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市场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分析

2015-01-27张佳贝妮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医患医疗机构医疗

张佳贝妮

延边大学临床医学院,吉林延吉 133002

医患关系,是指参与医疗活动的全体职员与求医相关人员发生的一种社会关系,主要分为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两部分。主要包括在医务人员的服务过程中与病人的社会、心理等方面发生的关系以及对患者实施的治疗技术。目前,在中国医患关系紧张基本被公众认为是既定事实,究其原因,双方多数认为是对方所致,部分认为为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下的产物[1]。该研究主要针对中国目前的医疗市场进行了讨论分析,同时查阅相关报道和实际走访了医、患双方进行数据的累积,现报道如下。

1 医疗市场的形成

1.1 卫生部门开始实施的强制自主经营促使医疗服务首先在农村市场化

随着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补贴越来越少,医疗机构内部开始实行所谓的“自负盈亏”、“多劳多得”,导致医疗服务逐渐被商品化,最大利润与最大收益成为医疗机构的主要运营目标。

1.2 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服务具备了医疗市场的构成要素

国家政府免费提供计划免疫的项目除外,一般的医疗机构在现实状况中均已经符合医疗市场的构成要素:①具有医疗服务的生产、经营者,形成市场上商品的供方,可以提供诊断、检验、知识咨询及一定的相应治疗技术;②具有该种形式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患者所支付的各种费用(可能表现为个人、单位、保险公司或者医疗保险等代缴多种形式)使患者成为需方,在支付了费用之后才能够拥有医疗服务这种商品;③医疗机构与患者的互动关系使医疗服务演化为可供交换的商品,交换的媒介为货币;④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为交换双方可接受的价格。

因此,医疗市场在中国上世纪90年代末期便已经逐步形成,但是目前中们所见到的医疗市场是不够完善的,并且是不完全被市场机制所调节的。

2 我国医疗市场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2.1 医疗服务领域的进步对医患关系良性发展的推动作用

医疗市场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医疗服务的供给与有直接或间接支付能力的需求二者间的关系。医疗市场既有一般商品市场所共有的属性,又有其本身所独有的特性。医疗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由需要者与供应者所构成,不同之处是医疗受着法律的制约,医疗市场需要行政机关的参与,医疗市场的构成要素包括患者、医务人员以及医疗机构。

从宏观而言,医疗市场作为广义市场的一部分,对社会的发展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吸引社会资金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随着医疗市场不断的开放,医疗服务结构层次多样化发展,以全方位的调整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与健康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医疗市场竞争关系日益加剧,医疗服务水平在逐步的提高,尤其在一些私营的体检中心、个人门诊等,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表现尤为突出,医患冲突的现象及为少见。

2.2 医疗市场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局限性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但是医疗市场又有别于其他开放性市场[2],在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着局限性也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表现在医疗卫生负担公平性的缺失,并不是暂时性的,长期以来由于医患所掌握信息的严重不对等,那么从普遍意义上来讲,医、患双方的地位表现出不均等性,那在信息掌握上占有优势的医方便存在明显的垄断信息现象,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凸显。

其次,基本制度下的市场机制本打算借助市场的竞争调节功能,暂时失去公平性来提高效率性,结果不仅医疗市场提高效率的目标未能得以实现,反而整体表现出下降趋势,已经有数据统计[3],在近10年的门诊量和住院量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但医护人员的数量却表现出在不断增加的势头。

再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医疗服务的价值目标不利于医患关系的正常发展。当医疗机构成为医疗市场的主体,医疗服务被市场化,社会上首先会关注其经济效益的高低,使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相对被忽视,然而单纯经济利益的追求[4],直接导致各种费用的不断增加,医生或医疗机构的其他技术人员成为医药生产企业的“代理商”,没病小治,小病大治,想尽一切办法向患者推销。从而,一些可以起到治疗效果,但是没有经济效益或者利润薄弱的方法、方剂被放弃使用。

2.3 在医疗市场中患者对医疗机构为分配主体的错误认知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在中国,大多数患者到达医疗机构求医的过程中,医方与患者的关系完全是主动和被动的模式,医护人员主导一切行为,由于沟通上的缺乏,使患者产生无力感,认为医方为分配的主体,自己只能被动承受。例如,关于医疗市场中的医疗保险,是否可以使用医疗保险,可以报销的比例为多少等问题,实际上是由国家制度进行相关规定,医疗机构作为实施的载体来执行,却有不乏少数的患者误认为医疗机构是福利分配的主体,可以决定是否分配和分配的多与少。

因此,患者误以为医疗机构为分配的主体,不予其积极沟通,缺乏相关知识的了解也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3 讨论

通过分析,可见,目前医疗市场的局限性、公众对医疗市场中的医疗机构的错误认知以及医疗市场环境下医疗机构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目标均为目前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

目前,在中国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演越烈的现状中,不断有医疗机构管理制度的弊端暴露于公众面前,促使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心逐渐缺失。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最根本的是中国的医疗市场并未完全与国际接轨,还不能形成高素质的有益竞争力,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医疗机构在现状管理上存在着巨大的压力。

随着全球化、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各国经济体制的统一,应该是更有利于中国的医疗市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使医疗机构经营的理念从根本上发生转变[5]。例如,开展更加丰富多彩医疗服务,医疗、医护知识的普遍宣传,满足不同患者的多层次需求,同时应降低医疗成本,有效减少医疗费用,进而使医患的紧张关系得以缓解。

[1]魏俊丽.中国医患关系的双方认知比较[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李欢.医疗服务市场中的规制与竞争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3]刘洋.西方精英化医学教育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外健康文摘,2012(8):32.

[4]谢利平.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政府规制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4.

[5]黄照权.面对医疗纠纷的危机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医患医疗机构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