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2015-02-01南征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入路球囊溶栓

南征

经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南征

目的研究分析经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45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 首先对患者进行健侧股静脉逆行插管, 失败后改用小隐静脉切开置管溶栓并采用导丝碎栓、导丝抽吸以及球囊导管进行顺次扩张辅助;若患者髂静脉流出道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行小隐静脉切开置管溶栓进行治疗, 全部成功置管且溶栓导管侧孔段处于髂静脉和腘静脉之间。15例显效;26有效;4例无效。患者总有效率为91.1%, 术后随访7~21个月, 平均13.7个月, 所有患者未出现肺动脉栓塞或下腔静脉阻塞等并发症。结论经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缓解患者病情, 且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髂-股静脉血栓;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髂-股静脉血栓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症, 主要是由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混合型和中央型组成[1]。目前, 各种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微创技术被临床广泛运用, 疗效显著[2]。然而静脉置管溶栓是髂-股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 在本次研究中, 选择在本院收治的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给予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 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确诊收治的45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23例, 女22例, 年龄26~75岁, 平均年龄(54.6±13.2)岁, 病程1~14 d。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肢体肿胀, 通过超声多普勒进行检查发现血栓分布在股静脉和髂静脉, 排除溶栓剂、对比剂和抗凝剂等应用禁忌证患者。45例患者均有较明显的患肢压痛、凹陷性水肿和肿胀;其中30例发生于左下肢, 15例发生于右下肢;术后卧床史13例, 外伤史17例, 口服避孕药史7例。

1.2 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健侧股静脉逆行插管, 在下腔静脉置入滤器, 滤器近心端位置距离肾静脉下壁约1~2 cm。失败后改用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2.1 造影 为了解患侧髂-股静脉血栓具体闭塞情况,将导管放置于双侧髂静脉汇合的稍下方。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后取患肢外踝和跟腱连线中点进行纵行切口, 长度为1 cm,是小隐静脉充分暴露, 在直视下置入血管穿刺鞘, 再通过穿刺鞘造影了解腘静脉、肌间静脉、穿静脉的通畅和走行情况。

1.2.2 血栓段 对于有些患者难以通过的血栓段, 可以选择旋转导管和轻轻抽送, 从而使血栓段对静脉内血栓起到破碎和搅拌的作用, 手术过程中应配合尿激酶加入50 ml的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 不少于20 min。

1.2.3 导管抽吸取栓 选取4F或5F导管配合导丝沿血管腔逐步向上, 保持导管置入血栓内, 采用20 ml的注射器负压进行血栓抽吸并缓慢撤离导管, 通过抽吸将血栓碎片排出,减少血栓负荷。

1.2.4 球囊扩张 髂股静脉血栓可采用球囊扩张压碎静脉内血栓, 缩短治疗时间、促进血栓溶解。采用直径为10 cm的球囊导管;股静脉及股总静脉成形术采用直径为8 cm的球囊导管, 压力泵低于球囊命名压2~3 kPa, 维持1~3 min。

1.2.5 支架植入 溶栓后进行同侧股静脉穿刺球囊扩张成形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 采用直径为8~12 mm的球囊进行预扩, 直径为10~14 mm, 长度为10~12 cm的支架。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肢部位疼痛消失, 肿胀消退,肢体松软且活动恢复正常;有效:患肢部位疼痛有所减轻,肿胀有所消退, 造影血流大部分得到恢复, 患肢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较治疗前症状无明显减轻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45例患者中15例显效, 占33.3%;26例有效, 占57.8%;4例无效, 占8.9%;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术后随访7~21个月, 平均13.7个月, 所有患者未出现肺动脉栓塞或下腔静脉阻塞等并发症。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 其发病率达到了1%, 对急性与亚急性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及时的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进入慢性期以及后遗症期[3,4]。近年来, 髂-股静脉血栓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血栓清除术和抗凝治疗[5]。抗凝治疗作为最传统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阻止血栓进一步的形成与发展, 然而却不能清除已经存在的血栓[6]。

本次研究中通过经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 其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1.1%, 且无明显并发症, 疗效显著。小隐静脉主要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 行外踝后方到小腿后中部逐步上行, 直至腘窝下角处穿深筋膜后向上注入腘静脉[7]。采用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的主要优点为手术创伤小,能够有效避免其他入路方式对周围重要结构造成的损伤, 导管固定后稳定性好, 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有利于护理, 提高舒适度;由于处于小腿中、下1/3深静脉、浅静脉之间和大、小隐静脉之间, 能够有利于交通支静脉的互相沟通。不仅如此, 小隐静脉通过侧支或腘静脉与髂外静脉、股静脉、股总静脉的血栓具有较好的接触作用, 有利于发挥溶栓作用[8]。

综上所述, 经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有效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 缓解患者病情, 且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 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1] 刘源, 刘洋, 曾伟, 等.可回收滤器保护下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初步体会.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4,30(1):111-115.

[2] 刘振生, 王家祥, 孙勇, 等.经颈股静脉双入路取出回收钩贴壁的OptEase下腔静脉滤器.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4, 33(1): 109-112.

[3] 王义平, 于伟娜, 张希全.双侧股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髂静脉闭塞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3,28(8):638-639.

[4] 王义平, 张希全, 潘晶晶, 等.导丝捕获技术在左髂静脉闭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10):1535-1538.

[5] 许科峰, 汪建良, 朱亚文, 等.髂腹股沟微创切口内固定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9(3):206-208.

[6] 王义平, 张希全, 潘晶晶, 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8):1314-1317,1323.

[7] 路建宽, 张春堂, 袁广胜.经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探讨.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7):591-594.

[8] 刘建, 王秀平, 王彬, 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2):489-490, 49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7.083

2014-11-04]

473000 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导管室

猜你喜欢

入路球囊溶栓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