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战友们在安源的伟大开创与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2015-02-05黄仂萍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江西萍乡337035

湘潮(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安源青年启示

黄仂(萍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江西 萍乡 337035)



毛泽东与战友们在安源的伟大开创与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黄仂
(萍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江西萍乡337035)

摘要: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安源共同开创、领导、组织发动的闻名天下的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以及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为安源在中国近代史党的历史、工运史、军史上奠定了重要的位置。那么90多年前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是如何走进安源开创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又是依靠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的安源创造?回顾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安源开创的卓越革命业绩,走过的不平凡的革命征程,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向前发展,对于一代青春正旺、富有追求的青年来说,富有深刻的体会和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安源;毛泽东;工人运动;启示;青年

一、毛泽东等与战友在安源的伟大革命实践

进入萍乡第一个首选的地方,必定是红色安源。因为安源已成为187万萍乡人民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一个最值得彪炳于史册的品牌。因为在安源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三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是后两个历史事件的铺垫或准备,后两个重大历史事件都与毛泽东同志紧密相关。

第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为1898年3月创办了萍乡煤矿。由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1840年后国力衰微,貌似强大的清朝帝国,结果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较量中结果不堪一击,导致国家加速衰败,民族存亡成为当时中国最为紧要的问题。这时一批封建官僚的觉醒者,实业界的崛起者提出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想法,力促维新变法。1898年创办萍乡煤矿就是实业救国或洋务运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萍乡煤矿由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倡导修建,后期由盛宣怀予以建成并发扬作用。共产党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以及在此创建的新型人民军队,就植根于萍乡煤矿这个近代工业中近代先进生产力的企业之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萍乡煤矿的创办及发展,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支人数多、素质高、团结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极强的安源路矿工人,也就不会有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伴随安源第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还有1899年开始建设的江西最早的铁路——株萍铁路,1918年后萍乡可经长沙直达汉口,这些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都为我党和毛泽东及战友们在安源开创革命新天地,打下了极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在安源发生的第二件和第三件重大历史事件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共同开创、领导、组织发动的闻名天下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发生在安源的这三件重大历史事件,奠定了安源在中国近代史党的历史、工运史、军史上应有的重要位置。那么90多年前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是如何走进安源开创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又是依靠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的安源创造呢?

(一)以青春无畏,矢志践行报国救民之理想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求学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5年期间,毛泽东在读书时,因北洋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其中有将萍乡煤矿的管理权、产权移交给日本的条款,毛泽东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知晓了萍乡煤矿。5年的师范生涯,为毛泽东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和革命。期间有三位老师对毛泽东的影响最为深远。

第一位是杨昌济。在杨昌济的鼓励和指导下,毛泽东不断地阅读和学习进步书刊。他提倡的要把思想付诸行动,“凡人欲在社会上建立功业者,欲深谋远虑,动之万全”,注重意志的锻炼等,对毛泽东的影响很大。

第二位是徐特立。徐特立是当时最有血性的激进人物,他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让毛泽东受益匪浅和坚持终生,并养成了读书必须写笔记的良好习惯。徐特立5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祝贺徐特立60寿辰时满怀深情地写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第三位是汤增璧,江西萍乡东桥人,孙中山的许多诗文,包括怀念和悼念杰出的新民主义革命者黄兴的对联和文章,都是由汤增璧代笔撰写的。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和美国记者斯诺交谈中对才华卓越的汤增璧先生记忆犹新:“我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有个姓唐的老师教我国文,他对我的影响很大”。很遗憾的是,由于毛泽东浓重的湖南口音,斯诺把“汤”字误听为“唐”字,在《西行漫记》中,“汤老师”成了“唐老师”,流误很久。

1915年,袁世凯欲称“洪宪皇帝”之时,为了获得外国势力,特别是日本对他的支持,与日本政府秘密签订了《二十一条》,其中有一条规定汉冶萍公司为中日合办的企业,萍乡煤矿财产和处理的处置权必须拿出一大部分给日本政府所有,日本政府还派出2位高级管理者,1位担任副总经理,1位担任财务总监;明确规定,企业没经过这2位高级管理者的同意,汉冶萍公司包括萍乡煤矿的资产不能私自处理。毛泽东正是从《二十一条》中第一次知晓萍乡煤矿,为此他愤然写下“奇耻大辱”四个字,充分表现了毛泽东鲜明的爱国为民的态度与立场。

