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教学探索

2015-01-31仲剑锋于天明魏国勇郭文峰逄志敏殷文平王君章

职教通讯 2015年15期
关键词:理实工学职业

仲剑锋,于天明,魏国勇,郭文峰,逄志敏,殷文平,王君章

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教学探索

仲剑锋,于天明,魏国勇,郭文峰,逄志敏,殷文平,王君章

开发工学结合项目,建设一体化教学场景,搭建理实一体化学习平台;将制药机械维修工作过程中的安全知识和测量、维修、装配等的方法知识贯穿于项目教学五步法中,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的“制药机械安装维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

高职;制药机械安装维修;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

药剂设备制造与维护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工学专业。在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中,该专业注重内涵建设,充分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外实践基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及人才需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根据岗位群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合理定位了“制药机械安装维修”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了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内容设计;结合课程实践性强、技能要求高、对接岗位的特点,以项目为载体,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推行基于工学结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制药机械安装维修”课程被评为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院级精品课程,并立项完成省级和院级教改课题。[1]

一、开发工学结合项目,搭建理实一体化学习平台

理实一体化是以知能并重的理念,将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在做中教、做中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突出其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方法、练能力”之实质。工学结合是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学习,从而掌握工作方法、获得工作技能的一种学习模式。因此,工学结合课程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重要平台。如何通过工和学的有机结合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一体化,笔者认为,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设计是工学结合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承载物。[2]

通过对相关制药及制药装备行业企业调研,确定了药剂设备制造与维护专业的主要岗位群为制药装备维修、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岗位,以及设备管理、营销二个拓展岗位;深入分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确定了知能融合、理实一体的“制药机械安装维修”课程培养目标;将制药机械检测、维修、安装调试及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融于项目教学中,[3]形成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统一的学习项目。

“制药机械安装维修”课程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发了制药企业的维修安全、维修机具选用、典型制药机械的安装维修、管路系统的安装维修四个项目为载体,各项目之间依次递进,符合制药机械维修岗位工作过程;以制药机械维修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课程内容,结合工作任务构建制药机械检测、维修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知识,在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能融合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通过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课程设计,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的有机结合。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设计[3]如表1所示。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工学结合项目中的应用

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矛盾,按“工作项目”构建知能融合的课程体系,摆脱了片面强调实践技能培养而忽视知识学习的谬误。在教师监控主导下,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自主、渴求新知识的内在潜力和动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提升。用项目搭建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桥梁,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在项目中的统一,达到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

“制药机械安装维修”是药剂设备制造与维护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直接对接于就业的核心岗位——维修岗位。根据制药机械维修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故障检测、拆卸、清洗、测量、维修或更换、装配、安装调试、试车,提炼出每一环节所需的知识点、技能方法和职业素质,融入工学结合项目任务中,设计了“工作任务引入、教师示范引导、制定维修方案、完成维修任务、检查评估报告”的项目教学五步法。将维修工作过程中的安全知识和测量、维修等的方法知识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融为一体,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达到基于工学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在“工作任务引入”中,将班级分成数个3-4人的学习小组,课前以任务单的形式按组领取工作任务,将项目涉及的理论知识、方法知识融入任务目标中,提出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理实一体,创设工作情境,提供立体化的学习参考资源,如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材、视频资源、设备装置、课程网站及专业网站等。

对于“制药机械安装维修”课程,由于知识、方法和技术能力要求高,因此,“教师示范引导”环节非常关键,可通过“制定维修方案”培养学生更为重要的认知技能。如在“旋转式压片机检修与调整”项目的“加料器漏粉维修”子任务中,分析漏粉原因,引入“加料装置的组成”、“加料速度的调整”、“加料器和刮料板与中间转台工作面的间隙为何不同”、“漏粉的危害以及洁净区的维修安全”等理论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学生盘车实地检查旋转式压片机的故障情况,以小组形式进一步讨论、分析、学习“是否中模高出转台工作面”、“转台工作面的跳动量是否超过允许值及如何测量”等方法知识。在此基础上,制定测量和维修方案,准备百分表、刀口尺、塞尺等检测工具,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在“完成维修任务”阶段,找出故障原因后,主要根据方法知识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安全维修、节省成本、爱护工具和设备的职业素质。如“加料器漏粉维修”子任务中,首先,需要测量加料器、刮粉板底面是否平直,检查中模是否调平,测量转台工作面的端面跳动量。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分工协作,拆卸加料器、刮粉板,选择刀口尺检查加料器、刮粉板底面是否平直,如不平直进行磨平维修;用塞尺检查加料器与转台工作面之间的间隙数据,如超过允许范围,应重新进行调试安装;保证刮粉器与转盘间缝隙安装精度的实施操作:在间隙处垫一张纸,紧固安装螺丝后,抽出即可;用百分表测量转台工作面的端面跳动量是否在0.05mm范围内,如不满足,应边测量边调整。测量、维修、安装完毕后,试车检验维修质量。

