than to others? An implicit positive association theory of self-advantage during implicit face recogni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Performance,36(3),619.

Ng,S.H.,Han,S.,Mao,L.,& Lai,J.C.(2010).Dynamic bicultural brains:fMRI study of their flexible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significant others in response to culture primes.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3(2),83-91.

Pannese,A.,& Hirsch,J.(2011).Self-face enhances processing of immediately preceding invisible faces.Neuropsychologia,49(3),564-573.

Pannese,A.,& Hirsch,J.(2010).Self-specific priming effect.ConsciousnessandCognition,19(4),962-968.

Platek,S.M.,Keenan,J.P.,Gallup Jr,G.G.,& Mohamed,F.B.(2004).Where am I? The neurological correlates of self and other.CognitiveBrainResearch,19(2),114-122.

Platek,S.M.,Loughead,J.W.,Gur,R.C.,Busch,S.,Ruparel,K.,Phend,N.,...& Langleben,D.D.(2006).Neural substrates for functionally discriminating self‐face from personally familiar faces.HumanBrainMapping,27(2),91-98.

Povinelli,D.J.,Landau,K.R.,& Perilloux,H.K.(1996).Self‐recognition in young children using delayed versus live feedback:Evidence of a developmental asynchrony.ChildDevelopment,67(4),1540-1554.

Rochat,P.(2003).Five levels of self-awareness as they unfold early in life.ConsciousnessandCognition,12(4),717-731.

Suddendorf,T.,& Butler,D.L.(2013).The nature of visual self-recognition.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17(3),121-127.

Sugiura,M.,Watanabe,J.,Maeda,Y.,Matsue,Y.,Fukuda,H.,& Kawashima,R.(2005).Cortical mechanisms of visual self-recognition.Neuroimage,24(1),143-149.

Suddendorf,T.,& Butler,D.L.(2013).The nature of visual self-recognition.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17(3),121-127.

Sui,J.,& Han,S.(2007).Self-construal priming modulates neural substrates of self-awareness.PsychologicalScience,18(10),861-866.

Sui,J.,Liu,C.H.,& Han,S.(2009).Cultural difference in neural mechanisms of self-recognition.SocialNeuroscience,4(5),402-411.

Sui,J.,Zhu,Y.,& Han,S.(2006).Self-face recognition in attended and unattended conditions:An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study.Neuroreport,17(4),423-427.

Tong,F.,& Nakayama,K.(1999).Robust representations for faces:Evidence from visual search.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Performance,25(4),1016.

Uddin,L.Q.(2011).Brain connectivity and the self:the case of cerebral disconnection.ConsciousnessandCognition,20(1),94-98.

Verosky,S.C.,& Todorov,A.(2010).Differential neural responses to faces physically similar to the self as a function of their valence.Neuroimage,49(2),1690-1698.

Villarejo,A.,Martin,V.P.,Moreno-Ramos,T.,Camacho-Salas,A.,Porta-Etessam,J.,& Bermejo-Pareja,F.(2011).Mirrored-self misidentification in a patient without dementia:Evidence for right hemispheric and bifrontal damage.Neurocase,17(3),276-284.

New Development in Research on Self-face Recognition

YIN Yue-yang,ZHANG Lin,LI Yue,YANG Ya-p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Self-face recogni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elf-awareness system.The research on the ability of self-face recognition found that self-awareness is not a static phenomenon,but a dynamic process of accumulation.The cognitive features of self-face include the advantage effect,positive self-bia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Moreover,attention features of the self-face recognition is mainly for attention alert and getting out of difficulties.Brain lateralization of self-face recogni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as the left-handed effect,and related brain areas include collaborative fusiform gyrus,presumes area,the prefrontal cortex and other brain regions.Future research is supposed to be combined with self-related information,and examine the collaborative process to establish the brain regions self-system.

self-face recognition,self-awareness,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attention mechanism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SH055)课题成果。

B842

A

1006-6020(2015)-02-0183-10

*通信作者:张林,男,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教授,E-mail:zhanglin1@nbu.edu.cn。

猜你喜欢

面孔脑区测验
本期面孔
脑自发性神经振荡低频振幅表征脑功能网络静息态信息流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再不动脑, 真的会傻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止咳药水滥用导致大脑结构异常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你知道吗?
丙泊酚对机械性刺激作用脑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