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商英《续清凉传》禅诗研究

2015-01-28杜瑞平中北大学北京030051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禅宗禅师

⊙杜瑞平[中北大学,北京030051]

张商英《续清凉传》禅诗研究

⊙杜瑞平[中北大学,北京030051]

《续清凉传》与《古清凉传》《广清凉传》合称为《清凉传》,是唐宋时期五台山的三本志书。《续清凉传》是北宋张商英所著,集中记载其三次拜谒五台山的所见所闻。《续清凉传》的禅理诗和禅悟诗质朴直白,集中表现了张商英本人的文学与佛学成就,在五台山的志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清凉传》《续清凉传》张商英禅诗

《续清凉传》是北宋“护法臣相”张商英三次巡礼五台山的游记。张商英《续清凉传》中的禅诗,大体是表达禅理和悟境之诗(偈),其对禅宗下过真参实究之功可见一斑。

一、禅理诗

张商英禅诗所表现出的境界,既具有天马行空般的独立精神,又能坚持脚踏实地的践行原则。

(一)天马行空般的独立精神

《续清凉传》中,张商英有一偈赞僧继哲:

阅尽龙宫五百函,三年不下秘魔岩。须知别有安身处,脱却如来鹘臭衫。①

此偈缘起,《续清凉传》有记载:

有代州圆果院僧继哲,结庐于山之阳,阅《大藏经》,不下山三年矣。即诣其庐,问以“居山之久,颇有见否?”哲曰:“三年前,岩上门开,有褐衣、黄衣、紫衣僧三人,倚门而立,久之复闭。”又崖间有圣灯,哲闻而未之见也,哲乃曰:“天色若此,岂贫道住庵无状,致公空来空去乎?虽然,愿得一篇,以耀岩穴。”遂拂壁写一偈云。②

僧继哲三年闭户不出,读《大藏经》,故诗赞“阅尽龙宫五百函,三年不下秘魔岩”。但继而,张商英笔锋一转,僧继哲三年读《大藏经》,不下秘魔岩,真的就是依止《大藏经》?并非,须知其另有安身立命之处,故说其“脱却如来鹘臭衫”,“如来鹘臭衫”,即指《大藏经》。那么,不依《大藏经》,是依什么安身立命?诗中没有明说,但不难猜出,这就是禅宗说的自性,亦即自己的佛性。诗中的“脱却如来鹘臭衫”,颇有禅宗中呵佛骂祖之意味。禅宗中,有些祖师在形式上对佛陀和祖师极其不敬。如德山禅师,一日上堂说“:这里,佛也无,法也无。达摩是个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粪汉,等妙二觉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点鬼簿、拭疮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墓鬼,自救得也无,佛是老胡屎橛。”③

又如,一僧问云门文偃禅师“:如何是佛?”云门答“:干屎橛。”云门另外又说过“:释迦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老僧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④

这样的呵佛骂祖,仍为禅宗所接受,德山、云门仍被视为禅宗祖师,这是因为,禅宗强调自性是佛,强调不依赖外力,而要自证佛性。

张商英的“脱却如来鹘臭衫”,言辞上虽没有德山、云门那样激烈,但精神上是一致的,即不迷信外在的权威,包括《大藏经》。《续清凉传》中张商英的另一偈也透露出此种精神:

圣凡路上绝纤痕,解脱文殊各自论。东土西天无著处,佛光山下一龛存。⑤

此偈赞解脱禅师,称颂其凡圣无别、尘世(“东土”)净土(“西天”)不著的平等心。至此,张商英天马行空般的独立精神显露无遗。

(二)脚踏实地的践行原则

但《续清凉传》中另有一偈,与上两偈不同,表现出了张商英的另一侧面:

云贴西山日出东,一轮明相现云中。修行莫道无捞摸,只恐修行落断空。⑥

此偈意明:修行并非只是高谈阔论,而须扎扎实实。禅宗史上张商英的一段公案颇能说明问题。《五灯会元》有“鼎州李翱刺史”传:

向药山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之。山执经卷不顾。侍者曰:“太守在此。”守性褊急,乃曰:“见面不如闻名。”拂袖便出。山曰:“太守何得贵耳贱目。”守回拱谢,问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上下,曰:“会么?”守曰:“不会。”山曰:“云在青天水在瓶。”守忻惬作礼,而述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守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山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守莫测玄旨。山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守见老宿独坐,问曰:“端居丈室,当何所务?”宿曰:“法身凝寂,无去无来。”⑦

