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开展气象科普工作

2015-01-28经验人姜殿荣冯晓玲

中国科技信息 2015年15期
关键词:普及气象灾害

经验人:姜殿荣 冯晓玲 刘 锋

如何开展气象科普工作

经验人:姜殿荣 冯晓玲 刘 锋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气象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人们对天气、气候也越来越关注。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气象知识储备和防御本领,本文就如何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气象科普工作,顾名思义就是气象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由于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科学普及工作中,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我们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加公众日常气象知识的储备量、增强灾害天气的防范意识和防御本领。在现有的工作条件和基础上,气象工作者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科普工作呢?

增强科普理念,打造“精致”产品

提高重视度,增强科普理念

要做好气象科普工作,首先需要气象部门提高重视度,并根据科普工作的服务特点和群众需求,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气象科普队伍,为做好新形势下气象知识普及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主动性和科学性尽心尽责。

打造“精致”的科普产品

在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高度提升的当下,人们对天气信息的关注和气象灾害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也越来越迫切,单纯的气象科普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只有根据不同人群的生活和行业特点,制作出针对性的科普展品,“投其所好”才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结合“三因”,开展针对式科普宣传

由于我国的气象灾害具有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持续性、交替性等特点,结合科普对象的特点,我们总结出:气象知识的普及应结合“三因”——即“因时、因地、因人”,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方式。这里讲的“因时”主要是结合时节,将季节性天气和气象灾害方面的知识,应时应季的开展;“因地”主要是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天气特点,选取与之相对应的气象科普知识进行普及;“因人”是根据科普对象的年龄和城乡特点,以实用性和兴趣为主导,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气象科普宣传。

“因时”开展科普宣传

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四季里,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什么天最易发生,其成因如何?当天气即将发生或已发生时,应季应时在大众比较关心的时候普及相应的气象知识,既解答了疑问,迎合了公众的“胃口”,又可以提高关注度,进一步达到更好的科普效果。

“因地”开展科普宣传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纬度大,由于纬度的影响,南、北气温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气候特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加上地形、地貌的分布对各地的天气、气候影响也很大,所以科普工作应结合当地的天气、气候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气象知识科普。尤其是如何防范当地常出现、易发生的灾害性天气。

“因人”而异,注重实用性

气象科普工作的推广,“推”只是宣传的平台和手段,重点是“广”。如何达到广而知之,获取最为广泛的关注和普及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因人而异,结合普及人群的特点来开展实用而有效的气象科普工作。

对于少年儿童人群

少年儿童的求知欲强,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少,所以对他们应采取以图片、动漫、影片等易于感官吸收的简明、生动的气象科普类产品为主,或是进行互动小游戏,寓教于乐,切忌教条式的长篇大论。

对于务农人员

务农人员的生产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天气条件的制约。他们通常更关心的是天气对农产品的影响,我们可以结合这一点,对其进行相应的灾害天气介绍、防御等方面的科普宣传。如旱灾、强降雨、冰雹、寒露风、倒春寒等。另一方面,由于务农人员经常需要开展露天劳作,在灾害天气发生时如何躲避、如何确保人身安全也是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一个重点。据统计,柳州市每年都有因受雷击而致伤或致死的农民;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在这些雷击事件中,受害者多是在雷雨天扛着锄具往家跑或躲到无避雷装置的建筑内而遭受雷击的。种种事件表明,他们对雷电防御、高温避暑、大风避险等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的不够,亟需对该群体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

对于城镇区民

城镇居民工作、生活城市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他们更加关注衣食住行和养生方面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开展气象的科普工作。

网络科普平台与教育基地建设

好的产品还要有好的平台,这就需要我们围绕科普宣传这一主旨,丰富现有平台,拓展新的宣传手段和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气象科普基地建设。

丰富现有平台

现有的网络科普平台多由各气象部门主办,如气象局网站、气象信息网、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发布的主要内容有天气预报、气象预警信息、气象科普知识等。如何在这些现有平台上将气象科普知识做精、做细、做成权威。这就需要我们将科普平台的设计制作市场化,根据公众需求,科学调整平台板块。利用公众关注度作为科普产品导向,用心打造公众真正关心、喜爱的科普产品。

拓展发布领域,开拓新平台业务

在做好现有科普平台的同时,集思广益、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外部已成熟的各种硬件、软件条件开展科普宣传。如利用校园网对中小学正进行科普教育,利用交通、农业、旅游等行业网站或微博、微信等,发布相应的气象科普产品。这样既促进了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又可以通过与网友互动,更广泛地收集意见建议。以便于科普团队根据相关人群的科普需求,打造出更受欢迎、更实用的气象科普产品。这样做,所达成的科普效果会更加明显,推广范围也更大。

完善科普基地建设

气象科普基地作为集中教育培训的中心,在气象科普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它也是气象部门对外展示的一个标志性窗口。随着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科普教育重视度的提高,仅是利用气象局原有设施兼顾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气象科普基地规模、设施、服务能力均亟待提高和加强。结合他们的思维和学习特点,应当建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气象科普科学馆,以先进的展示设备和技术手段,实现寓教于乐,引发参观者兴趣,促发其进行理性的思考,探索各种天气现象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

小结

气象科学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身边科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越来越关注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及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频发,这就更突显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气象科普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气象科普人员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动员全社会公众的力量。只有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才能让气象基础知识,尤其是防灾减灾知识传播得更广、更远。

10.3969/j.issn.1001-8972.2015.15.048

猜你喜欢

普及气象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