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分区的研究

2015-01-27赵金声周明华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年6期
关键词:区划分区植被

赵金声 周明华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 300071)

1 水生态分区的研究进展

1987年USEPA提出了新的水生态划分方案,它是根据地貌、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等要素尺度的不同来进行划分的方法,主要作用是用于选择监测点和建立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标准[2]。该方法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其中澳大利亚和英国[3]等国家已经开始采用此方法用于保护水生态环境。美国环保局提出的生态系统分区是以4个区域性特征指标为基础,分别包括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土地利用和地形地貌,这4个指标能够直接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区域性特征,直观的反映出区域水生态系统与周围陆地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关键要素。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水生态系统分区的研究,当时是以自然分区法为主。熊怡等[4]根据河流流域的径流深度和径流量等水文因素,将全国划分成不同级别的水文区域。20世纪80年代,为了反映生态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傅伯杰等[5]根据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类型等区域性特征将全国划分为3个大生态区以及57个生态区,从而提出了我国生态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了中国的生态区划体系。

2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分区的研究

松花江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地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流域东西长约920 km,南北长约1070 km,松花江流域面积约为55.7×104km2,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44.9%,占全国总面积的5.8%。松花江流域水系发达,主要由松花江干流、第二松花江和嫩江构成,松花江流域面积大于1000 km2的河流就有86条,松花江流域上游区分别受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的作用和影响,流域水系发育成树枝状的河网,各支流河道长度较短;流域下游是丘陵区和平原区,河流较顺直,且长度较长。松花江流域上游有南北两个源头,北源头嫩江,南源头第二松花江,南北两个源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交界的三岔河附近汇合,始称松花江干流。

松花江流域地表水系主要是受气候因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植被条件、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水生态分区的指标体系要求能够反映出河流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影响因素。首先对流域环境因子及社会经济因子展开调查,其中涉及到水文(河道演变、河流水量等)、地质、地貌、水质、水体生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各种因子,从中选取出不同尺度的环境因子组成不同等级的指标体系(一级分区反映大尺度的地势、水热要素对水生态系统的宏观影响,选择如气候、降水、地貌等;二级分区从区域性特征出发,反映区域尺度的地形、地貌及植被对河流陆地环境条件的影响,选取如DEM、植被、海拔等)。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建立方法主要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进行不同指标的分区图制作,最后进行各种分区图的叠加同时将人类影响因素结合进来,综合分析人类对水生态系统的干扰过程以及水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敏感性,并与专家经验判断来确定水生态功能分区的边界,综合细分出更小尺度的水生态单元,最终成果是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图。

3 结语

因此中国水生态系统分区应充分具体的考虑到河流的环境管理能力及各个地方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地域的环境特征,建立不同区域的生态指标体系,在统一技术指标的分区方法下,进行水生态功能的区划,这样才有助于权衡水生态的需求功能与人类社会的需求功能。同时可以依据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成果,将目标流域划分成不同功能的管理区域,并建立有目的性的多指标动态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中国未来水环境管理的战略需求服务,为实施区域性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J].环境保护,2003,(7):3-6.

[2]Davies P E.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river bioassessment system,AUSRIVASin Australia.In Wright JF,Sutcliffe DW,Furse MT(eds.),Assessing the biological quality of fresh waters-RIVPACS and other techniques.Freshwat.Biol,2000:113-124.

[3]Hemsley FB.Classification of thebiological quality of riversin England and Wales.In Wright JF,Sutcliffe DW,Furse M T(eds),Assessing the biological quality of freshwaters-RIVPACS and other techniques.Freshwat Biol.2000:55-69.

[4]熊怡,张家桢.中国水文区划.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5-40.

[5]傅伯杰,刘国华,陈利顶,等.中国生态区划方案.生态学报,2001,Vol.21(1):1-6.

猜你喜欢

区划分区植被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南充市滑坡灾害易发性区划与评价
手诊分区法之原理探析与诊断应用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社区治理如何密织服务网——成都安公社区划了“五条线”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公路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