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中华美学精神体系的建构与弘扬浅议

2015-01-30蔚广玉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范畴弘扬美学

蔚广玉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现代中华美学精神体系的建构与弘扬浅议

蔚广玉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传统美学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美学体系建构时间虽短,却蕴含着显著的营造诗性写意品格、天人合一的包容理念以及兼顾出世入世人间情怀的特征。当下中华传统美学思想与范畴的研究仍有欠缺之处,对本土传统文化独有的美学观念、命题及范畴进行创造性阐发与深度剖析挖掘亟待加强。因此,建构与弘扬当代美学体系,应需精准把握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并结合当代艺术实践与审美观念。

中华传统美学思想;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体系;现代美学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传统美学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完整记刻着中华民族的艺术实践与审美体验经验,集中呈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与追求。中华美学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是在中华传统辩证思维方式与朴素唯物主义影响下衍生出的系统的美学思想、概念与范畴,在当今我国现代美学与文艺理论构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及理论价值。当今时代下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必须与新的时代条件相结合,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与文艺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与观念,赋予传统美学思想、范畴、概念以新意与科学的阐释,促使其具备新时代文化内涵。

一、中华美学精神体系构建历程及特征

“美学,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是人类以文艺方式审美把握历史与现实在哲学思维层面上的一门学问。”中华传统美学同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史中存在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史的同时,也存在着一部博大而丰厚的美学史。自20世纪西方美学观念的引入,我国文艺界学者开始建构自己本土美学体系。

中华美学思想、精神、理念有着显著的民族学理与思维标识,归纳起来中华美学思想具有营造诗性写意品格、天人合一的包容理念以及兼顾出世入世人间情怀的特征。

中华美学精神具有营造诗性写意品格,讲求“美在意象”。中国画追求“神韵”,中国书法讲求“笔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园林注重“曲径通幽”,这些都旨在追求诗性写意品格与超越精神。讲求去真写意的中华美学精神衍生出气、韵、境、趣、情、逸等具有民族特质的美学范畴。发展至今天,现代学者宗白华先生的“意境”论,更是将中华美学精神这一突出特征分析得系统而完备,从写实至传神再至妙悟,从直观至生命再至灵境,这两条审美路径讲析得层层入扣,进而达到了以高趣美境引领人们提升品格与素养。

中华美学精神具有天人合一的包容理念。自老子提出具有天人合一的“道法自然”,到孔子从个体社会责任出发关照人类审美活动的美善观与礼乐观,再到庄子从生命律动关照人类审美活动的逍遥之美与大美不言,这些好的文化传统奠定了中华美学之根基。自此之后,虽朝代更迭演变,艺术实践与审美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后世不断涌现出极为精深的乐论、画论、书论、文论、诗论等论著,分门别类地对具有中华民族标识的艺术样式的美学精神加以细致阐述,但都毫不例外延续了老子、孔子、庄子已开创的传统,即强调人与世间万物合而为一,坚持以生命意识关照自然认识人生。到了近现代,王国维、李泽厚、朱良志、徐复观等更深层次地从艺术和人生关系上阐释中华美学的深层含义,进一步发展与弘扬了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亦具有兼顾出世入世的人间情怀。中国哲学则倡导于现世人生情怀中寻求精神美感,老子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淋漓尽致的畅快,孔子向往“从心所欲不逾矩”随性洒脱的自由,庄子沉浸于“物我两忘”心神合一的逍遥,本质上都是一种出世和入世的完美交融,更是一种真善美化和统一后的审美旨趣与人生情致。这无疑为提升现代人的人格涵养、思想境界及道德修养提供了丰厚而全面的美学资源。

二、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研究体系中的不足之处

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在艺术美学与文艺理论领域研究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美学作为研究审美活动规律的人文科学是对审美现象的理论反思”,研究中华传统美学的著作先后问世。尽管对中华传统美学思想与范畴的研究已有百年历程,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从整体来看,中华传统美学研究中,对本土传统文化独有的美学观念、命题及范畴进行创造性阐发与深度剖析挖掘亟待加强,对中华美学思想与范畴进行系统研究仍有欠缺之处。

