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搞好深度报道 提升节目影响力

2015-01-28王晓锐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7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春光广播电视

□ 王晓锐

(周口广播电视台,河南 周口 466001)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以树立典型、传播经验、推广成就为主。以其选题重大、采访深入和制作精良而成为新闻宣传中的重头戏,以其立意新、开拓深、容量大和连续性强而形成的舆论强势,给广大受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下面,笔者拟结合多年的采访实践,谈谈如何做好深度报道,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影响力。

立足宏观高度 选取最佳角度

电视系列报道选题的立意往往带有战略性,一组系列报道角度如何选、点子如何定?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搞好系列报道,记者必须正确分析形势,立足宏观高度,善于展开思维的翅膀,准确地在全局中去发现和认识新闻的价值,从一个点出发去波及一个广阔的面,以选取最佳角度。河南辅仁集团曾经在郑州举行经营宋河酒业新闻发布会,笔者觉察到,这不是一个一般的新闻发布会,必须登高望远,立足宏观高度,选取最佳角度,对新闻进行深度挖掘。宋河酒厂多年来一直陷入濒临倒闭的困境,如何重振宋河酒昔日雄风,是一个非常紧迫和现实的问题。辅仁集团以资本运营为手段,果断决策经营宋河酒业,将机制优势和技术优势有机结合,使企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被河南省经济界誉为“辅仁模式”。记者便以这次新闻发布会为由头,到鹿邑县宋河酒厂和辅仁集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采访,回来后选取“经营”这个最佳角度,以《“辅仁”经营“宋河”品牌再现活力》为总标题,分三集进行了集中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界的广泛关注,数十家大型企业到辅仁集团参观考察。如果按照一般的报道模式,只发一条会议新闻肯定不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突出细节描写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细节是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命。细节虽小,但如果运用得恰如其分,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主动的挖掘细节,恰当的运用细节,可以大大增强节目主题,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影响力。

2014年1月30日晚,河南淮阳县郑集乡大街上一门市部突发火情,火势迅速向相邻商铺蔓延,郑集村退伍军人郑春光不惧火魔肆虐,冲进火海搜救被困乡邻,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表现新闻的真实性,央视军事频道记者了解到这一事件后,第一时间深入到事故现场进行采访,而且找到了当时群众用手机拍摄的火灾视频资料,附近的群众向央视记者这样介绍当时情况:正在附近照看水果摊的郑春光发现火情后,放下生意跑去灭火救人。因为怕门市部里面有人,就使劲拍门,硬拉着一侧卷闸门就进去了,门随即落下来了,郑春光再也没有出来。救火英雄郑春光牺牲后,很多群众自发地来到他家水果摊前买水果,一些群众放下十块几十块的零钱,只是象征性地拿走几个水果,还有的只放下钱并没有拿走水果就走了。这个水果摊位就是退伍兵救火英雄郑春光生前的摊位。这样的细节不但生动感人,而且真实可信,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新闻作品的感染力。节目分成三集《90后退伍兵郑春光勇闯火海救人光荣牺牲》、《没有主人的“水果摊”》、《春光之中忆春光》在央视《军事报道》节目中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郑春光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民兵干部”荣誉称号,并当选“2014感动中原人物”。

采访“以十当一” 用材“以一当十”

调查研究是记者的基本功,特别是对深度报道来说,显得更加重要。现在靠现成的材料、依靠会议的记者越来越多,而真正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下苦功夫撰写的稿件越来越少,只有不怕吃苦、不讲报酬、不怕困难、深入基层,才能够从深处挖掘出素材,才能够为深度报道“增色”。淮阳县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李灵为了给学校建阅览室,甘当“破烂王”,在郑州闹市街头走街串巷,用一杆生锈的秤为孩子们收购“精神食粮”。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到郑州,跟踪拍摄了李灵收购课外读物的镜头,采访了部分社区居民,部分中小学生对李灵这一行动的看法。之后,又顾不上休息,赶到李灵所在的希望小学,先后采访了学校的学生、教师、李灵的父母、附近的村民、许湾乡的主要领导。最后,对李灵本人进行了专访,总共花费了一周左右的时间,拍摄了近200分钟的新闻素材,及时在周口新闻节目中播发了系列报道《李灵和她的希望小学》,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李灵的高度关注。一些企业和单位也纷纷对她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校改善教育教学条件。目前爱心人士资助的“希望书屋”已经藏书六万多册,她也被广大网友称为“80后中国最美的乡村女校长”。李灵先后入选“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候选人,CCTV“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当然这与记者采访时深度挖掘素材是密不可分的。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采访“以十当一”,用材时方能“以一当十”。这个多与少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素材上占有得愈多,就愈能提炼出“少”,而愈能提炼出“少”,也就愈能充分地反映出“多”。

根据媒体特点 反复锤炼语言

深度报道的语言,不仅要求高度浓缩,信息含量大,而且还要求具有一定的思辨性,给人以理性的认识;不仅要求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还要求语言的生动性,否则广大受众没有看完或听完报道便失去了兴趣。它既有消息的语言,也有评论的语言,必要时还可以用写通讯的语言,但它又不单纯是几种语言的简单挪用,而是一种结合画面、吸取各种语言之长、有着自己特色、又讲究文采的语言。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语言要形象、生动,首先要努力学习群众语言,群众中有大量鲜活的语言,有时候一句话、几个字相当于一大篇学生腔。曾经荣获全国电视好新闻一等奖的系列报道《沧桑巨变》中形容黄河水过后的情景时是这样描述的:“老鼠打不成洞,兔子把不开窝,小风睁不开眼,大风揭不开锅”,把当时的萧条和荒凉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语言看起来好像是议论,但不是大话、空话,都是以大量事实为依据通过高度浓缩而得出的结论。

精心制作标题 “画龙”不忘点睛

一篇新闻的生命力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题的吸引力,取决于“标题”是否亮眼。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广播电视新闻是“易碎品”,一个标题两三秒钟一闪而过,根本不值得下那么大的功夫。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正因为广播电视新闻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所以对标题制作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更要精心制作出那种让人一见钟情、过目不忘的标题。在深度报道中如果标题没有吸引力,观众可能没有看完便选择其他电视节目了。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介绍黄泛区巨大变化的七集系列报道《沧桑巨变》的新闻标题分别是:今日黄泛区;从“死亡之海”到“绿色林海”;从“救济点”到“试验区”;半亩地上奔小康;绿野里崛起工业城;安得广厦千万间;走出黄泛区。第一个与第七个标题分别用五个字突出黄泛区的特点,一目了然,通俗易记。第二个与第三个标题巧用对照,把一个事物的过去与现在互相比较,以显示事物特征,增强表达效果。其余的三个标题则类似通讯的标题,有点诗情画意,比干巴巴的概括性标题显得更加生动。讲工业,用“绿野里崛起工业城”;讲集约农业,用“半亩地上奔小康”;讲住房,用“安得广厦千万间”。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既增强了可感性,又增强了生动性,七个新闻题目语言精练,读起来节奏鲜明,有起有落,既便于记忆,又朗朗上口。

总之,要搞好深度报道,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全局观念,准确把握形势,牢牢掌握以上几个要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探索中不断总结,逐步提高对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驾驭能力。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春光广播电视
春光
春光美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4月,春光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