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教师良好师德形成的个人因素

2015-01-29杨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河镇中心幼儿园010000

学周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职业规划师德

杨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河镇中心幼儿园010000)

浅谈幼儿教师良好师德形成的个人因素

杨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河镇中心幼儿园010000)

幼儿教师师德是其专业素养中的核心内容。培养良好的幼儿教师师德品质既是教师自身应该具备的基本意识,也是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基本期望,更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然而,幼儿教师“虐童事件”频发,幼儿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抑制师德滑坡现象,固然需要完善幼儿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幼儿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但更离不开幼儿教师个人的努力。

虐童事件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师德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教师为先。教师既是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又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德行标准的示范者。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主席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然而,在功利化和行政化的体制下,部分教师的言行逐渐背离了理想信念的初衷,丢掉了道德情操的规范。蔡元培先生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提到:“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由此可见,师德作为教师德育的专有属性,培养良好的师德品质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教育职能,更有助于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为新形势下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依据[1][2]。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做好实践反思,培养健康的心理是提高自身师德水平的有效办法。

一、唤醒专业认同,找准职业定位

“专业认同”是指个体在从事专业工作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的对于职业目标、社会价值等因素的认识和理解,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相一致。幼儿教师对其专业的认同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思想、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进而作用于教师职业信念的形成和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唤醒幼儿教师的专业认同意识,有助于幼儿教师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创建正确的工作动机,完善全面的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作风。

在教师唤醒专业认同的同时,应该主动为自己准确地找到职业定位。这包括两部分,一是在专业认同形成之后,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在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位置,这需要认识幼儿教师职业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效,清楚幼儿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幼儿教师职业的实践要求。二是要幼儿教师找准自己在职业领域中的位置,这需要幼儿教师在“我是谁”“我将扮演什么角色”“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上明晰主体意识并付出相应的主体行为[3],把握好家庭、工作、情感等要素的发展顺序,学习与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塑造神圣的职业使命。

二、坚定职业信念,制定职业规划

我国学术界从两个角度理解“信念”的含义。哲学界认为“信念”常常是思想和行为中被恪守的东西,而心理学界则认为“信念”能够带给主体心理活动深远的影响,决定着一个人行为的原则性和坚韧性。由此,我们可以将教师的职业信念定义为:能够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影响教师行为、决定教师价值取向并被教师完全接受的态度。信念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职业信念帮助人们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特别是当一个教师对其劳动价值的衡量标准尚未完全明确的时候,教师职业信念就成为他从事教育劳动的支柱和指南[4]。不难看出,教师职业信念是一种精神状态,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坚定教师职业信念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必要条件之一,两者相辅相成并相互制约。

职业信念决定了教师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向决定了教师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决定了教师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制定恰当的职业规划,既能在思想上满足职业信念,又能在行动上实践职业道德。为此,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需求、兴趣、性格、脾气和优缺点等,并且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特长,以便准确找到自己的职业需求。其次,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环境、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准确评估各种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找准自己在各种环境中的位置,做到“知己知彼”,为自己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再次,制定长远规划,避免职业发展的盲目性,将长期规划划分成具体的阶段性任务,按时完成任务;不断捕捉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修正计划,重新规划发展路线。

三、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教师将肩负起更重要的社会责任。这也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影响品德,品德左右人格,人格决定命运。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指导。教师是终身学习者,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只有当你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为了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师德水平,幼儿教师应首先培养终身学习意识,认识到不断学习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现实要求,是人类完成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是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其次,幼儿园教师应明确学习目标,有了恰当的学习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避免了事倍功半、南辕北辙。再次,幼儿园教师应培养自身学习能力,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自学与互动相结合,积极与优秀教师交流,利用好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不断为自己找到新的学习榜样,秉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态度,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实践者。

四、做好实践反思

幼儿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历“理论—实践—经验—理论”的循环过程。即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利用经验生成理论,再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进行实践反思是实现上述良性循环的催化剂,而良好的师德品质则是这一过程的宝贵产物。发挥实践反思对构建优良师德品质的积极作用,首先,需要幼儿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实际工作当中善于主动思考,在尽职尽责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反思自己行为的功与过,努力为自己的言行寻找恰当的标准。其次,需要幼儿教师培养反思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树立正确的是非判断观念,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虚心向他人请教,择善而从。再次,需要幼儿教师挖掘反思效益,将反思得到的经验运用到以后的实践当中,学会“举一反三”,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学会坚持不懈,让反思成为工作的一种习惯,正确看待得失成败,学会从过程中寻找收获。

五、培养心理健康

目前,国际上受到较高认可的心理健康标准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十条标准,分别为:具备充分的安全感;全面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客观;目标制定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接触融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吸取经验教训;人际关系和谐;情绪表达与控制适度;在规范中满足个人需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处理得当[5]。对比目前发生的师德滑坡现象,不难发现,幼儿教师行为失范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失衡。此外,由于目前幼儿教师多为女性,而且女性心理易受到生理、家庭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防线更加脆弱。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所以,为了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幼儿教师应该注重调节自身心理健康。为此,幼儿教师应该学会自我调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我和周围环境,理性看待个人得失,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学会控制并合理宣泄情绪;学习沟通技巧,善于与人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保持充沛精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当中[6]。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事业,正所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学前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开始,幼儿园教师任何细微的言行举止可能将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信仰,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培养健康的职业行为,努力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以良好的师德面貌实践教师的伟大使命。

[1]张妮妮,张宪冰.论教师专业生活的三重意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01-205.

[2]易凌云.幼儿园教师业理念与师德的定义、内容与生成[J].学前教育研究,2012(9):3-11.

[3]王声平,杨晓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困惑及其重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4,11.

[4]王卫东.教师职业信念问题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8-13.

[5]孙洪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6]汪海彬,陈海燕,桑青松.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3(5):42-48.

(责编张翼翔)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职业规划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