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现代性:近代画报出版与视像变革

2015-01-30陈阳

中国出版 2015年14期
关键词:视像画报现代性

[摘 要] 从视觉现代性的角度来看,近代画报出版历经了两次视像变革:石印画报引发了“知”的视像变革,开启了图像认知时代;摄影画报带来了“看”的视像变革,促进了视像的大众化和图像的日常化。

近代画报出版,是中国出版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文从视觉现代性的角度来审视近代画报出版,即从视觉、技术、传播三方面来分析画报引发的两次视像变革:第一次以石印画报为代表,它通过石印图画开启了图像认知时代,为人们提供了解外部世界的视觉素材;第二次以摄影画报为代表,它通过照片以求真或娱乐的方式将人们引向观看的社会,带来视像的大众化和日常化。

一、石印画报:“知”的视像变革

画报出版受制于近代出版环境的变迁。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下,石印技术由传教士引入中国,1876年石印平版印刷技术率先在土山湾印书馆使用,成立于1879年的点石斋书局聘用土山湾印书馆技师翻印古籍,并印刷《点石斋画报》,《点石斋画报》的出版开启了画报石印时代,也引发了近代中国第一次视像变革。

清末石印画报主要刊载新闻图画、教育图画、风俗图画、讽刺漫画。从视觉性角度看,石印画报开启了视像变革的认知时代,即图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媒介,图像不仅用于传播信息,沟通上下;还用于传递新知,通达内外。这与图像生产专业化和图像启蒙工具论密切相关。

1.图像生产的专业化

图像生产的专业化指图像出版、印制、发行的专门化,也指图像生产队伍的壮大和职业化。早期报刊出版和书局印刷各分两途,到19世纪90年代,书局的印刷技术和销售网络开始为报业所用,并且书局也加入到创办报刊的行列,如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了《外交报》《绣像小说》《东方杂志》等。由此全国书报出版市场逐渐集中化和规范化,画报的出版发行倚赖逐渐成熟的书报市场,《点石斋画报》就借助《申报》的分销网络发行。19世纪末上海的报刊分销网络已波及长三角,《申报》1873年在杭州建立了第一个分销处;1887年分销处增至15处;1907年,分销处扩展至日、英、法等海外国家。 [1]

画报出版发行的专门化大大促进了以书报为业的职业群体的出现。“报贩集团、代销店、固定读者群体、编辑、访员和作者队伍都有了一定数量和规模,形成新的职业群体。据估计,到20世纪初年,上海至少活跃着3000名以新式文化事业为生的文化人,包括作家、画家、编辑、翻译等。” [2]早期的石印画家都是以画为业的文人,吴友如、周慕桥、张聿光、沈伯尘、钱病鹤等都兼及绘画创作和报刊编务。这些晚清投身于出版业的知识分子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或受西学之浸润,尽管有知识体系和脉络上的分殊,但他们在文化出版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开始了职业化生存之路,正如陈思和所言,“现代出版与中国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是同时完成的。” [3]

2.图像启蒙的工具论

石印画报引发的第一次视像变革,不仅为图像生存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空间和生产力,还从认知上建立起图像与社会的联系。

从视觉性的角度来看,图像启蒙的工具论集中体现为视觉直观性和易读性,即便目不识丁也可通过画报获知信息,正所谓“各家画报售纷纷,销路争夸最出群。纵是花丛不识字,亦持一纸说新闻。” [4]为了更好地发挥图像传递信息和传播新知的功能,石印图画广泛吸收西画的写实主义,《点石斋画报》画风写实、绘制精细,这些画实际都有严格的制作和挑选标准,“征稿条例每幅横直各二尺四五寸,入选者酬洋两元,原稿缩印成五六寸见方,故精细异常。” [5]可见讲求图画的写实性和逼真性,是石印画报进行图像生产的主动选择和要求,以服务于画报的宗旨。

