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打磨“吸铁石”
——浅谈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2015-01-31孙燕銮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吸铁石揭阳专版

□孙燕銮

(揭阳日报社,广东 揭阳 522031)

精心打磨“吸铁石”
——浅谈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孙燕銮

(揭阳日报社,广东 揭阳 522031)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以唤起阅者的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出一个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新闻界则认为“导语是记者展示其作品的橱窗。”可以说,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影响稿件的质量。

受众看新闻与看小说、看电影、看戏剧有着截然不同的心理。人们看戏,剧情的结局怎样,往往出现在高潮,正所谓“好戏还在后头”;阅读小说也是这样,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要到后面才把底细告诉读者。但是,新闻写作就不同,读者、听众要求在读或听之后,就知道怎么回事。因此,在新闻的导语中,作者要用简洁的文字介绍最主要的内容,以引导读者、听众进一步阅读全篇。

导语是新闻报道的“眼睛”,是吸引受众眼光“吸铁石”。新闻界不少人认为:写好导语,是写好新闻的一半。导语怎样写才能吸引读者呢?参与编写美联社写作手册的霍华德·海恩认为,一条优秀的导语,应具有几个特点:能够提供消息、简短、明晰、简单、直截了当、生动、客观、富有色彩,格调高尚。

要写好新闻导语,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简洁,在“实短活”中见奇

新闻的开头如何,与其整体的关系非常大,它直接影响到受众的阅读兴趣、情绪和所处状态。古人作文有“凤头”之说,从读者阅读心理来看,此话很有道理。冗长的开头会把热心的读者吓跑。据调查,导语最好在100字内写完,写得越长爱读的人越少。笔者在采访写作过程中一直都对导语部分特别注意。如撰写消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开展农村科普教育”的导语是“5月21日,揭东县玉湖镇姑山村热闹非常。”这样促使读者想知道为什么21日的姑山村会热闹非常,使读者有想看下去的意愿。

又如,刊登于《揭阳日报》2009年2月18日的科普之窗专版的一篇题为《揭阳农科新品:槽生淮山》的稿件,是一则曾引起广大读者普遍兴趣的通讯。这篇通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你见过横着生长的淮山吗?”这简短的设问激发了受众想看看“横着生长”的淮山是怎么样的,而产生急于往下看的浓厚兴趣。省内外的很多网站都纷纷转载这则新闻。该通讯还获得广东省2010年科技好新闻奖二等奖和2010年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可以看出导语在受众中的重要位置。

设悬,诱发读者好奇心

导语一般要求直接、明快地叙述新闻事实,如果千篇一律,难免显得单调呆板,甚至会失去消息的情趣意味,降低可读性。古人写文章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因此,在导语写作中有时也不妨卖卖关子,制造些“波澜”。

如,刊登在2009年2月25日《揭阳日报》科普之窗专版的《“量“体”裁“衣”,重回无镜世界》一稿,导语是这样的:“2008年冬季征兵体检的前一天,一名向往军营生活却又戴着厚厚眼镜的青年匆匆走进普宁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当他离开医院时,他已经不用戴近视眼镜了……”为什么人离开医院就不用戴近视眼镜呢?笔者在导语设置了悬念,让读者产生了想读下去了解真相的欲望。

再如2012年6月18日《揭阳日报》科普专版刊登的“水葫芦”一稿,导语是:“水葫芦——这个大量繁殖在江河湖海上的外来物种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它对水体生态的破坏也已经被人们所公认。可是,广东福尔康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借助新技术,利用水葫芦成功生产出一种高品质有机肥料。”

导语围绕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新闻事实展开,顺着读者思路且问且答,设置悬念,更能诱发受众的好奇心。

传神,让读者身临其境

导语的活力在于打动读者。用词造句要有动作,出形象,造气氛,不要一开头就几个“为了……”“在某某地方”“在某某领导下、指导下、支持下、帮助下”,大前提、小前提一大堆,像路边小店里的大肉包子,让人咬了几口还吃不到肉馅子。最好是开门见山,坦诚相见,不绕弯子。多用形象的、添彩的、有味的字、词、句。细节的选择、描写不仅要注意它的画面性、个性特点,还要注意选用一些蕴含深意,如表现心理、情感、神态等方面的非画面细节。这类细节的描写,使人读后不仅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而且能引起人们的咀嚼、回味,品尝出其中的真意、深意。

2010年9月10日,《揭阳日报》阅读专版的“访贝闻喜老人”一稿,导语是“日前,广东省文化经贸交流团访问台湾,再次掀起了一阵三山国王文化热。三山国王文化是粤台地区和南洋一带华侨侨居地富有特色的地方神崇拜文化。如果你想详细了解这一文化的来龙去脉,你最好来三山祖庙的发祥地广东省揭阳市拜访‘文化老人’贝闻喜。”

冲突,让读者爱不释手

事实上,随着新闻报道的持续进行,这些用冲突要素构建起来的新闻导语还将不断增加。只要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把握住新闻中的冲突要素,用简单、明晰和生动的语言,一个新闻领域里的新手也能写出读者爱不释手的新闻来。对普通人物和事件的报道也能找到冲突点,这需要耐心和仔细的观察。

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冲突无时无刻不存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到。例如,笔者在采写2010年9月1日《揭阳日报》科普版《千年广式凉果有了地方标准》这篇通讯时,就制作了这样一条新闻导语:“凉果是广东省特别是潮汕地区的传统特色产品,广式凉果在全国乃至东南亚、欧美一带向来是受欢迎的产品。但广式凉果也有自身尴尬:人们在享用甜美凉果的同时,却没法在产品标签上找到相应区域性的产品标准。前几年发生的一些地方凉果加工企业在生产时滥加食品添加剂或加入非食品添加剂事件后,精明的顾客在选用凉果时就多了一个心眼,在食品标签上找产品标准号。于是,没有产品标准号的凉果就如同没有名分的二奶只能窝在阴影角落里一样,被顾客晾在货架上。”

这则写广式凉果原来的广受欢迎和现在的没有标准的尴尬的导语,就充分体现了“冲突”要素。该通讯获得2011年广东省科技好新闻奖三等奖和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奖二等奖。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导语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记者在写新闻时,要尽量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发掘新闻,在写作上要把最鲜活的事情突出来,只要我们大胆突破程式化的思维方式,不拘一格,勇于摸索创新,就能写出精彩的导语。■

(本栏编辑:尚志鹏)

猜你喜欢

吸铁石揭阳专版
好玩的吸铁石
揭阳市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及机理分析
会破案的吸铁石
吸铁石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
揭阳·黄岐山
特别专版
“奥运专版”今日推出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专版
从揭阳楼看中华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