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法用笔”新诠

2015-01-29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121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0期
关键词:气韵用笔笔墨

李 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121000)

一、“骨法”的定义

(一)“骨法”概念的展开

“骨法用笔”最早见于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是中国古代美学品评作品的重要标准和美学原则与用笔规范之一。在古代,“骨法”一词是相面术的一个术语,可以理解为人的骨相,骨体之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骨法”一词在保留了骨相,骨体的本义之外,同时又有人或物具有的精神气质,性格特点的意思。五代荆浩《笔法记》中说:“生死刚正谓之骨。”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对“骨法”的认识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骨法就是纲要,要靠用笔达到。(冯振凯《中国美术史》);二是认为“骨法”不是指人的形体结构,而是指笔力而言(葛路《两晋南北朝美术理论的大发展》);三是认为“骨法”是作画中形象骨干的笔力,同时又作为形象内在意义的基础或形象的基本内容;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1978年第二版)。”

(二)“骨法”概念的外延

笔者认为,“骨法”不是完全为用笔而立。谢赫的“骨法用笔”一边在强调用笔的时候要有“骨”的存在,一边也说明了“骨”是一种重点与核心,运用“骨法”把重点表现出来。用笔是画家本身生命状态的记录,“骨法”是记录这些生命状态的最佳方式。中国画是用线去构筑的,线即是“骨”。画家通过“一笔一画”所表现出的线创造出一个个小的宇宙,从而笔笔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大宇宙。在这过程中,“一笔一画”创造出的线即为“骨”,点子和笔触即为肉。故而,一幅画是由筋皮肉骨所构成的。正如人体因为有筋皮肉与骨的有机结合,所以才有了生命状态。绘画过程中,把所表现的对象诸如人物,山石、树木当作有生命的东西去表现,把筋皮肉骨结合起来画才有生命力。同时,从哲学角度来看,“骨”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本质;从建筑学来看,“骨”体现了一种构筑原理;从操作学来看,“骨”代表了一种操作工具与操作要领。笔者认为“骨”与“骨法”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和作者创造艺术作品的艺术生命的过程,本文仅就“骨法”在绘画制作过程中的用笔进行论述。

二、谈“骨法用笔”是中国画“书写行为”的本质所向

笔墨性是中国画的基本特性之一。黄宾虹说:“舍笔墨而无它。”可见,品评一幅好画需要看它的笔墨性,即是否“有笔有墨”。人类从动物界因为站立,所以与动物界拉开了距离,“笔墨”同时需要“树立”。“骨法用笔”的主要特征是笔杆的“树立”,目的是让笔锋里含的水墨以最小的控制面进行渗化以求对笔墨的本质表现。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是树立的,这是表现上的树立。而画面上的笔杆同时也需要树立,通过“骨法用笔”的法则进行绘制,从而产生了笔墨树立的过程。中国画具有书写性的特征。同时,用笔要有力量感、节奏感。用笔的顿挫、提按、快慢、干湿、浓淡都要有所体现,而笔墨的基本构成元素是“一笔一画”。可以说,山水画是用“一笔一画”来构筑的,并且要做到笔笔要有力、有意、这就要求画者通过“骨法用笔”去表现线条的质量。 因此,没有“骨法用笔”,也就谈不上中国画的“笔墨性”。

三、“骨法用笔”在山水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山水画教学过程中的“软骨”现象

古人有“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论断,即是在说明中国画是一门散淡的艺术,要求我们做到“淡”“静”“慢”,要求用笔要讲究骨法,要有力度,它应该是沉稳的,厚实的,要有金石趣味,还要长期不懈地注重感悟和操练。然而,今天的中国画教学中,多有引导学生盲目寻求“创新”,忽视笔墨基本功的训练。“成就”了许多以快、流、滑、巧等诟病为美的山水画作品。本文欲将具有这些诟病特征的追求称为“软骨”现象。中国画实质上是一种书写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行笔过程中要一笔一画的表现出拙、厚、重、沉的线质,要求我们要慢下来,再慢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书画过程中操作意义上的“骨法用笔”。因此,我们中国书画练习、创作应该是是一种既有感悟又有体验的慢下来的艺术。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要求慢下来,在长期的笔墨实践中完成书画过程中的需要有“强骨”“壮骨”的修炼过程。这是克服当下山水画教学中的那种“软骨”现状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在中国画教学中重新强化“骨法用笔”的意义

“气韵生动”在“六法”中居于首位,是千百年来人们品评一幅好画的标准。然而,如果不通过“骨法用笔”去表现,则很难达到“气韵生动”的层面。可以说,“骨法用笔”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关键之处。没有文化修养和“骨法用笔”的存在与感受,只是从可视形象的生命特征及状态中感受到“气韵生动”。但是,这种感受的内涵只是可视形象鲜活生命的样态。对使用“骨法用笔”的笔墨有了充足的经验,不但可以从可视形象中感受到生命气息,也能从可感形象,即近乎抽象的可解,可悟形象中感悟到笔墨的生命气息,可谓是深层次的“气韵生动”。当下,理论家需要研究“骨法”,为了从史学及理论角度弄清“骨法”的真相,以自己的研究理论与成果去指导别人的绘画实践。画家也需要研究“骨法”直接为自身的绘画实践做指导,尤其是“骨法”这种直接涉及工具操作技法的理论。只有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经历,在绘画实践过程中,操作主体的身心直接与“骨”接触,互相给力,互相成就的体验才会更刻骨铭心,继而对“骨法”的理解更加深刻。“骨法用笔”是一种用笔法则,同时也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艺术规律的准绳,它将启迪画家不断去认识自然,认识人自身,并在艺术创造与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邱林.浅谈谢赫的“骨法用笔”论[J].艺术界,1996(1).

猜你喜欢

气韵用笔笔墨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笔墨童年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