石印画报挑战了中国传统的视觉习惯,是认知的视像变革。它改变了传统图像对世界的再现方式,折射出人们对世界认知和把握的方式从“心物体认”模式转向“视觉直观”模式。从认知角度来看,“求真”是为了格物致知,吸引读者,为民众提供共同想象的素材,由此广见闻、开民智。瓦格纳将这种认知革命放在全球视野来看,阐述了《点石斋画报》为时人提供的全球图景,并且这些图像成为跨国传播的重要素材,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6]

由石印画报开启的第一次视像变革,实际已从视觉优势上将画报契入到社会变革中。“这个时代,各种画报,实在是各报的先导,更是救时的功臣。” [7]石印画报虽然在图像再现的主观性上务求真实,以期实现“救时”之目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石印画报并未实现形式上的“真实”,因为石印图像大多是画师根据文字或道听途说而绘制,图像与现场之间存在客观与主观的距离。但石印画报仍打开了人们认知世界的视像之门,石印图像展示出人们对真实的追求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为人们共同想象外部世界提供了可视化素材。

二、摄影画报:“看”的视像变革

真正将现场带到读者面前的是摄影照片,以刊载照片为主的摄影画报引发了第二次视像变革。摄影照片通过惟妙惟肖的图像,将人们引向“观看”的社会:一种是求真的观看;另一种是娱乐的观看。这两种视像变革在画报技术革新中相继呈现却又相互交织:早期的摄影画报专注于摄影的写真纪实功能,以1912年的《真相画报》为代表;20世纪30年代的摄影画报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将视觉消费引向日常生活,画报图像成为娱乐和消遣的对象,以《良友》画报为代表。

1.眼见为实:作为证据的观看

20世纪初,随着摄影术的引进和普及,照片逐渐成为画报的主角。中国近代摄影画报诞生于1910年前后,《世界》被认为是最早刊载照片行销国内的画报;而《真相画报》因其刊载照片之繁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摄影画报之嚆矢。冯武樾如是说,“最初之中国文铜牍画报,名曰:‘世界’,于光绪三十三年在巴黎印行……真相画报为国内最初之铜版画报,民元发行。” [8]

早期画报的视像变革集中体现为写真纪实。照片往往作为无声的证据,成为见证重要事件、记录重要时刻的媒介。摄影作为机械复制的手段,具有与生俱来的客观性;摄影对现场的截取和捕捉,具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欧战写真画》摄影集在叙言中写到,“闻于耳者,不如接于目之易感,得之于文字者,不若按之图画而益真。” [9]这里的“图画”即照片,时人称照片为“写真画”。

2.眼见为乐:作为娱乐的观看

摄影画报发展到二三十年代,逐渐成为娱乐的观看。当时上海都市文化繁盛一时,成为卓然于同时期亚洲其他城市的重要方面。画报正是推进和传播都市文化的重要视觉载体。

这一时期画报的典型代表《良友》,在其所发行的174期杂志中,共刊载过3万余帧图片。 [10]照片所涉题材丰富,包括时事新闻、休闲娱乐和美术文化。《良友》在《征稿启事》中明言,“凡时事摄影,美术作品,珍奇事物,风土人情,体育戏剧名人,妇女儿童生活,及一切能增人见识或美感之摄影,皆所欢迎投稿。” [11]

视觉娱乐一方面表现为审美性。摄影画报不断挖掘摄影的审美功能,讲求视觉美感的“美术照相”在二三十年代成为摄影的主角。刘半农主持的“光社”注重摄影美感的艺术追求,他于1927年出版《半农谈影》为艺术摄影正名。当时的摄影画报《良友》《时代画报》《大众画报》《天鹏》等都开设美术摄影专栏。视觉娱乐另一方面表现为消费性。20世纪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大众文化日渐兴盛,画报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迅猛发展。不断变化的社会观念和社会风尚为画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形象展示成为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观念转变下的形象消费也成为社会普象。画报中的照片成为重要的视觉消费品,照片中的形象被物化,视觉消费盛行。