(二)以智慧谋略,奋力探索革命艰辛之征程

1919年11月至1920年6月,毛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组织湖南知识青年成功地驱逐军阀张敬尧,同年10月,毛泽东积极参与倡导“湖南自治运动”。自治运动失败,对他的“新村”计划、“湖南共和国”等理论是一个幻灭,毛泽东痛定思痛,开始重点思考和探索用什么来解救国家、民众的重大问题,要另辟蹊径找新路。同年11月下旬,毛泽东“近因积倦游览到萍”,第一次踏上萍乡土地。在萍停留约8天的期间,他先后给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向警予、欧阳泽、罗章龙、罗学瓒、萧三、萧子飞等人写信,总结“湖南自治运动”失败的教训。在给向警予的信中写道:“几个月来,已看透了。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特别是他在给罗章龙的回信中写到:“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至此,毛泽东寻找正确主义以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初步形成,他已经意识到“主义”与“旗子”的重要性。完整为提出“旗帜的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的表述,就源自1920年毛泽东萍乡之行的所思所得。

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嘉兴南湖召开,完成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建党后,毛泽东先到杭州做短暂停留,后回到湖南老家,创建了中共湖南支部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担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发展了第一批党员。根据中共“一大”作出的要集中力量建立产业工人组织,即在产业工人中建立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决议。毛泽东在湖南发动、领导了长沙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遗憾的是由于长沙反动势力过于强大,长沙工人阶级被帮会控制,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进展迟缓。至此,毛泽东把目光投向了与湖南相邻的萍乡煤矿这一古老而年轻的采煤矿区。

(三)以虚怀恭敬,向民众学习终成革命之领袖

1921年秋,毛泽东利用放农忙假的时机第一次到安源考察,当时他公开的身份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事,即校长。毛泽东是做火车去安源的,途中认识了开火车的司机朱少连。后来,在毛泽东、李立三等人的教育和指引下,朱少连成为全国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党的历史上最早的产业工人出身的中央委员之一。毛泽东与当时许多青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投身革命一开始就眼睛朝下,而不是眼睛朝上,他认为真正改变中国现状的力量不是顶层社会,而是广大民众,首先要改造民众、唤醒民众、团结民众,聚集民众强大的力量以实现他立下的“改造中国和世界”之目的。到安源后,他改变身上的书生味气,换上短衣短裤扛上岩尖深入总平巷潮湿而深邃的矿井底端,与工人促膝谈心,了解工人疾苦。工人由于思想觉悟不高、文化水平低,加上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大多把贫困归咎于命中注定。毛泽东随即用朴素的语言、浅明的道理启发工人,告诉工人受苦不是命中注定,而是资本家剥削压迫的结果。要改变受苦的命运,必须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什么是团结呢?毛泽东用石子做比喻:“一个小石子,一脚就踢开了;要是很多小石子用石灰凝结在一起,结成一块大盘石就不容易搬动了。”工人豁然明白了革命道理,他还走进民众,走遍矿区,了解民情民意,播散革命的种子,正是这切身零距离的考察,他深刻认识到安源是一块布满干柴可燃起冲天烈火的土地,遂将安源定为湖南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的重要区域。

1921年冬,毛泽东和刚从法国勤工俭学回国的李立三等人来安源。李立三曾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用自己毛泽东繁体三字笔画化名“二十八画生”,征友时“三个半朋友”中的半个朋友。1915年9月,征得三个朋友响应,而李立三与毛泽东仅一面之交便离去了,故毛泽东称其为“半个朋友”。但在安源共同奋斗的革命事业上,毛泽东与他早期的“半个朋友”李立三加深了了解,结下革命友谊,共同开展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在毛泽东的召唤和组织下,聚集在他周围的都是青春志士,毛泽东来安源时28岁,李立三22岁,蒋先云20岁,1922年9月被毛泽东派来安源工作的刘少奇24岁,还有蔡和森、高君宇、恽代英、林育南等一批青年俊彦,可以说,领导和开创安源工人运动的都是年轻有为的、我党早期的领袖及重要干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安源上演了一场威武雄壮的大戏,安源工运中也燃放出他们炽烈的青春之火。