“检查评估报告”阶段开展多元评价。各组进行汇报,小组间进行试车检查、评估反馈,提交项目报告,完成工作任务单。教师引导将该项目涉及的原理和方法知识贯穿其中,并进行总结、提高、拓展和总体评价,学生每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均能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过程知识,并与其就业岗位相适应;同时,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大大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其与人交流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习迁移能力以及自信意识。

三、建设一体化教学场景,实现教学做合一

实施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离不开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场景,因此,开发和建设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尤为关键。“制药机械安装维修”教学团队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创新地开发了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型理实一体化特色校本教材和动态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了制药机械理实一体化教室,成立了制药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打造了理实一体化学习场景,构建了工学结合氛围,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与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山东新马制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及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了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型《制药机械安装维修》理实一体化教材,采用项目→任务的结构编写模式[4]引入企业真实的项目,将理论知识、方法知识融入项目任务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虚实结合,建设了集学习资源、视频资源、虚拟仿真平台等于一体的动态调整的教学资源库,实现了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学习与工作一体、理实一体、虚实一体的多元特色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创新了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

在原有实训车间的基础上建设了制药机械理实一体化教室,选择重要的维修安全标识挂于墙上,创设“做中学”工作氛围;将整个一体化教室划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区、零部件维修区、设备装置装配区3个主要区间,各区间无障碍互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项目教学五步法实施的互相贯通、有机结合的特点。理论知识学习区为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制定方案的区域,配有学习资料、多媒体装置、学生电脑和网络、桌椅等;零部件维修区主要是学生在维修过程中需要对某些零部件进行测量、维修的区域,需要配有数个操作工作台、台虎钳及钳工工作台以及工具区、备品备件摆放区、工作服安全设施等;设备装置装配区是学生实施故障检测、拆卸、测量、装配、安装调试、试车的区域,选择了企业在线的旋转式压片机、全自动胶囊充填机、离心泵和压缩机等设备装置,按照项目任务顺序编排布局,学生可根据需要无障碍穿梭于各区间,获取相关信息,查看设备实物。理论知识学习区位于理实一体化教室中间,周边为零部件维修区和设备装置装配区,以便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开展。

此外,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了制药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承揽企业项目,拓展任务范围,拓宽学生视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和企业进行合作,2012年,获得“搪玻璃反应釜气相介质布料器”等二个实用新型专利,先后完成了全国制药装备标准化协会20余个制药装备标准的修订,承担了一个新标准的制定工作;2013年,完成了高压软管的研制,获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等奖。通过真刀真枪的实战,学生得到了有益的锻炼,岗位适应能力大大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做用”合一。

四、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应用效果

通过校企合作实施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教学改革,增强了该工学课程的吸引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学生参与项目任务,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用,不仅提高了设备维修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获得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知识,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成功完成项目任务后很有成就感,这对高职生来说至关重要。

同时,学生每年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的人数和成绩逐年上升,专升本的考取率和技能鉴定的通过率也逐年增长,其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学校成立了制药机械专业社团,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主动为各专业实训车间维修、维护设备,协助学校开展管路的装配、维护等工作。[5]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进一步彰显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实践应用效果。

[1]仲剑锋,于天明,逄志敏,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制药机械安装维修项目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4 (11):25-28.

[2]汤俊梅.高职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138-140.

[3]于天明,仲剑锋,逄志敏,等.任务驱动型制药机械安装维修项目教材开发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4 (27):73-77.

[4]郝飞,程艳.自动控制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60-62.

[5]仲剑锋,于天明,逄志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32-35.

[责任编辑 盛 艳]

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制药机械安装维修’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zcj122);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2014年度教改课题“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发实践探索——以‘制药机械安装维修’为例”(项目编号:2014JG010);2012年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精品课程“制药机械安装维修”(项目编号:2012JPK7)

仲剑锋,女,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制药机械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制药机械理实一体化教学、制药机械维修技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于天明,男,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制药机械教研室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制药机械维修技术、制药机械理实一体化教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魏国勇,男,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制药机械教研室助理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制药机械理实一体化教学;郭文峰,男,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制药机械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制药机械理实一体化教学;逄志敏,女,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制药装备技术管理;殷文平,男,山东新马制药装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制药机械装配技术;王君章,男,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制药设备装配技术。

G712

A

1674-7747(2015)15-0017-04

猜你喜欢

理实工学职业
盐工学人
——宋辉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新路径的探讨与实施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理实一体化课程过程考核的研究与探索
职业写作
“电气控制与PLC”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
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工基本技能》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