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州报记者采写新闻的诀窍

2015-01-30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7期
关键词:市州琵琶新闻报道

□ 罗 毅

(随州日报社,湖北 随州 441300)

(作者系湖北省随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与中央驻浙新闻单位和省主要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座谈时强调,“加大新闻改革创新的力度,挖掘新题材,丰富新语言,探索新手法,创造新风格。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寻找线索、提炼主题”。作为市州党报记者,在新闻采写中不仅能俯下身子接地气,而且更能潜入水底抓活鱼,只要当有心人,掌握诀窍,更多的鲜活新闻便能源源不断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寻求发现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艺术家罗丹的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题材,而是缺少发现。这应该成为新闻记者的格言。许多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社会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假如没有发现,我们眼中的社会和生活只能是一条没有浪花的河流,一片没有云朵的蓝天,一片贫瘠而无生命之绿的沙漠,抑或是遥远无际的茫茫空白。新闻,说到底是发现的艺术。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只有依赖着发现,才能让我们受益无穷。寻找发现新闻的过程,也是自我锻炼的过程。对同一事物,我们应该以超出常人的眼光和敏感,多视觉地去观察、去品味、去研究、去判断,寻找出独特的“新闻眼”。新闻虽然不是艺术,但寻找发现是新闻与艺术所共需的。假如说,寻找发现使罗丹成为艺术家的话,那么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只要寻找发现、珍惜发现,定能拥有“浪花”,拥有“云朵”,拥有“生命之源”。

闻风而动

闻风而动,意思是知道一点风声便迅速行动。它的深刻含义在于揭示出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前夕总有一些迹象出现的客观规律。闻风而动,对于处于最基层的市州报记者来说,确实是一个机遇。因为,我们也许就在事件发生的现场,也许我们就参与在其中,这其中详情,中央和省级报纸记者能预料吗?难矣。许多新鲜事物产生在基层,许多伟大实践产生在基层,许多重大典型产生在基层,闻风而动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先发制人。我们如能把握机遇,就会有主动权,就会抢先一步占领新闻高地。闻风而动,要求我们善于观察风向以便及时地“见风使舵”,或捕“风”捉“影”。怎样观察风向?我们要学会把握党的方针、政策,善于从国家大政方针字里行间中悟出新闻报道的新方向;我们要学会摸透群众的心理、关注的热点和需求,善于从群众所思所求所做中摸出有价值的新鲜事。

搜珍猎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它创造了数不清的珍闻,也锻造出说不尽的奇事。报纸需要这些珍闻奇事来丰富报纸内容,读者也需要这些珍闻奇事来丰富读者文化生活。作为市州报记者,我们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只要我们耳闻目睹认为在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是最珍贵的、最奇特的事物,我们都可以运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进行记录,运用我们脑中的思维进行合成。那么,搜珍猎奇将会使我们的新闻报道锦上添花。珍奇,词典上解释为“最宝贵的”。搜珍猎奇,就是要搜寻那些“最宝贵的”的东西或事物,因为它们的本身就具有一种新闻价值。我们生存的这块土地古老悠久,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日新月异,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也许会搜猎出一篇传世不朽之作。

全感体验

一个新闻事实不是孤零零地由几句话或几个动作组成的,而是由现场发生的人和物的声响、形状、色彩、味道等特征,表现在特定的时空中各个部分构成的。如邹获帆同志写的通讯《洪湖水哟……》的开头就这样写道:“小木船在碧油油的小河上划着,两岸的绿树、瓦房、小村都映入水中,鸡声人语可闻,榨油的香味随风送来……”。这短短的几句,便把人带入诗情画意的洪湖小船上,这种自觉地全方位感知摄入的各种感觉从作者笔尖流出,自然而优美地进入了读者的感觉中,就形成了打动人的美感。一般说来,我们采访活动程式往往是“问、听、记、写”,这应该只是我们采访活动的一部分,要想挖掘出更多的新闻和把新闻写得深切、厚重、感人,采访活动还应扩展到眼、耳之外的鼻、舌、身等。我们到现场去采访,能看到各种人和事,听到各种声音,还能嗅到、触摸到、体会到各种感觉,并且联想到许多东西,说到底在采访中我们身上的每一个感官都要工作,充分发挥它们在采访现场的各自作用。用全身去感知、去体验、去寻找感觉,我们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化整为零

化整为零,意思是指将某一整体分解成若干细小单元。军事家们常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作为制胜之招。在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若是我们只注重整体,面对整体往往是两眼茫茫,万物几乎是没有变化,没有什么我们要抓取的新闻。作为市州报记者,要想新闻从我们笔下源源而出,则必然将整体的事物加以细分,将整体事物化分为若干细小单位或单个事物,并按照新闻规律和原则,在分析生活或事物变化的基础上抓住一点或多点,一个一个去努力突破,进行采写,从小单元的差异和比较中获取更多新闻。实践告诉我们,在社会活动细分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了。我们只要通过对生活的划分,就可以发现那些尚未被人开垦的处女地,并能搜索出许多个性特点突出、具有新闻性的新目标。

反弹琵琶

敦煌壁画上有一个特色鲜明的艺术形象:反弹琵琶。操琴者一反常态,双手操琴以其反弹之势和婀娜多姿之态,令人叹为观止。如果将反弹琵琶的艺术构思,引申到我们采写新闻报道上来,不循常规,反向求异,也是妙不可言的。唐代诗人刘希夷有两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它说明客观事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反弹琵琶要求我们善于从正常中找出异常,从异常中寻找正常;从新理中挖旧事,从旧事中看新理;从功能中搜价值,从价值中露功能。在新闻采写上,如果是同一事件,别人写消息,我们就写通讯;别人写通讯,我们就写消息;别人消息、通讯一起写,我们就写言论、写散文、写报告文学。反正,他圆我方,他立我卧,何愁新闻无处来。总之,反弹琵琶对于采写新闻报道来说,其实质在于不随大流、人云亦云,而是逆向思维,从热门中找冷门,善于从异面“空白地带”探索新的报道之路。

猜你喜欢

市州琵琶新闻报道
琵琶老店琵琶声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2017:市州报社长在谋划什么?
琵琶仙·寒窗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