在安源,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很快团结和吸收了一批年轻的先进工人,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1年12月成立了由8名团员组成的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团组织——安源团支部。在青年工人团员的帮助下,他们首先从开办平民教育入手,创办了安源路矿工人子弟学校。走家串户,向工人讲解读书识字的好处,动员工人将子女送到子弟学校学习,并以此扩大了与工人间的联系,开办了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夜校,转而教育启发安源工人,提高工人觉悟,让更多的工人了解共产主义,了解革命的真理。次年春天,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又从最先进步、成长的安源路矿工人中,发展了5名工人为最早的产业工人党员,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安源路矿支部,由李立三任书记。同年5月1日,毛泽东亲自命名的安源工会组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这种学习借鉴欧洲群团组织的名称,便于秘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李立三等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宗旨对外宣传为“联络感情涵养德性,互相帮助共谋幸福”,洋溢着一种和谐、博爱的情怀。对内部俱乐部明确教育干部,俱乐部成立的目的是解除阶级压迫,消灭阶级剥削,争取工人自身合法权益,当家作主。这种独特的策略方式不但没有引起安源路矿两局的怀疑,反而团结和吸引了大批安源工人加入俱乐部。组织起来的安源工人,在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的共同领导下,1922年9月14日终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持续5天之久,有1.3万多人参加,利用合法的斗争手段、以工人的强大力量开展罢工斗争,罢工期间,没有发生任何暴力冲突,任何社会事件,始终以有理有利有节的和平方式进行。工人的力量的高度聚集,形成一种巨大的高压态势,迫使安源路矿两局接受工人的大部分条件。刘少奇、朱少连在合著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一文中这样记述:“这一次大罢工,共计罢工五日,秩序极好,组织极严,工友很能服从命令,俱乐部共用费计一百二十余元,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取得完全胜利。这实在是中国劳动运动中绝无而仅有的事”。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始终是在党组织直接领导、直接决策、直接指挥下进行的,特别是李立三、刘少奇他们在台前幕后直接指挥、部署,毛泽东对罢工提出了“哀兵必胜”的正确策略,罢工总指挥部依此提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这哀而动人的罢工口号,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同情和支持。罢工宣言以“我们要活命,我们要饭吃,现在我们饿着了,我们的命活不成了,我们于死中求活,迫不得已以罢工为最后手段”的哀辞,获取社会各界的普遍同情和广泛理解。这都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运用高超的领导方略、持有坚定的斗争意志、施以灵活的工作方式取得的硕果。

(四)以绝决信念,依然举起武装革命之大旗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背叛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屠杀共产党人的武装政变,大革命形势开始发生根本逆转,致使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在这危急时刻,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湖北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决然提出要拿起枪杆子,开展土地革命,发动秋收暴动,他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长沙,立即召开中共湖南省委会议,按照中央的指示拿起枪杆子举行武装斗争,并根据湖南当时的形势,决定在湘赣边界组织、发动秋收起义。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在大弟毛泽民的陪同下来到安源,在张家湾主持召开了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安源、醴陵、株洲、浏阳等地区党组织负责人和军事负责人,会上成立了前敌委员会和行动委员会。毛泽东为前敌委员会书记,各地军事负责人为委员;易礼容为行动委员会书记,各县党组织负责人为委员。毛泽东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湖南省委关于秋收暴动的决定,讨论了湘赣边界各县秋收起义的军事以及农民暴动的布置,确定了军事行动和工农暴动的具体方案以及暴动的日期,明确提出要高举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在安源,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打出了第一面工农革命军旗帜,将驻安源、修水、铜鼓的起义部队命名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四个团。秋收起义是在安源吹响了工农武装战斗的嘹亮号角,是在安源作出了的重大部署,是在安源发布的重要命令,安源成为他开始组建和缔造新型人民军队的地方,安源不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之一,更是毛泽东领导武装革命和指挥人民军队的光辉起点和伟大开端。

二、毛泽东及战友们安源工运实践给当代的启示

回顾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安源开创的卓越革命业绩,走过的不平凡的革命征程,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向前发展,对于一代青春正旺、富有追求的青年来说,富有深刻的体会和重要的启示。

(一)忧心常存,改变创造,要有以“天下”为大的抱负和志向

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在安源时就忧心常存,忧患意识极为强烈,一心要改变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树立了和实践着以天下为大的抱负和志向,他们以理想和信念支撑起梦想的主干。没有信念,任何理想和梦想都是一句空话,因为实现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曲折的过程,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和努力奋斗,需要我们克服种种困难挫折,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前行的脚步,才能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奋进的力量,因此青年人要有天下为大的抱负和志向。倘若一个人他所思考的只是个人的荣辱、个人的前途,而不把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发展、自己的需求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那么他所有的努力和奋斗只能受限于满足自我方式和范围之内,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只有“天下”,才能让他驰骋;只有“天下”,才能让他实现抱负。毛泽东就读湖南一师时,有同学问他:“你的抱负是什么?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毛泽东沉凝一下,充满自信的说道:“改造中国与世界”。毛泽东正是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他毕生努力奋斗的一个目标,始终不渝的坚持革命,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成为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国家领导人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忧心常存,以“天下”为大的胸怀、抱负和志向。

