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断创新抓实援藏工作着力推动西藏快速发展
——湖北省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工作回眸

2015-02-06庄辉锦

民族大家庭 2015年4期
关键词:湖北西藏干部

文 庄辉锦

不断创新抓实援藏工作着力推动西藏快速发展
——湖北省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工作回眸

文 庄辉锦

根据中央部署,从1994年起,湖北、湖南、安徽三省和中粮集团公司共同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区,湖北援助山南地区地直相关部门和乃东、琼结、曲松、加查四县。21年来,湖北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结合受援地实际,发挥湖北优势,采取有效举措,不断创新援藏工作思路,不断深化援藏工作内涵,不断总结援藏工作经验,扎实推进援藏工作取得成效,有力推动了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不断拓展援藏思路,深化援藏理念

实施全国支援西藏工作,是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多年来,湖北始终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以加快西藏发展为己任,以实现边疆稳定为目标,不断创新援藏工作思路,不断强化援藏工作举措,把受援地当作湖北的市州同等对待,形成了以干部人才为龙头,以援藏资金为重点,以项目建设、经贸合作为载体,以促进双方交流合作、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援藏工作格局。全省尤其是广大援藏干部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激情,不断树立并完善了使命援藏、感情援藏、共赢援藏“三大理念”;着力招商引资,高位推动经贸合作;着力项目援助,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社会事业全面改善;着力智力援助,为西藏山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通过招商引资、社会融资,在受援地投资建设了湖北大道等一批重点项目,为边疆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开拓了农牧民群众的增收渠道。有效促进援藏工作从单纯的项目建设向培植财源、增强造血功能转变;从无偿援助向促进广泛经贸合作转变;从单一的党政干部援藏向综合性技术、管理人才派遣援助转变的“三大转变”。近年来,湖北省立体援藏“武汉经验”、企业援藏“华新模式”、社会化援藏“民族团结楷模杨昌林”、智力援藏“武汉西藏中学”先进典型、科学援藏“湖北经验”等,先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批示和充分肯定。

援藏干部人才传观念、送理念、树立湖北形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来,湖北一批批的援藏干部人才大力发扬“老西藏”精神,主动把自己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把感情融入农牧民群众中,把作风融入脚踏实地办实事中,将内地的先进经验、理念融进援藏工作全过程,以改善民生争取民心,与当地群众进行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建立了和谐共事、团结共荣的深厚情谊,增强了党在各族干部群众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湖北广大援藏干部人才在各项工作中奋勇当先、勇往直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援藏干部”“民族团结模范”等先进典型,用实际行动在各族群众心中树立起荆楚汉子的良好形象。鄂藏两地党委、政府对湖北援藏干部人才真正做到了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管理上严格、生活上关心。

项目建设注重 “两个倾斜”,确保质量惠民生

着力开展项目援藏。2005年8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赴藏调研援藏工作时提出,援藏项目要注重基层基础工作,援藏资金要注重向农牧区、农牧民倾斜。多年来,湖北一直按照俞正声同志的指示精神抓项目建设,保证援建项目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多年来,湖北投入计划内资金13.4亿元。不折不扣地将中央确定“对口援藏省市地方财政收入1‰资金”全部落实到位。第七批援藏资金3亿元安排项目42个。仅2015年安排资金9000万元,湖北省政府批复2016年援藏项目23个,其中21个是基层和农牧区的项目,占年度援藏资金的86%以上。目前,全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援藏项目建设正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

企业援藏呈现大气场

湖北积极响应中央对口援藏决策部署,早在2004年,就成功将国内500强企业 “湖北华新水泥”落户西藏山南,开创了全国大型企业援藏之先河,成为鄂藏两省区积极落实中央援藏工作精神的示范项目,被中央领导称为由“输血”变“造血”的援藏典范。仅2013年,华新水泥西藏山南公司销售水泥120万吨,向当地财政上缴税收1.3亿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650多个,其中60%提供给了当地的农牧民群众。同时,该公司为保护西藏的蓝天碧水净土,大力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强化节能目标管控取得成效。近来,在总结“华新模式”的基础上,湖北又积极推动省内华新水泥三期产业链、大冶有色有限公司、丰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扎根山南投资兴业,形成了湖北企业援藏集群。目前,湖北武汉高科农业、汉藏投资、黄石东贝机电、中百集团、烟草集团、三特索道集团等企业与受援地签订10项经济合作协议,涉及资金13亿元,部分签约项目已开工建设。据估算,以上企业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提供3亿元以上的税收。在投资西藏建设的同时,湖北企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目前,鄂藏两省区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正以更大的胸怀、更大的魄力、更开明的态度,营造西藏快速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让援藏企业创业有动力、经济有实惠、政治有荣誉,牢固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时代理念。

发挥科教大省优势,智力援藏见成效

近年来,湖北顺应时代新要求,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立足受援地实际,推动智力援藏不断向纵深发展。由省委组织部牵头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库,派往西藏挂职锻炼,从全省选拔受援地特别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进藏开展技术援助工作。涌现出交通战线技术援藏干部楷模陈刚毅等典型,突现了项目领军人才的示范作用。采取人才带项目的华新模式,华新在受援地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保障了华新西藏公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通过专家赴藏授课、组织藏区干部来鄂挂职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山南培养培训各类实用型人才上万人次。在中组部选派三年一轮党政援藏干部的基础上,根据受援地要求,2014年湖北选派了60名含盖卫生、水利、农牧、环保等12类专家赴藏开展短期援助工作,2015年又选派了87名各类专家技术人才赴藏工作。此外,为改善武汉西藏中学办学条件,湖北将西藏中学从荆州市迁到武汉东湖,投资3亿元兴建设施齐备、全国一流的新校区于2010年8月交付使用,并为该校配备一流的教学师资力量,该校连续8年在全国高考中实现 “零淘汰”,一类本科上线率达100%。

积极实施“双百工程”,社会化援藏呈现新气象

近年来,湖北广泛动员机关、企业、学校、医院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援藏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来鄂就业和先心病患儿免费救治工作 (称“双百工程”),工作举措得力、成效明显受到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成立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汉藏文化交流基地等团体组织,深化鄂藏两地汉藏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解决湖北籍在藏干部的住房困难,湖北在武汉市划拨土地,建设住房280套,以每平米3000元的优惠价格专供他们选购,激发了湖北籍在藏干部献身高原、奉献西藏的积极性。民族团结楷模杨昌林36年如一日,关爱武汉高校藏族学生,把自己的小家办成藏族学生的大家,为在汉藏族学生做好事、解难事,使藏族同胞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关爱与温暖,有力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2014年5月,湖北文理学院王松等4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格桑花”支教团赴藏开展义务支教活动,此后湖北在山南琼结县建起全国首个义务支教基地。2015年3月,另5名大学生组成支教团开始了支教接力。省援藏办等职能部门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促进民族团结,解决藏族同胞的实际困难尽心竭力,为鄂藏两地的交流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援藏实践证明,部门与部门的联系最为广泛,沟通最为密切。湖北在完成中央确定 “1‰援助资金”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各系统、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开展援藏工作,为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壮大注入新活力。

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湖北先后选派7批共321名党政援藏干部和500名专业技术人才赴藏工作,投入计划内援藏资金13.4亿元,援建各类项目410个,为受援地培养培训各类人才近万人,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猜你喜欢

湖北西藏干部
The rise of China-Chic
都是西藏的“错”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