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气类专业“应用型、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5-01-31刘晓青郭荣艳吴定允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电气应用型专业

刘晓青,郭荣艳,吴定允

(周口师范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电气类专业“应用型、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刘晓青,郭荣艳,吴定允

(周口师范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为适应新形势下对“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全国多所高校都在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努力提高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本文结合周口师范学院电气类专业当前办学和就业情况,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实验室开放为支撑,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评价体系为导向,积极探索“应用型、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校要适应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模,为此,周口师范学院正在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提高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应用型、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顺应这一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它是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类型规格的定位与培养途径方式的结合体,着重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其本质就是通过开放式办学这一途径,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培养出一批适应当前产业需求的本科层次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

应用型,即指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人才的规格.为生产发展第一线培养用得上、干得好、后劲足的专门人才.

职业型,即指要注重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把职业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从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实现毕业生能力和素养与实际从事工作的需求紧密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满意率.

开放式,即指冲破传统的封闭式校园教学形式.开拓社会合作的办学渠道,将企业引入校园,打造与企业、行业密切合作,从而联合培养的新型办学体制.

1 改革思路

电气类专业的突出特点是,发展快、实践性强、应用广[1],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亦是当前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2].为适应专业特点及当前新形势,应对就业压力,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电气类专业人才,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办学条件,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紧跟科技的发展.

我校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电气类专业本科办学历史不长,校领导一直非常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部分老师也在积极探索研究.在领导、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前期已取得不少成效,但与学校转型发展目标尚有一定距离,仍然存在偏学理研究而轻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一是教师、学生在观念上对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学生对工程实践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专业实践设备和工具了解掌握得比较少;三是学生个人实践技能欠缺,导致培养出的部分学生处于“上着不了天,下立不了地”的尴尬境地.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的职业需求,是摆在我校电气类专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花大力气与精力去思考与研究.

为此,在调研我校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两个年级本科生和从事本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对本校培养模式的建议及毕业生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首先从思想上引导电气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认清当前形势,并准确自我定位;然后通过实验室开放、产学研一体化等途径丰富教学的内涵,以工程实践经验促进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改变评价标准,促进教师和学生“工程观念”的转变.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施方案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必须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为适应变革,紧跟转型发展的步伐,结合我校电气类专业现状,本文拟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实验室开放为支撑,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评价体系为导向,积极探索“应用型、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2.1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现有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3].比如对“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优化整合.适当压缩必修课学时,扩增选修课,达到选修课与必修课比例至少3∶7的目标,同时设立跨学科选修课程,并保证每个学生选修至少6学分;整合课程实验、实训、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不低于25%.通过“精简、改造、整合”等措施,形成“课程建设系列化、群落化、精品化,实验实践环节课程化”的课程体系.

2.2 秉承“还实验于学生”的理念,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技能

长期以来,对于学生而言,实验室的主要功能就是开设课内实验.针对此状况,我校积极进行改革,成立了科技创新实验室,设立了实验室开放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多次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学科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学科竞赛为动力,实验室已成为开发学生潜能的第二课堂.但在实验课程设置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比如,计算机语言课、应用软件、单片机等相关课程的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可以在实验室内完成,采用一体化教学形式,从而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课程设计题目应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学习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相关课程后开设电子课程设计,以本专业某一技术方面的设计为任务对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过程进行训练;单片机课程设计、液压系统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等,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实物的制作调试,或实验设备的调试,培养学生既动脑也动手的能力,在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还能培养实践技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实验室开放程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采取以教师为主导,整合各学科实验室的方法组织教学,比如“开放实验室预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和预约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实验场地、实验指导教师等,然后进入相应实验室进行实验,从而拓宽实验空间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内培外引”,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推进改革的动力是市场,基础是学校,关键是师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关键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而近几年来,随着我校的快速发展,电气类专业中青年教师居多,且大都刚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虽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在生产一线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此可以每年选送1~2名教师进入企业参与相关专业工作,或采取顶岗、挂职等方式培训“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可以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行业培训和相关资格考试,比如我校八名教师于2014年3月参加了“光伏电站的优化设计、建设与运维管理”培训班,了解行业前沿及动态,探讨这一新型领域的市场开发及商业模式,降低交流发电成本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于学校和个人而言,都意味着新的发展机会,可以调动教师自觉提高双师素养的积极性,逐步壮大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队伍,争取使“双师型”教师达到50%以上.另外,还可以聘请一些行业专家及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到校开展讲座,本着“不求为我有,但求为我用”的原则,强化提高电气类专业教师实践课程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的工程素养.