长期以来,中华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领域存在“以西格中”“以东套西”之类生搬硬套的现象,这对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研究产生的阻滞作用不容忽视。实质上,将中华美学观念中的部分思想与命题同西方美学部分范畴与概念加以简单化比照,或者将前者削足适履,纳入到后者观念与框架之中,然这些研究方式无不深刻影响着对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真谛的精准把握。西方美学范畴、概念与命题只是给予中华美学研究一种参照,这一参照对于我们推动中华传统美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然而,我们在研究中华美学思想时不能将本土美学思想纳入到西方美学研究体系与规则之中,以避免“东施效颦”现象发生。因此,因地制宜地按照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独有的演变规律及特征发展当代中华美学,这种方法乃是建构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有效之途径。

三、建构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具体实施方法

为构建与弘扬现代视野下的中华美学精神,针对上述中华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领域存在“以西格中”的问题,笔者个人认为美学界应精准把握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结合当代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实践,建构起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

(一)精准把握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

“中华传统审美学思想不仅有其独特的观念、命题和概念范畴,而且有其独特的理论形态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又是同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审美经验的特点相联系的。”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就已形成独有的传统哲学辩证思维方式,在此思维方式影响之下,中华美学精神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着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辩证统一,注重艺术与审美活动陶冶性情的作用。基于此,它形成了完整的基本学说与范畴体系,比如意境说、虚实说、妙悟说、感兴说、韵味说、兴趣说等,这同西方美学基本学说与范畴相类比,实际上形成两种风格、内涵、特征各异的两大美学体系。在这两大美学体系中,中华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在世界美学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建构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应需立足于中国哲学特有的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完整而系统地分析其滥觞与流变,精准把握其本质、内涵与特征,建构具有华夏民族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这乃是现代中华美学精神传承与弘扬最根本的所在。

(二)结合当代艺术实践与审美观念建构中国特色现代美学体系

“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现实生活之中,美学已经突破作为一门学问或学术的范畴,达到了一种精神与智慧的高度。随着时代演变,美学为适应新环境也应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建构与弘扬当代美学体系,理应结合当代艺术实践与审美观念。

近年来,美术理论界针对中国古典美学现代转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无疑有益于加强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更确切一点说,是将传统美学中的思想、概念、命题、范畴以及话语体系,用现代视角与方式重新阐述并加以创造性发挥,以期展现出其在当今社会所具有的作用与价值,进而与当代美学与艺术理论圆融贯通,共同建构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与艺术理论形态及话语体系。立足于唯物辩证思想,中华传统美学思想与其彰显出的中华美学精神,不管是在哲学思想、艺术审美规律抑或是审美价值取向方面,都与当今所主张的现代美学与艺术理论一脉相承。由此可以推断,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及其精神完全可以纳入当代美学体系建构之中。因此现代中华美学精神的建构与弘扬,尤其关注传统美学中有关艺术美来自于现实生活,以及审美创造中艺术家的能动作用的观点,有关艺术作品艺术性与思想性、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观点,有关艺术具有审美教育功能、追求真善美价值的观点,有关艺术创作遵循审美规律的观点,等等,这些能够丰富充实当代美学与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引导艺术家走向正确创作轨道,遵守艺术创作规律,以期创作出符合人们需求又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佳作。

四、结论

建构当代中华美学精神与艺术理论话语体系,要求学者不仅要谙熟中国古典美学,还要能够精准把握当代审美意识;既要复归原点,深入中华文化特定语境,理解传统美学思想与范畴的原始定义,还要立足当下,重新定位传统美学思想与范畴所具备的当代意义与时代价值,并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型,促使二者水乳交融、化合统一。因此,这是一项极具有探索性与创新性的工作,在建构过程中倡导多种创作途径与方法,以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理论形态与体系。当代文艺理论研究者应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自觉参与此项工作,使研究逐步完善与系统化,愈加具备创新性与完整性,推动现代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1] 仲呈祥.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艺术百家,2014(6).

[2] 徐恒醇.如何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美与时代,2014(11).

[3] 彭立勋.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创造性转化[J].美与时代,2015(2).

[4] 陶水平.深化文艺美学,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3).

B83-09

A

蔚广玉,女,汉族,河南新乡,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艺术史。

猜你喜欢

范畴弘扬美学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盘中的意式美学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外婆的美学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纯白美学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