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母埋儿

2015-01-27张明

民间文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活埋二十四孝孝子

张明

《为母埋儿》,又名《为母弃儿》,讲述的是孝子郭巨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第九则故事。

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方向有一孝堂山,此山所在乡镇叫“孝里镇”,所在村庄叫“孝里铺”,均以“孝”字为先。可见“孝道”在中国尤其是汉代人心目中的地位。

孝里铺有两间东汉石祠,是我国目前未被埋在地下、保存最完好的地上房屋式建筑,尤其是祠堂内四周墙壁上精美的汉代石刻画像,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石祠之后有一墓地,此墓和石祠,自宋赵明诚《金石录》以降一千多年来,多次为金石家所记述。相传此墓是孝子郭巨之墓,今天的孝里铺、孝堂山皆由此得名。孝堂山虽海拔只有二十多米高,常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座山因孝子郭巨和这座墓地祠堂而声名远播。

据传说,孝堂山郭氏祠是东汉初年为纪念孝子郭巨而建造的,正史中记载的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最早出自晋朝的《搜神记》,《二十四孝》的作者删改了一些字词,故事中埋葬儿子成了活埋儿子的野史传说,进而郭巨活埋儿子而孝敬母亲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中最为揪心的故事。

郭巨,字文举,生于西汉末年,是中国二十四孝子之一。郭巨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为了奉养老母,虽然家境贫寒,郭巨仍是尽心尽力。虽然没有锦衣玉食,但一日三餐是绝不能少的。郭巨有一个儿子,奶奶打心里疼爱这个孙子,常常把自己碗里的食物让给他。这一年,天逢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郭巨家境本来就贫寒,又赶上灾年,如何能熬得过去?虽然粮食少了,郭巨的母亲宁可自己少吃几口也要孙子吃饱,常常偷偷地将好吃的给孙子吃。郭巨看了心里非常担忧,他就对妻子说:“咱家太穷了,无法尽心供养母亲,而三岁的儿子不懂事分吃老母之食,经常分食母亲的饭,这样下去母亲的身体就令人担忧了。为了母亲何不抛弃这个小子?儿子没有了还可以再生,母亲却不能再有。实在没有办法,为了更好地供养母亲,就先把孩子活埋了吧,等以后条件允许了咱再生一个。”郭巨的妻子听后心如刀绞,可又无可奈何,只好和郭巨一起,领着三岁的儿子到了荒郊野外。一个天真的小孩子,看到什么都好奇,就自己在一边玩耍。郭巨强忍悲痛,找了一块向阳的土坡挖了一个墓坑。看着可爱的儿子,郭巨的妻子禁不住悲从中来,失声痛哭。儿子听到娘的哭声赶紧跑过来,为娘擦干脸颊上的泪水,看着因家贫而过早懂事的孩子,郭巨痛苦地停下了手中的锄头,可他想起家中不断消瘦的母亲,只好狠下心来,继续往下挖。就在这时,只听“哐当”一声,锄头像是碰到了硬物,郭巨放下锄头,跳下去用手扒开土,露出一个小罐,上面还有字: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打开罐子,里面竟是金子。郭巨一家抱头痛哭,哭拜在地,感谢上天的恩赐,让他得以奉养母亲,教育妻儿。正是: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这段故事在清代康熙年间的《蒙阴县志》也有记载。郭巨只是汉代的一个小人物,他的行为正与汉代提倡的“孝为先”的思想暗合,所以受到人们的推崇。故事的结局虽然是皆大欢喜,但其实质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没有因为历史文人推崇二十四孝而有人去学习孝子郭巨。

虽然郭巨的做法极端愚蠢,但不能否定他对母亲的一片纯孝之心。从现实意义上讲,虽然二十四孝故事中存在很多极端的例子,但是很多孝行,对于今天现代社会的教化,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活埋二十四孝孝子
TOUGH LOVE
久病为何无“孝子”?
《活埋》:逼仄空间的社会图景与人性隐喻
活埋和埋活
墙头上的《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 拾葚异器
被活埋的人有多少机会可以生还?
武艺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 卖身葬父
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