2.4 注重实习基地建设,拓宽实习渠道

工厂实习的主要目的是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加强电气类专业本科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为下一步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设计、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工程基础.实习教学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性环节,实习基地便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起点,选择、建立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至关重要.目前我校电气类专业已发展了一批优良稳定的实习基地,如河南瑞特电气有限公司、河南通信光缆有限公司、河南科信电缆有限公司.在实习基地开展项目型、课题型的实习教学改革[4],让学生的实习更有针对性.实习前,由指导教师与实习基地联系,让基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实习课题,再向学生公布实习课题;也可以直接参加教师在企业所承担的生产实际中的课题;或者自拟课题,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到企业去调研.总之,学生在实习出发前均需携带一项具体任务去参加实习,并要求在实习调研之后,为实习基地解决技术小问题或设计解决方案.让实习做实,真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河南瑞特电气有限公司2013年度表彰会上,我校八名实习学生因表现出色受到了表彰和奖励,另有两名实习生与河南瑞特电气有限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实现了学校为企业和社会储备输送人才的基本职能.

2.5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开放式的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质要求.离开企业、社会的参与,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培养,推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校企互相支持、渗透,资源互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是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校已与河南瑞特电气有限公司、周口恒昌计量自控设备有限公司就某些课题共同研究,达成合作,带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同时也帮助企业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这种合作成效还可以进一步推广深化,让学校和企业互为员工与教师培训基地.从学校师资队伍提高的角度,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鼓励教师集中时段深入企业,为尽早融入企业与学校的技术合作构建基础.从企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学校可以接受企业骨干人员到校学习,满足企业对员工培训提高的需求.通过与企业横向联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让教师带着成果到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业,实现技术与科研团队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5].这样既可以保障实习基地的稳定,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让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挂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6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师生转变观念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是高校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活动的导向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纯粹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整体水平的方式,致使学生和教师大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而不积极主动动手实践.本文探索一种特色化的评价体系:1)参与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目前该院已经启用这种模式,2014届优秀实习生就是在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共同评价下产生的.2)考试考核体系以能力为中心,大胆试验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引用AHP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即首先总结出相对科学合理的能反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评价要素,包括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并根据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和侧重点,分别对各个要素赋予权重,进行加权计算,从而得出最终评价结果.我院多门课程已进行了考试改革,并取得了较好成效.3)评教评学活动形式多样化,采取网络评教评学、问卷调查、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反馈、督导评教等多种方式进行,督促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通过“产、学、研、用”“四化”机制,即队伍建设的社会化、研究活动的应用化、人才培养的实践化、考核机制的企业化,促进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促成学生的实践活动在“企业见习-校内企业实习-基地企业实习-毕业实习”过程中“四年不断线”,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不断加强,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进而培养出“零适应期”大学生.

[1]罗文广,曾文波,石玉秋.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分层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27-28.

[2]黄友锐,李良光,郭业才.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2007(24):257-259.

[3]胡敏强,程明,李扬.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2):44-46.

[4]赵珍,赵任,孙毅刚,等.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44-145.

[5]周小清,邬云文.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三化”建设人才需求的对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7-78.

Explore and analyse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ith“application-oriented,career-oriented and open type”on electrical specialties

LIU Xiaoqing,GUO Rongyan,WU Dingyun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mechnical Engineering,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China)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raining of“application-oriented,skills-based,composite”talents under the new form,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are actively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with effort to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university in servicing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ccording to current school conditions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electrical specialties in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ith“application-oriented,career-oriented and open type”is actively explored in this paper,based 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supported by open laboratory,with construction of“double-qualified teachers”as the tongs,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as the platform,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a breakthrough,and evaluation system as a guide.

electrical specialties;personnel training mode;engineering practice

G64

:A

:1671-9476(2015)05-0071-03

10.13450/j.cnkij.zknu.2015.05.018

2014-10-17;

:2014-11-20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J201419)

刘晓青(1984-),女,河南淮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

猜你喜欢

电气应用型专业
八方电气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探讨
建筑工程电气接地安装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