无论作为纪实的观看,还是作为娱乐的观看,摄影所引发的画报视像变革一方面不断为画报提供新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不断挖掘观看的多重意义,为视像与社会的互动提出挑战。

三、视像变革与视觉现代性

近代画报的视像变革从本质上可归为“视觉现代性”。“视觉现代性”是从“视觉性”来理解现代性,从视觉观看与社会变革的互动来理解两者的关系。“视觉性最核心的结构元素就是看与被看的关系。更确切的说,是隐藏在看的行为中的视觉与权力的运作。” [12]看与被看的内涵及二元关系的变化,既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结果,也是推动现代化的视觉动力。

米歇尔(W. J. T. Mitchell)认为观看的视觉经验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替代,并且视觉观看参与了社会建构。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从主体性的角度阐明了视觉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他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断言,“世界变成图像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13]也就是说视觉性是理解现代性的重要方面,同时他强调,世界成为图像离不开觉醒的人,即具有主体性的人。

要理解近代画报的视像变革与视觉现代性,还离不开对技术层面和传播层面的分析把握。

1.视觉技术与视觉现代性:摄影术和印刷术

摄影究竟给画报的视像变革带来了什么?首先表现为内容的创新。石印图画迅速为照片所取代,各画报加大了对摄影照片的刊载力度。毕倚虹创办的《上海画报》邀请摄影家黄梅生拍摄名媛、美术家、电影明星和新闻照片,为画报供稿。《时报》老总黄伯惠邀请戈公振主编《时报画报》,大力刊载摄影照片。其次是观看视角的变化。石印画全知全能的“概览”转变为摄影聚焦的“凝视”,摄影照片从不同视角不同方位所构成的多重凝视,让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还原事件。《良友》主编马国亮曾言,“每月发生的重大新闻,几乎都可以从画报中找到如实报道的照片。” [14]照片成为建构新闻事件的视觉素材库。

画报引发的视像革新,除了摄影术的引进与普及,印刷术的革新也功不可没。正因为现代制版技术对画报的重要作用,不少学者依据印刷术对画报分期。萨空了由此将画报分为三阶段:石印时代、铜版时代和影写版时代,分别以《点石斋画报》《真相》《良友》为代表。 [15]在很大程度上,近代画报的“视觉现代性”得益于印刷术和摄影术的双重机械复制术的合力推进。摄影术对现实生活和新闻现场进行第一重机械复制,再通过照相制版技术,让摄影照片转化为大众印刷品,实现第二重复制,由此实现图像的大众传播。

2.视觉传播与视觉现代性:日常化与大众化

图像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以画报为载体影响了人们的观看方式、视觉习惯和思维方式,促进了图像日常化、观看大众化。图像的丰盛使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参与我们对信息的获取、对真相的把握、对社会的认知,还参与我们的日常消费,图像逐渐演变为商品,成为视觉消费的重要部分。在图像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观看变得公开化和大众化,也逐渐成为人们共享的视觉记忆。此外,图像“不仅包括理性思维、理念传递,亦包括情感表达、群体的记忆与认同,因而具有主体性的地位……”, [16]图像可以在历史叙述和文化建构中发挥能动作用,画报也成为培养和塑造人们思维方式的重要视觉媒介。

四、结语

中国近代画报的两次视像变革实际反映出近代文化的两股浪潮,“第一股潮流是西方文化的大量传播,我们称之为异体文化的移入;第二股潮流是通俗文化的兴旺发达,我们称之为底层文化的崛起。” [17]近代画报出版既受西方文化影响,又推进了大众文化发展。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视觉媒介、视觉图像对社会的影响。回眸百年前画报在印刷媒介时代所引发的视像变革,为我们理解当下的视觉出版和电子时代的视像变革提供镜鉴。回到海德格尔的论断,要图像性地把握世界,事实上不论电子图像还是画报图像,视觉性已经成为理解社会风尚、文化思潮的重要切入点。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项目(E-8901-15-06816)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视像画报现代性
从HX视像财务分析看发展路径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陕西画报航拍
春的画报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
平面视像的功能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