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2015-01-31王琨武

中小学电教 2015年4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

☆王琨武

(陕西师范大学金泰丝路花城学校,陕西成阳 712000)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王琨武

(陕西师范大学金泰丝路花城学校,陕西成阳712000)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是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视点,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把信息技术作为目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工具,是教学理念提升的标志。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基本特点,就能从理论的高度对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从而有效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不同时段运用信息技术,从教学资源的创设、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教学情感的激发等方面把握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就能开阔教学的思路和领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融合;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这一论述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即“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融合”,它虽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但又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可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现状。运用信息技术扩大语文学习领域,有益于构建有效教学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良好的基础,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与课程整合的联系与区别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目前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大家也在积极探究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从有效教学理念内涵来讲,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内容呈现的有效性;教学策略运用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状态的有效性。如果真正在教学中使这四个方面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落实,那“有效教学”就能得以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能达到。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提升教学的有效工具,也成为目前大家共同关注并积极探究的话题。

随着教学理念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整合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自觉应用于教学实践。课程整合由最初的课堂多媒体演示到借助网络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创新了学习的形式,从不同程度辅助了课堂教学,这符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从整合的空间看,主要是课堂教学,不管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还是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无论是知识的拓展,还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都离不开课堂这一特定环境。因此,教师的主要着眼点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空间里,虽说有效果,但其单一性的弊端显而易见。

从系统论的视角看,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因素,也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时段,还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实践活动等不同内容。在目前班级授课制的体制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是一条基本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也体现在课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后的交流指导。教师是先于学生的学习者,不仅要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实质和要求,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特点,而且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目标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都是由教师事先进行预设,学生只是在教师实施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即教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导者。学生自主建构适合自己愿望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只是在具体的学习环节中才能得以体现。因此,只有当教师的教学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相一致时,课堂教学才能产生共鸣和合力,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课中,也要关注课前和课后,这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应着重研究的问题。比起课堂教学的课程整合,其范围更广,内涵更丰富,提升教学效果的空间也更大。因此,课程整合只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它的全部,不能用课程整合来替代。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让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另一方面,扩大知识视野、丰富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念等。提高学生学习绩效,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同时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但从教学的过程看,教师的着力点在课前,主要借助信息技术有效进行教学预设,勾画完美的教学愿景。课中是教师和学生以和谐、互动的对话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完成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课后主要是学生努力,借助信息技术完成实践性作业,体验生活和知识的应用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选用适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学科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从这一意义上讲,要实施教学活动,首先必须进行计划和安排,而计划和安排的主体应该是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就必须在课前进行精心的研究和预设,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教学的效果如何,教师的教学预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要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形成怎样的价值取向;教学中采取怎样的形式,设计哪些环节,重点、难点怎样突破等,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一个较为详尽的预设。一个完美的教学设计形成,要经过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对个人经验的拓展,更要借助信息技术,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依据教科书,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单凭教参和图书馆,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网络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资源,而与小学语文教学同步的资源不在少数,加上一些历史、地理、自然、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的专题网站,更是便捷的资源库。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大量浏览相关网站,发现和寻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开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课程资源,并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使课堂教学内容厚重、完美,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一个教师的成长,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积累起来的。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是迅速走向成熟的便捷通道。课前的教学设计,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教学过程,更要大量学习别人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合理、方法得当。网络上有大量的教学设计,输入相关的课题,许多好的教学设计就会呈现。教师可以学习别人的设计思路,选取其中的环节或方法,参考作业设计,甚至一些导语、过渡语都可以拿来用。这样,不断学习和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会大大增强,教学流程日趋完善,使有效教学成为一种可能。

3.选用现成的教学工具

网上和教学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和公开的课件,都可以直接下载作为教学工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把《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规律具体化、序列化,把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完美地统一在每篇课文中,构成序列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体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备课时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有目的地借助网络,查找大量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筛选,加以记载,根据每课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做成一个和教学设计配套的资源信息,一是自己备查和积累,二是日后和其他教师分享。主要形式如下(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课《西湖》为例):

