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的发病机制分析及治疗进展

2015-02-01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替代疗法减退症下丘脑

孙 建

·综述·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的发病机制分析及治疗进展

孙 建

垂体或下丘脑引发的多种疾病, 可能对垂体内分泌功能造成影响, Tuition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到破坏, 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内分泌腺功能下降, 主要累及腺体为甲状腺与性腺、肾上腺皮质等, 在临床上将其称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本文主要对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 并探讨治疗进展。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发病机制;治疗

下丘脑为人体神经的高级调配中枢, 也是机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转换站。妊娠期因胎盘雌激素与泌乳素对下垂体分泌进行刺激, 使垂体增大, 较正常大3倍左右[1]。垂体增大后受骨性限制, 急性缺血状态下发生肿胀, 极易导致垂体受损, 一旦缺血, 则可能引发脑循环血液不足, 难以建立侧肢循环, 脑部缺氧、缺血症状先经垂体柄水平开始, 经垂体前叶延伸, 患者的缺血时间增加, 而其坏死程度就会越严重。可见, 下丘脑神经中枢破坏、垂体血供破坏等均会引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1 发病机制与病因

1.1 下丘脑、垂体附近肿瘤 肿瘤是造成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主要因素, 成人出现垂体腺瘤最为常见, 儿童则常见颅喉管瘤。肿瘤对垂体正常组织造成压迫, 形成垂体的正常血供组织破坏, 导致下丘脑的激素分泌与抑制受影响, 从而出现垂体功能减退。在国内学者研究中, 经手术证实卒中合并垂体瘤患者有垂体功能减退症状。

1.2 颅脑创伤 在颅脑受到严重创伤后, 可能导致垂体前叶出现大面积坏死, 因垂体门脉血管断裂, 可能会引发尿崩症。这类患者均有颅底损伤、颅骨骨折、垂体损伤等, 导致垂体坏死症状更为严重。经国外文献报道显示[2], 颅脑创伤后出现下丘脑出血占43%、垂体前叶梗死18%、内囊出血为55%。

1.3 头部手术与放疗 在头颈部进行放射性治疗时, 可能导致数年后患者才出现症状。因下丘脑受损, 垂体前叶功能为继发性表现, 促甲状腺及时将激素释放后, 可能使血浆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上升, 但较常人慢。有报道显示[3], 垂体手术或放疗后4年内, 出现垂体功能减退率为68.2%。临床认为, 深度X线可对垂体前叶功能造成损伤。

1.4 局部血管病变 在垂体坏死症状产生后, 是导致女性出现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主要因素。在分娩时, 因出现分娩并发症, 极易引发垂体受损或坏死, 可能和分娩时出现垂体变化呈密切相关性。在分娩时, 因垂体肥大症状消失, 使垂体恢复正常, 但是垂体前叶的血流量下降。因此, 若出现周围环境衰竭, 则可能使血流量急剧下降, 引发缺血性坏死。垂体坏死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一种认为分娩出现循环虚脱、大出血等症状, 导致垂体前叶、垂体柄动脉痉挛, 垂体门脉系统血液供应中断, 导致垂体缺血性坏死。另一种认为和垂体坏死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呈密切相关性[4]。因胎盘早剥、子痫、感染、羊水栓塞等原因, 均可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液循环难以恢复, 垂体极易出现坏死。

1.5 局部浸润疾病或感染 在身体出现感染后, 可以各种途径对垂体前叶造成损伤。如梅毒、化脓性细菌等均会对下丘脑促垂体前叶激素下达垂体造成伤害, 从而影响下丘脑神经刺激。严重的全身感染, 也会引发此症状。局部浸润性疾病, 也包括转移性肿瘤等, 均会对垂体前叶和下丘脑造成伤害。经国外报道显示[5],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极易发生于女性患者, 特别是妊娠期或产后女性。产生此病可能与免疫相关,也可同时伴有全身免疫性疾病, 如肾上腺炎或肝炎等。

2 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患者需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 并保持作息正常, 规律饮食, 远离感染源, 避免精神刺激。

2.2 激素替代疗法 选择激素需要根据患者身体情况, 缺什么补什么, 理论上, 腺垂体激素使用最为合理。激素也不可长期使用, 极易出现抗体导致无效, 因此, 靶腺激素替代疗法是对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在对患者进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腺激素进行检测后,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激素治疗。

2.2.1 肾上腺激素替代疗法 临床常用泼尼松, 选择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决定, 模仿生理分泌。一般氢化可的松25.3 mg/d, 泼尼松6.5 mg/d。一旦遇到感染或发热等, 可适当提高剂量。根据机体肾上腺激素不同时间的分泌规律, 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症状较轻者, 可使用小剂量药物治疗。中剂量作维持剂量。一旦发生感染, 需要将剂量加大, 13 mg/d服用, 在晚餐后可再加1次小剂量药物治疗。泼尼松药物使用剂量>7.5 mg/d, 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失眠等症状。在病情稳定后, 需要降低药物剂量, 使用维持剂量。

2.2.2 性激素替代疗法 育龄女性可采取人工周期疗法,每晚口服0.35 mg乙烯雌酚治疗, 1个周期为3周。也可使用苯甲酸雌二醇1 mg/次, 进行肌内注射治疗。黄体酮在服用15 d开始使用, 10 mg/次, 连续5 d进行肌内注射。下1个周期为生理期5 d开始。氯底酚胺50 mg/次, 促进性腺激素分泌, 对卵巢激雌激素合成有促进作用, 连续服用5 d。患者使用小剂量雌激素治疗, 能对下丘脑垂体进行有效刺激, 促进性腺激素释放, 利于卵巢功能恢复。

2.2.3 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 使用L-甲状腺素片, 初始计量为50 µg/d, 随后逐渐增加剂量。在甲状腺激素初始计量增大后, 会使代谢率增高, 使耗氧量增加。

3 小结

下丘脑神经激素经垂体-门脉血管系统至垂体前叶, 对垂体前叶激素合成起到控制作用, 正常人垂体重量为0.5 g左右,而垂体前后叶有单独的血液供应, 而垂体前叶主要为颈动脉分支垂体动脉供应, 垂体上动脉于垂体柄根部形成脉环, 存在许多分支在正中隆突与下丘脑, 形成垂体门脉系统的微血管丛, 与下丘脑正中隆突和垂体前叶连接, 使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物质传入垂体前叶。根据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的发病机制与病因, 采取针对性治疗方式, 采取激素疗法与一般疗法联合使用, 能利于患者恢复。对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有关知识,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1] 刘赫, 蒋华, 曹翠萍, 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117例临床分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1, 27(11):883-886.

[2] 彭武.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12, 18(24): 4150-4153.

[3] 廖镜波, 张磊, 潘洁敏, 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临床分析.临床内科杂志, 2014, 31(6):404-406.

[4] 贾静, 陈少华, 任青娟, 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临床回顾分析.河北医药, 2012, 34(14):2125-2126.

[5] 梁愿, 杨娜, 王先令, 等.氢化可的松治疗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诱发精神障碍3例.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2):113-11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4.176

2014-10-09]

124000 盘锦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替代疗法减退症下丘脑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临床分析
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早期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科学家发现控制衰老开关
研究:癌症“替代疗法”死亡率更高
中药对下丘脑作用的研究进展
回医禀性衰败理论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因病机
回药阿夫忒蒙丸对失眠大鼠下丘脑5-HT和5-HIAA含量的影响
浙江省温岭地区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调查研究
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How to Avoid Weight 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