李翱,唐代儒者,生卒年不详。历任国子监博士兼国史修撰、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为药山惟俨禅师的俗家弟子。引文描述李翱初见药山时的机锋相争。李翱慕药山之名,屡次相请都请不动他,于是亲自前往。药山只顾看经,对其视而不见,欲挫其傲气。李翱说“见面不如闻名”,欲拂袖而去,药山回话:“太守何得贵耳贱目。”此时李翱傲气已挫,转而向药山问道,药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有所悟,欣然作礼,并当场说了一首偈:“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俨然一派得道开悟的光景。然而张商英对此则公案作了首颂古:

云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随指落深坑。溪花不耐风霜苦,说甚深深海底行。

偈中之意,显然不认可李翱已经开悟,而说他早就随着药山禅师的手指指上(青天)指下(瓶),眼光落到了深坑。

参照公案中药山禅师告诫李翱之语:“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意谓要保持住悟境,须见解高卓,行持深入,内心中有任何细微精致的执着不能放下,就会有渗漏而不能圆满。张商英在颂古中指出,李翱只是小溪中生长的水草野花,根本耐不住霜打冰冻,哪里做过深入的修持工夫?所以,李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之说,即使有所悟,也只是浅层次的悟。真正获得证悟、彻悟者,大都历经艰辛,正如黄檗禅师诗云: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⑧

张商英指责李翱“说甚深深海底行”之语,表明其对脚踏实地的践行原则的重视。因此,尽管张商英也有“脱却如来鹘臭衫”之语,但他显然并非是徒逞口舌之利的狂禅之流,而能兼顾“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能将天马行空般的独立精神与脚踏实地的践行原则结合,能持中道而行。

二、禅悟诗

《续清凉传》中的另两首禅诗,表达了张商英的悟境:

四入台山礼吉祥,五云深处看荧煌。而今不打这鼓笛,为报禅师莫放光。

此两首诗的缘起,《续清凉传》中说:

商英及汾州西河宰李杰,同谒无业禅师塔。惜其摧腐,相与修完。既而塔放光,又梦无业从容接引。觉而阅其语,见无业问马祖西来心印。祖云:“大德,正闹在,且去。”无业去。祖唤云:“大德。”无业回首。祖云:“是什么?”商英因此,豁然省悟台山所见,及作二颂。⑩

即张商英修无业禅师塔,修完后塔放光明,继而又在梦中见到无业禅师,于是醒后看无业参马祖公案,因此豁然省悟,作此二颂。

大凡禅悟诗,在紧要关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禅悟之境本不可说,而悟境又需表达,于是就借助种种手法来表达。

以上第一首诗,是借塔放光明而说悟境。诗中说,他四次入五台山礼文殊菩萨,在五台见种种感通之象,而今再也无需此类巡礼之行。为什么呢?他悟了。究竟悟了什么?用佛经语,不可说,不可说。但不可说又要说,那说什么呢?“为报禅师莫放光。”本来巡礼之人最在乎感通灵异之事,塔放光明,会使巡礼之人兴奋不已,现在却对无业禅师说:你那塔无需再放光明。用《金刚经》的话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⑪

上述第二首诗,是颂无业参马祖公案。无业因马祖召唤而悟,张商英也因读此公案而悟。但究竟悟的是什么呢?“毗岚风急九天高,白鹭眼盲鱼走过。”悟境仍没有说,或不可说。但如果不具正眼(即“眼盲”),那在业力的狂风急吹下(“毗岚风急九天高”),何能有生死自在?