(1)课内准备资料

①在百度中查找关于杭州西湖的资料介绍,了解杭州以及西湖,体会西湖的自然美。

②在百度图片中找西湖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

③在词典中查找“素有、镶嵌、放眼远眺、连绵起伏、硕大、心旷神怡、夜幕初垂”等词,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④从网上下载白堤和苏堤的由来。

⑤在百度中了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由来。

⑥在词典中了解“融化、熔化、溶化”的区别。以便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使用的“溶化”的含义。

⑦在百度中搜索白居易的诗《忆江南》,供学生诵读。

(2)拓展延伸

①在百度中搜索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并积累。

②在字典中查阅“绵”与“棉”的区别。

③完成课后练习题。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解决课堂教学中疑难问题,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主阵地在课堂。从宏观上讲,要做到课堂教学“有效”,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获取语文的信息,掌握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的规律。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上讲,“有效教学”就是教学的目标有效,从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教学设计有效,每个环节、实施的方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组织的有效,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调控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形、声、色的刺激,以及直观生动的演示,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极强的求知欲,此时学生的学习是自觉的、积极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多媒体技术对课文进行字体、颜色、动画、视频和音频的处理,不断调动学生情绪、兴趣,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如教授《鸟的天堂》这课时,把鸟的天堂整体图、百鸟出巢图、百鸟归巢图制作成课件,呈现于课堂之上,让学生如临其境,仿佛跟着作者游览了一番,使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充分理解“树与鸟”的和谐,由衷地感叹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啊!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优美,让学生学得轻松而印象深刻。

2.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难点

语文学习要为学习者精神的丰富和愉悦提供条件,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写日记、写作文常常会让学生感到头痛甚至厌烦,本应是真情实感流淌的作文课,也变成了八股模式的模仿课。让多媒体技术进入作文课堂,让学生在视听、图文融为一体的情景中,产生写作欲望。教师可用镜头捕捉生活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山头喷涌而出的太阳;阳光下绚丽开放的花朵;夜间瑰丽的江河大桥;熟悉的校园一角;运动场上学生奋力冲刺的霎那;辩论会时孩子们激动跃跃欲试的神情。然后把这些镜头组合在电脑中,配上音乐和解说词,在作文课上放映,启迪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样,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作文,还被多彩的生活感染着,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发生深刻的变化。

3.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良好积极情感发展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的演示,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前引导学生利用资料型课件,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由于学生亲历了这一过程,印象十分深刻。课上利用演示型课件展示的相关资料的补充更使学生加深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相关文字与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小巧玲珑”、“金碧辉煌”、“众星拱月”、“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变得轻松而深刻。圆明园的毁灭部分,选取《圆明园的毁灭》的影像资料,配以文字介绍,让学生对英法列强产生憎恨与愤慨,激发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从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情感与理解升华的双丰收,一堂远离生活实际的课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就轻松而又圆满地完成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和学生、家长课后交流的平台,增强教学的监管和反馈,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需要在校外大量的应用和实践体验。而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能力和责任心、学生自觉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校外的活动处于自由状态,教师对校外的监管有心无力,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分化。实际上,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和教师的视角是可以触及学生校外生活的。从我校实际的研究看,目前教师完全可以搭建一个家校、师生、教师和家长相互交流的平台:一是教师通过网络和家长交流信息;二是老师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和批改作业;三是学生在家里可通过网络完成实践性的作业,弥补在课堂由于设备限制的不足;四是教师建立自己的反思平台,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和见闻,及时记录并与学生分享,形成很好的经验。

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语文教学的有机系统,有效教学才可以完美实现。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教学的基本规律来说,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和基础,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核心,有效的课后交流和实践是保障。只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丰富和完善教学流程,学生的有效学习才能真正达成。

[编辑:郑方林]

G434

A

1671-7503(2015)07-0052-03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