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脑梗死中的地位

2015-02-01高慧菊吕琳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类药物内皮缺血性

高慧菊 吕琳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脑梗死中的地位

高慧菊 吕琳

脑梗死又称作缺血性脑卒中, 主要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诱发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现临床上将药物作为脑梗死治疗的主要手段, 且以他汀类的疗效较为确切。本文现针对他汀类药物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旨在提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及存活率。

他汀类药物;脑梗死

高血脂症作为诱发脑卒中的最常见因素, 与高血压相比,其危害性往往得不到医生的重视, 为此, 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伴发的高脂血症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研究与深入, 脑卒中患者伴发的血脂异常逐渐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重视。有研究报道曾于2004年指出, 他汀类药物作为预防脑梗死的一级药物, 不仅可有效降低体内的胆固醇浓度, 同时还具有多种不同的药理作用[1]。因此, 将他汀类药物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不仅可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同时也有效缓解病情, 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痴呆等后遗症的发生。本文针对此类问题展开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他汀类药物可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早在19世纪80年代, 临床相关工作者就已经对冠脉疾病的治疗展开了大量的临床试验, 发现此类药物对脑卒中可起到一定的临床疗效, 但目前对于他汀类药物是否可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复发尚未研究清楚。有研究报道指出, 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下降了19%, 但此结果传统降压药物相比并为出现明显差异[2]。为了进一步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有临床研究选取了多于上述报道一半的患者分别给予安慰剂及降压药物治疗, 可见降压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显著降低了22%, 可见二者所得结果是相似的。针对他汀类药物可预防脑卒中发生的这一结果来看, 有研究专家学者相信此种药物可能具有二级预防作用, 但仍需进行大量的试验进一步对其验证。

2 他汀类药物的单独作用

有大量临床试验表明, 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 但此种药理作用与患者体内血脂的降低并无明显的相关性。有临床试验显示, 给予具有较高发病风险的高血压大鼠给予他汀药物治疗后, 可见其胆固醇水平与血压无明显变化, 但可见脑梗死病灶的数量可明显减少1/3[3]。该结果提示, 他汀类药物可缓解脑梗死病灶, 也可对脑梗死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但其作用机制与血脂降低的机制各不相同。

3 他汀类药物的脑保护作用

有临床试验预先给小鼠注射使用了他汀类药物, 可见其由于大脑中动脉闭塞产生的脑梗死面积显著缩小, 且在以往临床工作中也可观察到此类情况的出现。有研究报道指出,对高危患者在发生脑梗死之间给予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 待脑梗死发病后的3个月内可见患者机体功能逐渐恢复, 且相比于未使用他汀类药物行预防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4]。因此,临床工作者认为他汀类药物对于脑梗死患者可发挥其显著的脑保护作用, 而发挥此作用可能与药物的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血管内皮组织细胞增殖等相关。

血管内皮祖细胞作为一种源于骨髓的细胞, 在血管新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表明, 绝大部分的脑梗死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可见其内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 并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见, 其梗死区域内形成新生的血管, 随后则可见有新生的神经细胞形成。可见, 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可产生一种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再生效应, 此种作用机制在治疗脑梗死病情中可作为一个重要的作用机制。

4 他汀类药物对脑血管的作用

有研究报道指出, 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使已经增厚的颈总动脉内膜逐渐变薄, 指出他汀类药物可具有显著的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通过影像学检查即可证实其有效性[5]。有临床上试验曾对已经发生动脉狭窄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弹性蛋白酶治疗后,发生狭窄的动脉开始改善, 且在治疗若干年后严重的动脉狭窄情况也随之得到明显改善。尽管他汀类药物在参与到了此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但仍无法推断他汀类药物可起到治疗动脉狭窄的临床作用。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动脉狭窄的患者再行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可见其中的血管内皮祖细胞含量明显增多, 因此, 临床工作者对他汀类是否具有显著的改善动脉狭窄的作用进一步展开研究, 以确定其在脑梗死治疗领域的地位。

5 他汀类药物的抗痴呆作用

阿尔兹海默病的一个重要发病因子即为载脂蛋白基因的多态性, 而β淀粉样蛋白在阿尔兹海默症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高危体内的β淀粉样蛋白的含量, 从而有效延缓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发展。回顾性分析研究也呈显示对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可显著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 明显优于其他药物治疗。

6 小结

脑梗死作为老年人作为常见的脑血管之一, 不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同时可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在脑梗死发生后, 临床上主要针对原发性神经系统给予合理的医学干预, 及时恢复组织血流灌注, 以控制脑部缺血症状的进展。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种新型人工合成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抑制剂, 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可起到良好的降脂作用, 现已逐渐成为脑梗死疾病防治中的一线药物。不仅可有效缓解病情的进展, 同时可显著减轻脑损伤的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1] 邵蓓丽, 李焰生.他汀类药物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8, 3(6):16-17.

[2] 曹红, 孙长凯, 赵杰, 等.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相关参数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9):94-95.

[3] Lubart E, Leiboyitz A, Bsumoehl Y, et al.Progressing stroke with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a group of Israeli eldealy.Arch Gerontol Geriar, 2005, 41(1):95-100.

[4] 康维为.人尿激肽原酶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35):4005-4007.

[5] 李国前, 蔡俊颖, 杨小霞, 等.瑞舒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1, 27(8):574-57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7.206

2014-10-29]

266033 青岛市市北区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类药物内皮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前体细胞亚型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分析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