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卫星城:破解城市病新样本

2015-02-07张微微

四川党的建设 2015年9期
关键词:卫星城成都市公共服务

·本刊记者 张微微

成都卫星城:破解城市病新样本

·本刊记者 张微微

作为天府之国核心之地的成都,千百年来就有着令世人羡慕的闲适安宁环境。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愈加膨胀,成都市中心城区也开始面临人口密度过大、环境压力大、交通拥堵和公共资源不足等大城市难题。这就意味着成都需要调整城镇体系,围绕中心城建立能够分担人口,同时提供各项不低于中心城标准生活资源的次级城市。于是,规划龙泉驿、温江、新(都)青(白江)、郫县、双流、新津、都江堰成为成都“七大卫星城”的方案应运而生。

那么,为何成都要选择这几个区县作为卫星城?他们的优势和潜力在哪里?成为卫星城之后它们将享有哪些政策红利?记者进行了调查。

它们为何成为卫星城

犹如宇宙中的星系运行格局,七个区县如卫星环绕一般,围绕成都这个由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构成的特大城市。那么,在成都的七区十二县中,这几个区县为何可以脱颖而出?它们有着怎样的优势?

“三分成都有其一”。2014年,七大卫星城辖区面积4246.9平方公里,占成都市的34.3%;常住人口为554.7万人,占成都市的38.4%,地区生产总值3848.9亿元,占据全市经济总量的38.3%,可谓“三分成都有其一”。

拥工业之优势。2014年,七大卫星城工业增加值为2176.1亿元,占比达成都全市一半。除都江堰外,其它县(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超过50%,龙泉驿区比重高达81.5%。七大卫星城的主导产业多为高端成长型产业,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等优势产业聚集。

享富裕之生活。七大卫星城人均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4年,七大卫星城人均GDP为70171.4元,高于成都市的700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均高于成都市。

具县域经济之活力。七大卫星城常年占居“十强县”七至八个席位,县均GDP437.7亿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3.4倍。从发展速度看,2014年七大卫星城GDP比2013年增长10%,增速比全省快1.5个百分点。

图/杨永

分担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七大卫星城常住人口为554.7万人,占成都市人口的38.4%。伴随着立体交通体系的构建,分担中心城市人口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担产业,此次规划明确建立10分钟公共服务圈,为避免重蹈“留不住人”之覆辙,更加注重产业支撑及与中心城市发展上的功能互补。

3个10分钟服务圈

家住在城外,工作在中心城。如今,成都已经有不少上班族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家住新都区的杨馨告诉记者,今后她出门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一处公交站,包括轨道站点、常规公交站点和自行车租赁点等,这意味着她如果到成都上班的话,走出小区步行即可搭乘相应交通工具上班。

未来,七大卫星城,将成为成都市区上班族居家的首选之地。成都这个大都市也将与国际接轨,不仅城市的各大压力得以舒缓,都市白领上班族在城外的青山绿水之地还能拥有一套宽敞漂亮的House。

去年,成都市在《成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构建梯次分布、大中小城市互相衔接的城镇体系,建设七个现代化卫星城,与中心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要形成一体化格局,毫无疑问,最重要的是公共服务的均衡。据悉,未来七大卫星城将全部实现三大“10分钟”公共服务圈,分别是10分钟公交圈、10分钟公园圈和10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据了解,“10分钟公交圈”构建起后,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居住地,市民10分钟都能到达公交站,然后通过“两高两快两轨”前往中心城区;“10分钟公园圈”则代表从任何一个生活点和工作点出发,走路10分钟,就能到达一个公园绿地;而“10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则代表着市民日常的办证、社区医疗、体育休闲、阅读、基本公共服务能在10分钟的距离内实现。

产业互补为城市注入活力

要构建一体化的大都市城市群,产业发展无疑是一切的支撑。据统计,2014年七大卫星城的工业增加值为2176.1亿元,是主城区的4.5倍,但在第三产业方面,成都五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最高为660.5亿元,七大卫星城最高是双流县仅为371.5亿元,最低是青白江区仅为70.9亿元。

从数据可以分析出,成都五大主城区优势在服务业,短板在第二产业;七大卫星城优势在第二产业、弱势在第三产业。目前,七大卫星城的第三产业正在进一步打造升级。温江,成为高端医疗、休闲健身的集聚地;都江堰、郫县旅游业的传统品牌服务配套正在提档升级;新都、青白江借助蓉欧快铁等交通优势,成为物流、批发贸易的主要阵地;此外,龙泉驿有桃花沟、双流的黄龙溪、新津因水产美食也成为节假日市民们的向往之地。

七大卫星城,正逐步形成自身独立的城市构架,并以自己独特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为成都增色。(责编:李静)

链接

国外卫星城发展模式

法国:增强卫星城的活力和吸引力

巴黎的卫星城人口规模平均达到30万人,优美的自然环境、完善的文化服务设施和充足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强了卫星城的活力和吸引力。

美国:“精明增长”下的纽约模式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确立了“精明增长”的理念: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重新开发废弃、污染的工业用地,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美国85%的卫星城建设采用该理论指导。

日本:民资开发的东京都市圈

1984年,东京公布了《首都改造基本设想》,其核心内容是改变城市机能过度集中于东京中心部的单极依存结构,形成多核多圈的地区结构,并在此后建设了一系列功能完善、具有独立性的新型卫星城镇。

猜你喜欢

卫星城成都市公共服务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卫星城里的房地产投资
卫星城里的房地产投资
TOD发展模式下卫星城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的研究
为什么要建设开发卫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