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西游记》中孙悟空“偷”的艺术魅力

2015-01-29刘丽华甘肃省榆中县第五中学730102

学周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仙丹大闹天宫蟠桃

刘丽华(甘肃省榆中县第五中学730102)

试论《西游记》中孙悟空“偷”的艺术魅力

刘丽华(甘肃省榆中县第五中学730102)

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以超凡的降妖本领和鲜明的个性在人们心中建立起了一个卓越的英雄形象。细看孙悟空从“出世”到最终修成正果的过程,会发现很多有关他的情节离不开一个“偷”字。本文从《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偷”的情节入手,简要分析其人物性格和《西游记》独特的艺术魅力。

《西游记》孙悟空偷艺术魅力

一、偷的情节

《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中写道:“……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饱,却才跳下树来,簪冠着服,唤众等仪从回府。迟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

对于孙悟空偷吃蟠桃这件事,完全是在人意料之中的。读者即使知道会有这样的情节,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而且对于孙悟空的这种行为没有半点责备的意思,反倒是笑话玉皇大帝料事不当。

紧接着,就是王母的蟠桃大会。因孙悟空没有被宴请,他自然心中不悦,便将赤脚大仙骗往别处,自己变做其模样奔往瑶池。在回府的路上,摇摇摆摆地撞进了兜率宫,书中写道:“大圣喜道:‘此物乃仙家至宝。老孙自了道以来,识破了内外相同之理,也要炼些金丹济人,不期到家无暇。’……他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

正是因为孙悟空的这般偷吃,搅乱了蟠桃大会。玉帝听闻后,并不是我们所想的“勃然大怒”,书中在描写玉帝反应是,用的是“悚惧”和“越发大惊”。事实上,玉皇大帝惊惧的是一种秩序的打破和一种对权威的挑战。

在《西游记》中,要说到孙悟空偷吃的比较重要的东西,除了这蟠桃、仙丹外,还有一样,那就是镇元大仙的人参果了。这情节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虽处于孙悟空个体的不同时段,情节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但这种前后的一致性,恰恰对孙悟空性格的完整和统一起了巨大的作用。

以上的情节都是以孙悟空的“偷吃”为切入点而展开的,我们不妨再看看孙悟空的另一件本事——偷入。

《西游记》中,内容最多的情节是降妖除魔,而在排除困难的各种手段中,有一种手段看似并不威风,甚至有种“背后一刀”的感觉,但却在整个西行途中被孙悟空使用多次,而且屡试不爽,那便是“偷入肚中”。

比如在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中写道:“……行者心下顿悟,转身却就变作一粒仙丹……行者变了那仙丹,终是略大些儿。”

当然不止这一处,又如在第六十六回《诸神遭毒手弥勒缚妖魔》,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中均有类似情节。

二、“偷”的背后

“偷”这个普遍意义上不被看好的字眼,用在孙悟空的身上,竟没有半点违和感和贬义感,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与孙悟空的形象有关

1.孙悟空的动物形象。孙悟空的本体就是猴子,尽管他在后来学了本事,从大闹天宫一直到护送唐僧西天取经,最终修成正果,这个过程必然锻炼了他,使他的“人性”增强,但是他脱离不了他的本体,也可以理解为作为一只猴子的本性。这样,自然不能用人类社会的看法去看待孙悟空的行为,所以不管是他的“偷吃”还是“偷入”都变得生动可爱了,仿佛“本应该如此”,不偷反而觉得别扭。

2.孙悟空的儿童形象。《西游记》与四大名著的另外三部相比而言,似乎更容易赢得小孩子的喜爱。这其中一个独特因素,那就是它的儿童性。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我们不要忽视这个“闹”字。在一般逻辑中,“闹”这个字是不会随便用在一个大人身上的,相反却很频繁地用在小孩子身上。小孩为什么会闹呢?首要原因无非就是觉得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在他而言往往是大人加给的。但是作为一个小孩,实际上是没有与大人相抗衡的能力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表示不满或者为自己争取更多,让自己变得更舒服,就有一个十分简单易行而又让大人们很伤脑筋的办法——闹。所以从“大闹天宫”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孩子气的一面。

3.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尽管在整部《西游记》中有很多关于孙悟空“偷”的情节,但是这却丝毫不影响他的英雄形象。究其原因,还得从其“偷”的目的上讲,细细体味,总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偷的有理”。

其实,从大闹天宫的情节中,虽然孙悟空偷吃蟠桃仙丹,但前提是天庭统治对他的不承认,无形中让人为其不平,而把天庭统治者默默地已经划在了孙悟空的对立面。实际上,用今天的话说,孙悟空是赚足了“人气”的,所以等到他大闹之时,一切就是顺其自然的了。读者不仅不不怪他的闹与偷,而是拍手叫好,并大呼痛快了。

后来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所涉及的偷,都有一个正义的目标——保护唐僧,而且偷的对象又何曾见过是一个没有神力的平民?所以既然目的是被大家承认的,那么中间的过程和手段就都因目的的纯良而被忽略了其本来的含义。这样一来,孙悟空的形象当然不会向“小偷”的方向发展,而是整部《西游记》中无可取代的英雄形象了。

(二)与《西游记》本身的情节有关

《西游记》的主要情节是师徒四人西行路上的风风雨雨,路上遇阻,孙悟空便是降妖除魔的主力。九九八十一难,每一次的困难和险情都是不同的,应对的办法自然也就各不相同。孙悟空的手段也是极多,而“偷”这种方式便在很多时候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办法。比如,在第七十回《妖魔宝放烟沙火悟空计盗紫金铃》中,孙悟空就设计谋偷到了怪物的紫金铃才得将其降住。这样,读者也并不觉得这种手段不光明正大,反倒赞叹孙悟空头脑灵活不拘一格了。

(三)关于“偷”的现实源头

林庚先生在《西游记漫话》中,认为孙悟空“偷”的这种行为来自市井生活,并将其情节与《二刻拍案惊奇》等小说进行对比,指出了它们之间惊人的相似性。对于这种来源是市井生活的观点,还是让人信服的,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凭空想象而出。对于这一点,林庚先生也给出了充分的论据。只是我想补充的一点他们的不同,虽然同样是偷,但孙悟空的偷和市井神偷的偷,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两种。孙悟空的偷总显得自然而然且毫无贬义,而那些市井神偷再神,也会让人把他的形象永远地和“小偷”挂上关系。一方面,这与小说本身的题材形式有关;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出《西游记》独特而又极为成功的形象塑造,这种艺术魅力,确实也是让人百读不厌的原因之一。

[1]林庚.西游记漫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唐林轩.不可忽视的因素——试论食物在〈西游记〉中的作用.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3]王耀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文字评论.

[4]张开媛.《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成长过程分析.邢台学院学报,2014(1).

(责编张翼翔)

猜你喜欢

仙丹大闹天宫蟠桃
智取蟠桃
神奇的汉字
寻找“仙丹”的日子
巧数蟠桃
张净作品
《大闹天宫的由来》
大蟠桃
UPROAR IN HEAVEN 3D 大闹天宫3D版
读《现代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