(二)情系大众,解除民疾,要有以“沉下”为要的品格和姿态

理想和梦想永远是一种单向的东西,理想和梦想的转化,理想和梦想成为现实,必须要有一种“沉下”的品格和姿态。如果我们沉不下,只是沉溺于自己的宏伟设想之中,而不能把这种理想通过“沉下”化作为坚定的、扎实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千里之行,可想而知,一切将都是泡沫。

前不久,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一文令人发省。他说:“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在科技发达,信息发达,网络发达的当今,手机、网络之类已经把我们许多人的内心搅得心神不宁,许多已开始远离了阅读,远离了“沉下”,已渐渐地变得浮躁、浅薄、无聊。我们以快餐式的阅读代替理性的思考,让我们思想智慧的营养越来越流失。这种不能“沉下”的状态和姿态已经使中华民族在继承弘扬自身文化历史的队伍和心气上产生严重不足的现象,已经影响到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进行文化较量与挑战的力量。所以,青年人要像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那样以“沉下”为要的品格和姿态,坚定而扎实做好每一件事。确定并坚定我们所选择的方向、目标和路径,而不是时常偏离,随便找一个理由或因某一个挫折就放弃、言败。倘若我们能这样想,并这样做,我们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把准人生的坐标,把住人生的罗盘,使之永远不偏差,不迷茫,不困惑,不动摇。毛泽东毕生极其俭朴,终生学无止境,直至生命终结只要在他大脑清醒时,仍然手不释卷地读书,走完他人生最后的时刻。革命先辈他们早已养成了一种坚定“沉下”的品格和姿态,成为我们应学习、继承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舍生取义,始终如一,要有以“定下”为根的意志和坚韧

人生能选定一样东西很不容易,而要用毕生去追求和实现它又更难,倘若我们为之坚守一辈子、奋斗一生尤为难上之难。有人说,年长者与青年者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有一定的代沟,但我认为代与代之间只具有表达和角度的差异,内在品质和揭示问题的层面都是一样的,没有代沟。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发展本身就有一个共同的脉络在连接着,相传着,代代都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在支撑和延续着,有一种共同的理想和梦想在代代慰藉着。倘若我们之间出现了代沟,更多的原因是青年朋友缺少对真正优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真谛的认同和共守。用自我至上的理论和架构去建造一个社会、一个集体、一个系统,会是一种什么状况?现在一些年轻人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一幅漫不经心、满不在乎的样子,极度缺少这种以“定下”为根的意志和坚韧。现实中我们常是不断选择,又不断放弃,甚至追求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所以,具有人生目标“定下”的意志品质非常重要,它是人生的一个支点。人生的失败,往往有三个原因:第一,不会选择;第二,不坚持选择;第三,不断地选择。这也是人生选择、人生追求的三个误区。因此,我们学习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让青年人和每一个有作为的人认识到“定下”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四)脚踏实地,渐行方远,要有以“当下”为本的恳切和决绝

人生的一切,既要常常看天下,怀天下,更要着力于沉下,坚守于定下,更要专注于当下。我们只有做好现在的每一件事情,在确立目标、形成目标的同时,作出确定选择和做好选择的决断,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当下,设计好、谋划好、实现好当下,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我们才能达到胸怀天下之目的,才能定下心来成就一番事业,才能俯下身段融入社会,融化自己的人生。

当下是一个根,离开了这个根,无以立足;当下是个本,离开了这个本,天下就无意义,沉下就无方向,定下就无根基。我们要胸怀“天下”,致力“定下”,坚守“沉下”,做好“当下”,就能够开创新的业绩,开创新的天地,无愧于我们的青春与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共萍乡市委《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编纂组编.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2]刘善文.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3]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料[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4]刘继兴.魅力毛泽东[M].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2009.

作者简介:黄仂,江西省萍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馆长、研究员,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中共党史。

收稿日期:2015- 8- 1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01-04

猜你喜欢

安源青年启示
研学安源儿童团 致敬鲜艳红领巾——“安源儿童团中队”风采录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李安源作品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