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在中枢性眩晕和外周性眩晕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2015-02-01宋桂兰韩鹰鹏宋成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8期
关键词:眼震中枢性阵发性

宋桂兰 韩鹰鹏 宋成君

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在中枢性眩晕和外周性眩晕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宋桂兰 韩鹰鹏 宋成君

目的 探讨视频眼震电图(VNG)检查在中枢性眩晕和外周性眩晕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0例眩晕患者行 VNG检查, 对中枢性眩晕和外周性眩晕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500例患者行VNG检查, 外周性眩晕患者225例(45.0%), 中枢性眩晕106例(21.2%), 颈性眩晕48例(9.6%), 其他原因不明的眩晕121例(24.2%)。结论 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对中枢性眩晕和外周性眩晕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视频眼震电图检查;中枢性眩晕;外周性眩晕

随着人口老龄化, 眩晕发病率日渐增高, 成为患者就诊的最常见临床综合征之一, 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广泛重视。视频眼震电图检查是通过眼震反映外周前庭和中枢性病变, 在眩晕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科行VNG检查患者500例结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院就诊的眩晕患者, 行视频眼震电图检查, 病史及检查资料完整者500例。其中男283例, 女217例, 年龄11~83岁, 平均年龄62岁,主诉眩晕或头晕, 伴或不伴有恶心、呕吐, 伴耳鸣、耳胀及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者36例, 伴视物模糊、头痛、肢体乏力等神经系统症状者83例, 伴颈部疼痛不适者53例。无任何伴随症状者328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 进行耳科学检查及必要的神经系统查体, 后行VNG检查, 视频眼震电图检查仪为丹麦尔听美公司的 CHARTR ENG/VNG眼震电图分析仪。检查项目包括:自发性眼震检查、视眼动系统检查(包括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试验)、凝视试验、静态位置试验、动态位置试验(包括DIX-HALLPIKE试验和ROLL TEST试验)、前庭双温试验及固视抑制试验。所有患者检查前48 h停用镇静剂或其他有镇静作用的药物、前庭抑制剂, 避免药物影响测试结果, 检查前2 h禁、食、水, 并避免在眩晕急性发作期进行检查。记录保存每个患者的基础信息及检查结果, 以便后期随访。VNG检查结果提示中枢性病变者, 进一步检查颅内段血管彩超, 行颈部血管彩超及头CT、或MRI、MRA检查。

2 结果

500例患者中, 外周性眩晕患者225例, 占45.0%, 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194例, 梅尼埃病18例,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10例, 前庭神经炎3例;中枢性眩晕106例, 占21.2%, 偏头痛性眩晕54例, 后循环缺血52例;颈性眩晕48例, 占9.6%;其他原因不明的眩晕121例, 占24.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理论普及和辅助检查技术的进步, 绝大多数眩晕已能确诊, 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已由症状诊断发展为有特定名称、病理改变、诊断标准和系统内外科治疗的独立疾病。但是仍有许多眩晕症, 给患者带来很大威胁, 而临床表现扑朔迷离, 很难说清楚。稍有不慎就易发生误诊、漏诊和治疗上的延误,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根据疾病的发生部位, 眩晕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 相对而言, 前者的发生率更高;周围性眩晕占30%~50%, 其中BPPV的发病率居单病种首位, 其次为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1];中枢性眩晕占20%~30%, 其中以后循环缺血最常见[2];精神疾病和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分别占15%~50%和5%~30%;尚有15%~25%的眩晕原因不明。

眩晕发作时, 患者极度不适并伴有严重的恐惧心理, 对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急需医务人员帮助解决。但另一方面,眩晕的病因复杂, 病理涉及人体多个系统,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眩晕患者来诊, 除基本的问诊、系统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外, 一般首选CT或核磁检查,以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在眩晕患者中, 前庭周围性病变明显多于前庭中枢性病变, 而前庭外周性病变CT或核磁检查结果正常, 甚至有些中枢性病变例如后循环缺血等在CT或核磁影像上也是没有异常改变的, 患者痛苦, 医生一团雾水, 找不到真正的眩晕原因, 而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极易造成误诊, 延误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当头位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的短暂的、旋转性眩晕, 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与疗效评估》(2006年, 贵阳)标准[3], 本组中194例患者确诊断BPPV, 占单病种之首。194例患者中95例患者曾行头CT、MRI及颅内段血管彩超、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未有异常发现, 其中101例患者给予扩血管、营养神经治疗, 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经VNG检查Dix-Hallpike试验及Roll test试验, 确诊为BPPV予手法复位治疗, 症状立刻消失, 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患者的痛苦。BPPV发作期治疗效果较好。

VNG检查作为记录眼震、评估前庭功能的最新检测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对眩晕性疾病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4]。①通过视眼动系统功能检查了解有无中枢病变;②通过DIX-Hallpike变位试验及ROLL Test试验确诊BPPV;③了解患者前庭功能有无减弱。视频眼震电图不能明确中枢性眩晕的病因, 但对于中枢性病变早期发生的变化有积极意义。自发性眼震最大慢相角速度>6°/s、视眼动系统检查结果异常、前庭双温试验中固视抑制阴性, 如果以上一项或者几项提示异常, 则有必要进一步行头部MRI或MRA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中枢性病变, 避免延误危及生命的病变。

本组患者中130例患者行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出现中枢性异常改变, 后行MRI及MRA检查, 其中5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循环缺血, 118例患者有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等改变, 经扩血管、营养神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12例患者无明显异常, 归为外周性眩晕。

视频眼震电图是通过眼震反映前庭外周和中枢病变, 本文将视频眼震电图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对眩晕患者进行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后, 依据其系列检查结果的综合评定对中枢性病变和周围性病变作出鉴别诊断, 使疾病的进一步诊治有一个方向性, 中枢性病变者进一步检查神经系统疾病, 而外周性病变只需做针对性的治疗即可。这样避免了错诊、错治,延误治疗产生不良后果, 也避免盲目检查带来不必要的医疗浪费。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在鉴别中枢性眩晕和外周性眩晕中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5):369-373.

[2] Dieterich M.Dizziness.Neurologist, 2004, 10(3):154-164.

[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 贵阳).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42(3):163-164.

[4] Gananca MM, Caovilla HH, Gananca FF.Electronystagmography versus videonystagmography.Braz J Otorhinolaryngol, 2010, 76(3):399-40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8.066

2015-03-09]

132011 吉林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猜你喜欢

眼震中枢性阵发性
离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诊治策略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阵发性高血压暗藏危机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①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眩晕伴Burn眼震一例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冰毯联合冰帽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