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地理教学在“变化”中增强效果

2015-01-29吴深辉福建省尤溪县梅仙中学365100

学周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变化效果课堂教学

吴深辉(福建省尤溪县梅仙中学365100)

让地理教学在“变化”中增强效果

吴深辉(福建省尤溪县梅仙中学365100)

现行初中地理教材和试验教材的内容,有着极为丰富的时空变化,从地球起源到新闻地理,从浩瀚宇宙到渺小庙堂,无奇不有。这给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使得中考结业考试合格率不高。我曾经对本校七、八年级学生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学科不好学,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手段、方法的巧妙“变化”,将知识浅显化、通俗化,充分唤起每一个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虽为不成熟的一家之谈,但愿其有抛砖引玉之效。

化空为实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繁为简化整为零

一、化空为实,突破难点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些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十分抽象,往往超出学生感知的范围,如果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仅按教材描述讲,学生只能“空”对“空”,难以理解和接受。对此,教师要灵活变通,化空为实,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深奥为明显,使学生接受信息时,产生一种严谨务实的感觉。以下是我的具体做法。

1.巧妙借助教具、学具。教师在教学时应选择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强的地理模型、地理标本等,进行易于操作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如七年级地理“地球东西半球划分界线”内容,历来被认为是初中地理教学难点。教学时,我利用了地球仪。我用彩色毛线在20°W和16°E组成的经线圈绕住,突出显示此位置,让学生注意观察、识别,东西半球划分界线一目了然。

2.创设教学的生活情景。地理教师应密切关注生活现象,在课堂教学时,适时地引入,就能把看似复杂的地理问题轻松解决。如讲到七年级地理中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同一纬度夏天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时,教师可以联系“夏天去河里游泳”感受(赤脚站在河岸上,烫得很,而到了水里,就凉快了),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陶行知先生说过:“让我们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因此,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小地球”到“大地球”,把生活知识融入课本知识。这样,学生生活的世界就是地理学习的世界。

二、化静为动,形象直观

地理读图教学是学好地理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形象生动地搞好读图教学呢?如果把静态的地图转化为动态,便于学生形象感知,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平常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采取讲画同步的教学方法。如在讲中国“长江”的内容时,我在黑板上现场作图,用彩笔绘制长江干流略图,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这样讲画同步,有形有意,节奏和谐,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这样,学生边听边记,手脑并用,思维集中,不知不觉地进入画境,愉快度过了45分钟,地理空间概念十分清晰,识记效果良好。

2.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多媒体构成地理课堂教学的一道具有时代特征的亮丽风景线,与其可以提供具有动感图像的优势分不开。教师只需按几个键,就能生动地展示平时需花好几倍时间才能讲清楚的地理问题,使得重难点迎刃而解。如地球运动中讲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时,课本上配有地球公转示意图,但缺少“动感”。于是,我根据此图设计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软件:制作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太阳光线(代表太阳直射点)由北到南移动时,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面积变化,并配之以精练的讲解,使得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一目了然。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大尺度、长时间(或瞬时)的地理现象,它们的全貌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如海陆变迁、大气运动、聚落形成等,而使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效果极佳。

三、化远为近,身临其境

很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客观存在,但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不可能到实地观察、体验。有什么办法可以跨越时空,让学生面对面接触,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呢?这时就需要教师有“化远为近”的本领。如在七年级“世界自然带”一节的教学中,我精心挑选了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各个自然带的美丽景色,并比较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看到,有高大茂密的热带雨林,有湿季时原野一片葱绿、干季时一片枯黄的热带草原,有一望无际的热带沙漠,有冬季“童话般”白色挺拔的针叶林……学生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大大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探索、讨论不同自然景观的地区分布及简单成因,学生意犹未尽,整节课水到渠成。这种“近距离”的图片教学,改变和增强了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信号,产生一种探求和向往的激情,把调动情趣和引发思维融为一体,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助于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地理事物内在的规律和原理,真是“见其形,生其疑,发其思,追其源,探其果”。地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花点时间,收集、整理有价值的地理画片、挂图等,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浓缩成课堂教学需要的精美地理作品。

四、化繁为简,清晰明了

地理教材有书有图,平时教学,书图并重。本来有些地理知识难度不大,学生易理解,可是地理教师一定会发现:有时课文中文字叙述太多,学生无法归纳总结,更不要说记忆;有时一幅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太大,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就需要教师有“化繁为简”的功夫了。

1.文字处理。教师应理清课文思路,设计清晰合理的板书,如果能列成表格、编成歌诀等,效果更好。如讲到八年级地理“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规律”时,教师可以把这部分知识点编成口诀:4、5月登陆在南海,6月北进至江淮,7、8月华北、东北,9月南撤冬风来。

2.地图处理。一幅地图拿在手里,如果什么东西都聚在一起,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下手。对此,地理教师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指导学生筛选地图信息,选取其中有用的因素,其他的则“视而不见”,在原图重新标注“加工”。如有必要,教师在黑板上粗笔勾画,将繁琐的地理知识迁移到新图上。

五、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地理教学中,有些地理问题回答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尝试把复杂的地理问题分解成几个能直接思维的“小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组,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由已知到未知,最终圆满解决疑难问题。如学习七年级世界区域地理“欧洲西部”时,我常会问:为什么欧洲人以乳肉产品为主要食物?许多学生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来。这时,我可以根据学生思维坡度,编创设置这样的问题链,连续地向学生提问:(1)欧洲西部地形有什么特征?(2)欧洲西部气候有什么特征?(3)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合牧草生长吗?(4)据此推测,当地农业哪一部门发展最好呢?这样经过我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使得题目答案“若隐若现,可望可及”,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流畅性,学生自然而然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种各个击破的方法,同样适用需要记忆较多地理事物的时候。如读八年级“中国政区图”,地理教师可按方位把整幅图拆开,分成小块,让学生逐个接受,化解难度,然后再让学生拼合,变回一个整体,恢复地图原貌,如此一来,记忆简单多了。

古人云:“变则通,通则灵。”以上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变化,增强课堂效果五种方法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教学无定法,增强课堂效果方法还有很多。在新教材的背景下,我们地理教师一定要努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紧紧跟上课改的步伐,不断深入思考,一边摸索,一边修改,与时俱进,寻找更多、更有效增强课堂效果的教学方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如果哪一天,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教师教得灵活、教得愉悦,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是每一位地理教师最希望出现的情况。

[1]中学地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地理略图的功能.地理教学,1996(4).

[3]坚持明、精、活、实,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地理教学,2000(3).

[4]聚焦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6).

(责编张翼翔)

猜你喜欢

变化效果课堂教学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从9到3的变化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鸟的变化系列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