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深度走基层”的思考
——以《鄂尔多斯日报》“探访”系列报道为例

2015-01-30马利军戴学东侯勇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7期
关键词:鄂尔多斯农牧民日报

□马利军 戴学东 侯勇

(鄂尔多斯日报社,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10)

关于“深度走基层”的思考
——以《鄂尔多斯日报》“探访”系列报道为例

□马利军 戴学东 侯勇

(鄂尔多斯日报社,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10)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走近群众,就是走近基层。”这是2011年中宣部等5部门召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会后《人民日报》发出的倡议。内蒙古《鄂尔多斯日报》积极响应“走转改”要求,在第一时间就制定出了相关活动方案,并使之常态化,目的就是让新闻工作者走进基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让记者的笔下多一些泥土的气息。经过几年的实践,《鄂尔多斯日报》创新工作思路,不仅将“走转改”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而且把深度选题报道与记者走基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性提出了“深度走基层”,并做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2014年推出的典型代表作“记者走基层·探访”系列,更是引起了读者的好评。

“作为新闻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是我们捕捉新闻‘活鱼’、反映民生状态的必修课。这种‘深入’,必须是无论怎样的条件都要到达现场,耳闻目睹真切的现实,深度挖掘潜在的亮点与问题。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更好践行群众路线、落实‘走转改’要求的需要。我们必须作出努力,让‘走基层’的步子再深入一些”——这是“记者走基层·探访”系列的开栏语,也是“深度走基层”思路的源泉,更是“深度走基层”的精髓所在。从2014年开始,《鄂尔多斯日报》不惜版面位置和篇幅推出“记者走基层·探访”系列,开篇《走进乌仁都西山探访阿白山羊》就引起了关注,之后的跟进,更是让“记者走基层·探访”这一栏目日益引人瞩目:《到黄河对岸去探访“大套子”》、《走进库布其探访“大林场”》、《畅行库布其沙漠探访“穿沙公路”》、《走进鄂托克再访阿白山羊》、《再赴鄂托克三访阿白山羊》。统一的标题模式,是为了突出“系列”,但也没有掩盖内容的精彩。

“深度走基层”,就连功能强大的百度搜索引擎中,都没有这一固定词组。“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各种“小”、“快”、“活”稿件像欢快跳跃的音符,汇聚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交响乐。特别是翻看报纸,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一个个普通百姓成了新闻主角,文章少了匠气、多了朴实,反映基层真实状况、语言生动鲜活的好作品成为报纸的主角。而作为报纸显著优势的深度选题报道,如何改变曾经正襟危坐的面孔呢?“深度走基层”这个概念在鄂尔多斯日报人脑海里逐渐清晰,并随着不断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策划理念。三次探访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简称“阿白山羊”)系列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尝试。

——“题”有深度。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是我国第一产业发展的方向。内蒙古自治区也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了提高农牧民收入,保护优质白绒山羊品种,促进羊绒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继续保持内蒙古羊绒产业在全国的引领优势,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适时出台了《关于振兴羊绒产业的意见》。鄂尔多斯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肉绒皆优的阿白山羊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一厚重背景下,《鄂尔多斯日报》就把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作为“深度走基层”选题的切入点。以“点”见“面”,试图为现代农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现代化寻求一些带有普遍意义、推广价值的启示。

——“走”有深度。“深度走基层”要求记者沉得下去、静得下心,与采访对象面对面、心贴心。阿白山羊拥有被誉为“纤维宝石”的绒和“肉中人参”的肉。首次探访阿白山羊,是以采访其作为肉绒皆优的畜种如何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为选题的。采访时,记者并没有浮在旗县、飘在乡镇,而是首先深入到人迹罕至的乌仁都西山区,遍寻阿白山羊和牧户的踪影。通过大量的采访,记者了解到,虽然阿白山羊拥有耀眼的光环,但品种退化、生存环境恶劣、天敌侵害都时刻威胁着这些攀援在山间的精灵;而生活环境恶劣、绒肉市场不规范、改良资金压力大等因素迫使牧民们徘徊于坚守和放弃之间。带着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再去乡镇、旗市采访,以聚焦保护阿白绒山羊这一优秀品种资源的《走进乌仁都西山探访阿白山羊》成型了。

——“思”有深度。《走进乌仁都西山探访阿白山羊》稿件的刊发,没有让记者感到轻松:阿白山羊的保护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但保种、改良工作需要时间,一些牧民还能有这个耐心吗?作为一个产业,需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如何发展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此文见报后,收到了大量反馈信息,这是压力更是动力,作为新闻工作者能做些什么?经过对采访线索的认真梳理和思考,记者再赴鄂托克旗,与宣传部门沟通,同分管旗长、农牧业产业办、科协、农牧业局及改良站、农技推广站相关负责人,阿白山羊养殖企业、羊绒收购、加工企业,就阿白山羊产业的发展进行交流探讨。作为社会事件的记录者,记者本着只提问、记录,不发表看法的原则,让各方观点自由碰撞。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各方观点逐渐趋同——“品牌路线”是保护、发展阿白山羊的不二选择:可以减轻草原放牧的压力,实现“优绒优价”、好肉高价,提高阿白山羊品种数量与质量,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效共赢。再经过广泛的采访认为,鄂托克旗一直在不懈的努力着,以维护阿白山羊这个“羊中公主”地位为主题的稿件——《走进鄂托克再访阿白山羊》出炉。

而《再赴鄂托克三访阿白山羊》还是沿着“品牌路线”的思路,继续深挖阿白山羊的独特优势;深入阿白山羊保护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户、阿白山羊养殖企业、羊绒收购、加工企业,探知各方对阿白山羊品牌创建的理解。借助阿白山羊肉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契机,探究如何进一步提升“阿白山羊”品牌影响力。文章以“品牌基础:‘肉中人参’和‘纤维宝石’”、“品牌提升:回归‘珍稀’”、“品牌效应:最大受益者还是农牧民”为小标题,阐述阿白山羊的珍稀和农牧民对阿白山羊的感情。

从确定“探访阿白山羊”选题,到《再赴鄂托克三访阿白山羊》见报,历时半年有余,形成了完整的阿白山羊产业发展思路报道。本次报道成功的最大收获,在于践行“深度走基层”思路。首先采访从最适合阿白山羊生活、也是牧民生存环境最恶劣的乌仁都西山区入手,了解阿白山羊的生存环境,熟悉农牧民的生活状况,从中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掌握他们的困惑,然后带着这些困惑,层层向上,村嘎查、乡镇苏木,直至旗、市;接着,从行动到思想,直至达成各方完整统一的思路。据不完全统计,三次探访,共计采访80多人,其中大部分为农牧民,党政各单位相关负责人20余人;相关企业、农牧业合作组织10个。

“深度走基层”,“深度走”是基础,“思考”是升华。就在首篇《走进乌仁都西山探访阿白山羊》见报后,新的问题立刻就摆在眼前:面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的牧民,新闻工作者能做些什么?假如我是一个新时代的牧民,我希望能政府在哪些方面能有突破?正是带着这些思考,才有了“二访”、“三访”,这组探访才称得上完整。

如何把“走基层”与深度选题报道的属性有机结合?这是一个新课题,“深度走基层”这个概念的提法或许还有待斟酌,但在这方面,《鄂尔多斯日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猜你喜欢

鄂尔多斯农牧民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鄂尔多斯的婚礼 曾征 丙烯 150cm x 165cm 2020年
地理盲
关于鄂尔多斯蒙古“唐古特”的学术座谈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灵感日报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锐意改革 打造健康鄂尔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