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点乡土文史 做好历史记录

2015-01-30马常宏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7期
关键词:吴江方志乡土

□ 马常宏

(吴江日报社,江苏 苏州 215006)

江苏吴江历来就有重视乡土志记录保存的传统,在这方面,柳亚子、范烟桥、薛凤昌、费善庆等先贤,他们所留下来的一些专著文章,对传承地方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大到社会变革、区域更迭,小到街巷桥寺、风俗礼节。对于一个地方而言,这些就是乡土文史的记录和传承。作为新闻记者,只有了解了这些乡土文史,那么文字背后的含量才会厚重而有力,才有深度。

作为本乡本土的笔者,对吴江松陵有着同大家一样的感受,对故土的热爱与执着。松陵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一水一桥、一店一铺,对笔者而言,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的、老的东西或物品,在不经意的时间流逝中,慢慢地消退在人们的视野里。尤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侵吞、消磨着几百年、几千年来留下的印记,社会民生的一些物品、社会学史的一些记载、散落民间的传统等,都在经受着一场历史变革的拷问。

面对历史的必然,我们固然有应对的机制,相关部门做好历史的记录,档案馆、地方志等部门就是一个良好的载体。但是,众所周知,仅限于这类官方的记载,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缺陷的、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挖掘地方史料,扩充史料内涵,抢救即将消失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当今民生档案工作中急需要做好的一项工作,也应是我们记者记录历史的重要一笔。怎样做好这项工作,把一些遗落在民间的古镇档案搜集起来,以供研究参考。笔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作了一些努力和探索实践。

松陵镇有着千年的历史,更是县治所在地。走到今天,历史能留下来的东西,也只是几本地方志和几座古建筑等少数物品。在这一类的地方志中,限于篇幅和时间跨度,对一些民间的民俗、街巷的渊源、古老的传说,一般都少记或没记,对民国和近代变迁的乡土记录,更是凤毛麟角。为了及时抢救松陵镇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乡土志,笔者从1986年起,用照相机和画笔对镇上的主要街道和部分有代表性的民宅、景观进行拍摄、绘画,中山街道基本是完整拍了下来。鉴于几年后城区改造,大量的民宅拆掉,街道变化,及当年相机稀少的原因,笔者的这些照片和写生作品则成了很好的历史记录和珍贵的资料。

这些照片和画,只是从形体上告诉我们,民国以来的松陵旧貌就是如此。至于照片背后的文字档案,就需要用采访记录的形式进行记载。笔者利用自己是土生土长松陵人的这一人脉关系,对镇上的一些大街小巷、老店、老桥、特色行业等进行探究寻秘,为松陵乡土文化作了一点记录。几年中,笔者陆陆续续地写了松陵街巷之系列《金家埭》、《永康路》、《银行弄》、《健康弄》、《三角井》、《四维弄》、《吴同路》、《松陵红房子》等文章;有行业系列《松陵小菜场发展史》、《松陵老虎灶》、《松陵理发店》、《松陵照相馆》、《松陵桃园记》、《松陵鸿运楼》、《仓桥酱油店》、《松陵肉店》、《松陵西门电灌站》、《吴江印刷厂》、《吴江红光布厂》等;有古镇区域变化系列《松陵消失的河道》、《城墙的守候者》、《松陵流虹桥的故事》、《松陵公园记》、《松陵汽车站三迁》、《松陵吴淞江与上海黄浦江的水系考》、《湖界一桩追往事》、《蚕桑码头》等;有反映松陵艺人的《锡剧艺人姚家兰》、《锡剧艺人严仁荣》、《农民画家周鑫华》、《推经传人李松英》、《烙画艺人钮永黔》、《微缩景观孙成孝》等。笔者通过文章配照片,图文并茂的形式发表在报纸及相关刊物书籍上,让这些湮没的档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让松陵的历史留在新一代的吴江人印象中。

在寻访中,笔者立足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人和事为主要素材,兼带民国年代及明清历史,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对镇上老人的采访,与相关部门的核实,力求把街、弄、桥、河、湖、店、行业等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还原这些或消失、或遗存的本来面貌。在采访过程中,笔者紧紧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说方言,不说普通话。采写这类乡土档案素材,要深入民间,而一般的采访对象都是上了年岁的老人,说松陵话,来得亲近,容易交流,这也便于记录;二是要广泛寻人,多方求证考证。利用自己是松陵人,以及方方面面的人脉关系,容易找到相应的采访对象。如,同学的长辈,朋友的老人,隔壁老邻居,父母的老同事,我的老领导,镇上老熟人等,都是我采访的对象,这些老人都是镇上的活地图,也都是民生档案最基层的见证人,在他们身上能挖掘不少史料性的正史、野史,可以丰富乡土文化内容;三是要多请教方志史书和专业部门。方志是一个地方历史的代言人,从方志史书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古迹民俗,这对民生档案的写作研究有许多帮助,官方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主流的传播地位,学习方志史书,有助于自己在写作中掌握方向。

搜集、调查、采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松陵,与其它乡镇一样,行政体制在变,区域划分在变,新吴江人的加入,导致一些生活状况也在变。但是根植于本土的文化元素,积淀百年千年的方志史书没有变,历史还会传承下去。作为历史忠实记录者的记者来说,除了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记录外,记录好每一处民生档案、乡土文化,也有着它积极的意义。

在这些乡土档案中,我们不难看出,松陵古镇的历史渊源是比较长的。从《松陵消失的河道》中可以看到以前镇上河流纵横;从《城墙的守候者》中可以想象出吴江旧城墙的方圆位置;在《松陵桃园记》中,让我们领略盛极一时、誉为贡品的松陵桃子;从《金家埭》、《松陵流虹桥》中透出了古代的一些逸闻趣事;在《松陵公园记》中诉说着七阳山的沧桑嬗变,还有那些服务行业的兴衰,小巷小弄的前世今生,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一个江南小镇的历史旧貌。我们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考虑怎样发展、建设和保护,只有把文化积淀视作城市的软实力,城市的硬实力才能凤凰涅 ,获得新生。

如今,松陵镇上的老街老房几乎都消失了,旧时的江南风貌难以再见,有些行业不再重生,有些旧物虽在,但周边环境已变得不可逆转。因而,当我们要研究松陵镇的古往今来,尤其是民国以来乃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段历史,除了正规的方志史料外,笔者以为,一些尚存的民间记录、传闻、口述、照片等,都是珍贵的资料,这对乡土档案研究,民生新闻写作都有着不菲的价值。

猜你喜欢

吴江方志乡土
加州鲈“遇冷”!端午节后市场疲软,吴江大量出鱼冲击多地市场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