三、张商英的禅诗风格

禅诗有多种类型,如禅理诗、禅悟诗、禅趣诗等。禅趣诗是描述禅者有所悟后的心境,高手如王维写来,自能含蓄乃至空灵。禅理诗和禅悟诗,自有高手能写得不同凡响。如圆悟克勤的开悟诗: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⑫

此诗借香艳体诗述悟境,以男女之风流事,比拟悟境之不可说。但一般而言,禅理诗和禅悟诗的写作手法,大多较为质朴直白。

张商英虽擅长四六骈体的美文华章,但《续清凉传》中他的禅诗都是禅理诗和禅悟诗,所以也表现得质朴直白、直截了当。虽然质朴直白,但张商英文人习气不改,其诗仍有可观之处,如巧妙地将禅语融入诗中。

以上述诗中“而今不打这鼓笛”为例,此句是宗门中一句常用禅语,在《大正藏》中出现次数达一百多处,现选若干例如下:

小参僧问:灵云悟桃花,意旨如何?师云:眼力不到处,灵云却合头。僧云:正是青天白日。师云:灵云见处作么生?僧云:一见桃花,未免眼中著屑。师云:上座眼里还有筋也无?僧云:而今不打这鼓笛。师云:瞎驴趁大队。⑬

师云:杨无为问芙蓉楷和尚:相别几年?蓉云:七年。公云:学道来,参禅来?蓉云:不打这鼓笛。⑭

上堂。僧问:教中道,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未审此理如何?师遂展掌点指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一罗二土三水四金五太阳六太阴七计都。今日计都星入巨蟹宫,宝峰不打者鼓笛。便下座。⑮

除夜小参。作一句商量,狮子吼野犴鸣。不作一句商量,野犴鸣狮子吼。一时坐断未许作家,千里持来堪作何用?尽乾坤大地无不说老婆禅,争知永祚若里,不打者鼓笛。⑯

师子端禅师,化缘回上堂。元丰七年⑰中秋上旬,忽因四大相逼,思昔日之愿心,换宝殿之大,修僧堂之正门。箱无一寸之帛,囊无挑药之金,不免入城乞化。叩豪门,莫非人人欢喜处处相忻,尽道:承长老亲自到,及拈舍五文十文,才问求千钱百贯一似抽筋。是我福缘浅薄莫怨他人。自知蒲绳子短,争嫌枯井源深,不如早归岩畔作个闲人。观月色之清辉,望孤鹤以为邻,誓弘般若报佛深恩,奉劝后代儿孙,莫打此般鼓笛聒噪他人。⑱

一身入定千身出,云居不打者鼓笛。虎驮太华入高丽,波斯鼻孔撑白日(黄庭坚)。⑲

高沙弥住庵,一日雨中来相看药山。山曰:你来也?师曰:是。山曰:可煞湿?师曰:不打这鼓笛。云岩曰:皮也无,打甚么鼓?道吾曰:鼓也无,打甚么皮。师曰:今日大好,一场曲调。⑳

综观上述各例,“而今不打这鼓笛”,大体意谓不做此事。张商英显然将此禅语烂熟于心,故能信手拈来,用于表达自己的禅悟境界,可谓恰到好处。

四、结语

张商英将自己的佛学体悟发而为文,其中的禅诗有着独特的禅理和作者自身的禅悟。《续清凉传》作为唐宋时期五台山志书《清凉传》之一,其价值也正在于此。

①张商英:《续清凉传·卷上》,《大正藏》第51册第1129页上栏第16—17行。

②张商英:《续清凉传·卷上》,《大正藏》第51册第1129页上栏第9—16行。

④守坚集:《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大正藏》第47册第560页中栏第18—19页。

⑤张商英:《续清凉传·卷上》,《大正藏》第51册第1128页下栏第29行—1129页上栏第1行。

⑥张商英:《续清凉传·卷上》,《大正藏》第51册第1128页上栏第6—8行。

⑧裴休集:《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册第387页中栏第13—14行。

⑨张商英:《续清凉传·附传》,《大正藏》第51册第1132页上栏第16—20行。

⑩张商英:《续清凉传·附传》,《大正藏》第51册第1132页上栏第11—16行。

⑪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册第749页上栏第24—25行。

⑬集成等编:《宏智禅师广录》卷五,《大正藏》第48册第57页下栏第2—6行。

⑭正觉颂古、行秀评唱:《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大正藏》第48册第240页上栏第12—14行。

⑰元丰,宋神宗年号。元丰七年为公元1084年。

作者:杜瑞平,中北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本课题为作者201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期五台山山志文化传承战略研究》(20132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禅宗禅师
禅宗软件
灵 山
落叶禅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从“禅宗”到中华阐释美学中的伦理文化研究
命 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